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甲午中的光緒:摸不清“家底兒”的指揮者

甲午中的光緒:摸不清“家底兒”的指揮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光緒帝四歲登基,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但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葬於清西陵的崇陵。

 甲午事蹟

:“一力主戰”,竭力籌劃備戰之策。他一面“請停頤和園工程以充軍費”;一面嚴令李鴻章認真備戰。

甲午年,是愛新覺羅•載湉登上帝位的第二十年個年頭,也是他親政的第七年。這位24歲的少年天子,準備抓住這次機會,通過一場勝利,來確立自己的權威。同時,向他的監護人——帝國的真正統治者——慈禧太后,證明自己有能力獨自支撐起大清江山。可惜,他的政治資源和政治能力均不具備這樣的力量。

 太后選擇皇帝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1871年8月14日,身爲獅子座的光緒皇帝,卻是個非典型性獅子座。終其一生,未能顯示出大獅子的英明與決斷。這就要從他“得位不正”說起。

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只活了十九歲,並且沒能留下子嗣。國不可一日無君,同治在養心殿東暖閣撒手人寰,兩宮太后便在西暖閣召開會議,宣佈了皇帝駕崩的噩耗。緊接着就要決定:誰來繼承大統?別看平時大清國的皇親貴胄不少,但是符合當皇帝標準的真就寥寥無幾了。

乾隆皇帝定下來輩分的:永(顒)、綿(旻)、奕、載。道光皇帝又接續了四個字:溥、毓、恆、啓。同治皇帝是“載自輩”,他死後理應選“溥字輩”來繼承。當時,“溥字輩”裏道光皇帝的長孫溥倫,比較合適,可溥倫已經十七歲,清朝規定:皇帝最晚十八歲親政。如果溥倫繼位,就不能搞垂簾聽政。即便是其他年齡小的“溥字輩”當皇帝,慈禧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也不具有合法性。因此,慈禧太后自然希望從載自輩裏選。

甲午中的光緒:摸不清“家底兒”的指揮者

網絡配圖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死的早,老四是咸豐,老五也死了,老六是奕訢,奕訢有兩個兒子,老大叫載徵,老二叫載漪,這兩個均已結婚,不能考慮。老七就是奕蠉,奕蠉裏的兒子選誰呢?老大死了,老二就是載湉。

慈禧選來選去,覺得載湉最合適。慈禧太后宣佈:醇親王奕蠉之子載湉入承大統爲嗣皇帝,繼承咸豐。選載湉做皇帝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繼續垂簾聽政。慈禧一言定大統,改變了清朝“父死子繼”的制度,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僭主”。

慈禧太后何以能夠“一言定大統”?主要還是她對大清江山有功勞。自從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剿滅“發捻”、興辦洋務、開創了同治中興的大好局面,這位愛新覺羅家的媳婦,確實對這個家有功。

 慈禧有大功勞

光緒即位之後,慈禧太后又打了兩場局部戰爭,成績是一勝、一平。在此之前,大清朝與列強的戰爭往往是敗得一塌糊塗,現在能打平手,甚至於打勝,這是多大成績!

光緒皇帝六歲時,也就是1877年,左宗棠西征擊敗阿古柏,攻佔烏魯木齊,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紀澤對俄談判,取得勝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區。這一仗,大清國配合大英帝國在中亞有力阻擊了沙皇俄國的南下,第一次在列強的縱橫捭闔中有了一席之地。1883年到1885年間,大清國與世界老二法國之間戰爭爆發,竟然在越南北部地區擊敗法國軍隊,迫使法國人考慮和談。儘管李鴻章對法國人有很大讓步,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但是從大局上看,大清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周邊穩定,爭取國內和平發展”,因此儘快與法國人和談符合大清國的根本利益。

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大清國經歷了南北兩場戰爭的考驗,似乎逐漸走上了正軌,走上了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在慈禧太后費心操持大局時,光緒皇帝接受了傳統的皇帝教育。光緒的字寫的不錯,能做詩,文章也行,初步具備了當皇帝的條件。順治是十四歲親政,康熙也是十四歲親政,光緒十四歲時本親政。當時,剛剛經過甲申易樞,中法戰爭又剛剛結束,大局不穩,因此慈善太后希望在等等。等到光緒十三年,才讓光緒親政。

1887年,虛歲十七歲的光緒皇帝開始親政,慈禧太后撤簾。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實際上只有十六歲,也就是高一的學生嘛!把這樣複雜的一個大國交給他統治,換誰能放心?況且,在新的時代,翁同龢教給皇帝的那些 “勤政愛民”的古老方法是不是還管用?真是值得懷疑。史料記載,光緒皇帝十五歲時寫了一篇文章:“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這種很傳統的“仁政”思想,說明了大清皇帝的教育還處於“古代”,而統治一個國家需要的對複雜事物的判斷能力,足夠的想象力、創新思維和決斷力。從這個角度看,風風雨雨二十多年的慈禧太后顯然比光緒皇帝更有掌握國家的能力。

在慈禧太后看來,光緒親政這一年是大清國內外形勢最好的時候,國家在她的統治下,順利的度過了中法軍事衝突帶來的危機;李鴻章已經初建起頗有戰鬥力的北洋水師,足以拱衛京畿。現在她把政權交給光緒皇帝,再“扶上馬,送一程”就完成了愛新覺羅家媳婦的任務,可以受天下臣民愛戴,頤養天年了。

實習皇帝的野心

光緒皇帝親政,慈禧太后退居二線。不過,光緒是個實習皇帝,慈禧與光緒有着一種權力默契,遵循着“事後彙報,事前請示”的原則。日常的朝政是“事後彙報”,讓老太太放心;遇到大事、要事就必須“事前請示”,這是對老太太的尊重。

甲午中的光緒:摸不清“家底兒”的指揮者 第2張

網絡配圖

什麼時候光緒皇帝能執掌大權呢?那就是一場考驗——足以證明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君主能把國家治理好,能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在順利執政後的第七年,日本人來了!對於光緒皇帝而言,這是一個機遇!但是,光緒皇帝把自己和這個國家一起“玩兒進去了”。

光緒皇帝被清流們包圍,對於打敗日本過於樂觀。

戰爭爆發時,朝廷的主戰派一個個沉浸在驕傲自大的幻想中,朝堂裏洋溢着一股莫名其妙的樂觀主義情緒。這些主戰派以言官爲主,被稱爲“清流黨”。清流黨人標榜風節,評議時政,指斥當道,不與權貴同流合污。這些人多半出自科舉正途,熟諳章句舊學,但對洋務和世界情勢一無所知。

光緒皇帝認爲他們的意見很有道理,本身就是很失敗的事情,足以證明年輕的皇帝並不真正理解這個國家和他所處的時代。

聽聽這些“清流黨”對於戰爭的言論就知道他們有多不靠譜:

戶部主事裕紱上奏:“日本偏僻處於東洋,全境不過中國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輒欲奮螳臂以抗王師,此其自速滅亡”。

御史葉應增上奏:“此次用兵,彼逆我順,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殘暴逞,我救屬國,由仁義行”。

這樣的言論充滿了無知的書生氣。

禮部侍郎志銳和編修曾廣鈞的言論似乎說出了光緒皇帝的心聲,前者認爲“如果清國一戰掃平日本,則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奮精神,以圖自強,從此昂首邁向強國之路”。後者直言對中日戰爭的“竊喜”,以爲“中國可以趁此機會,剿滅日本,建立奇功。”

如果打敗了日本國,老太太肯定會對朕刮目相看,天下臣工自然對朕俯首帖耳。朕就能真正大權在握!當一個真正的中興之主。

光緒身邊的“清流黨”對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只有模糊的印象:“清國大,日本小;清國人多,日本人少。”他們不知道,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艦隊相比已經是居於下游。北洋水師主力僅有8艘軍艦堪用,且艦齡較老,多年執行巡邏任務,鍋爐損耗,年久失修。日本海軍一直在增購新艦,航速、火力都在北洋水師之上。

至於清國陸軍,雖然號稱百萬,但是作爲國家正規軍的八旗和綠營早已腐朽透頂,全無一用。可堪一戰的,只有北洋淮軍38000餘人,加上駐紮奉天的奉軍、直隸練軍中一部約14000人,總計不過5萬。除去守衛炮臺要塞的兵力,能夠投入朝鮮,與日軍作戰的僅有2萬5千人。況且,淮軍依然沿用舊編制,軍官和士兵都沒有受過系統的近代軍事訓練,後勤、戰場救護等近代軍事制度更是一無所知。軍隊的裝備也是五花八門,沒有統一。反觀日本軍隊則有完善的戰爭動員體制和軍事教育,有參謀部統一調度指揮軍隊。日本無需動員就能有十幾萬野戰部隊投入朝鮮和中國戰場。

如果說“清流黨”不知道這些有情可原,畢竟他們是“言官”,不是一線官員。可光緒皇帝不知道這些就說不過去了。

過去我們嘲笑某個軍閥糊塗,說他“三個不知道”,也就是“有多少軍隊不知道,有多少錢不知道,有多少老婆不知道。”看起來,光緒皇帝與糊塗軍閥比強點兒,至少他知道自己“有多少老婆”,但就是管不好!

家裏事情鬧翻天

戰爭是國家成敗的試金石,更是皇帝的“高考”。在這才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中,光緒皇帝暴露出自己的無能。雖然,光緒皇帝求勝心切,但缺乏行政經驗,對指揮戰爭,更是外行。戰爭開始後,戰況千變萬化,光緒皇帝舉措失當,除了下發上諭,催促李鴻章出兵決戰,“不可遊移不前”之外,對戰略大局毫無判斷。更合昏招迭出。

戰事不利,慶親王奕劻上書,要求親率勁旅,出關剿敵。光緒皇帝馬上就出面慰留。此時,光緒皇帝的岳父桂祥也上書,表示“願領神機營馬步各隊赴山海關駐守”,光緒皇帝居然批准了!這又是一步 “臭棋”。因爲,桂祥不僅是光緒的岳父,又是慈禧的親弟弟。

原本桂祥以爲,他的奏章大概也會像奕劻上書一樣,被皇帝挽留。沒想到,光緒帝毅然決定,要桂祥帶隊出征。讓皇帝的岳父,帶隊赴前線,在任何朝代,都應該算是一件大事。讓桂祥出征,無疑是一個魯莽的決定。老實說,光緒打心眼裏就不喜歡慈禧太后強加在他身上的這門親事,所以故意爲難老岳父。

或許光緒皇帝覺得,國難當頭,神機營既然是清廷精銳,上前線義不容辭。桂祥作爲神機營的統領,自不能推卸不前。正因爲如此,光緒帝作出決定要桂祥出征後,慈禧雖然心中不快,也不好出面阻攔。但是,當時管理神機營的大臣有好幾位,光緒帝卻偏偏要桂祥帶隊出征?

甲午中的光緒:摸不清“家底兒”的指揮者 第3張

網絡配圖

光緒皇帝的這個決定是很不冷靜、很失策的,對戰事而言,桂祥這樣沒有臨陣經驗的指揮官,帶着一羣慣於“提鳥籠,鬥蟋蟀”的八旗兵禦敵,簡直是以戰爭爲兒戲。果然,在山海關期間,神機營沒有放過一槍一炮,反而鬧出不少醜事。對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言,更是百害無一益。由於中日開戰,光緒皇帝對慈禧太后搞慶典的事情已有非議,使太后不快。年輕氣盛的光緒帝又把老岳父派到山海關丟人現眼,還連頒諭旨申斥。直接導致了皇后向太后告狀,訴說自己在宮中被欺負、冷落。慈禧太后大怒,把珍妃“褫衣廷杖”。太后大動干戈,光緒帝急忙補救,軍機處以最快的方式電寄桂祥,又派副都統英廉前往接防。不過,這已無關大局,因爲大清國已經輸掉了戰爭。

甲午戰爭,中國又一次敗得稀里嘩啦,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覺回到解放前。”光緒皇帝戰爭中的表現,遠沒有慈禧太后在平定新疆和中法戰爭時那樣的舉重若輕。可以說,真是由於光緒皇帝被“清流黨”包圍,完全不瞭解中日軍力之差距,又急於用一場戰爭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結果,斷送了慈禧太后交給他的大好局面。

戰爭的失敗使光緒皇帝損失了巨大的政治資源。慈禧太后在的時候,與俄國、法國這樣的列強打仗,起碼能打平手,光緒皇帝則被蕞爾小邦日本輕易擊敗?此後,光緒皇帝又希望用一場維新變法來重建自己的政治權威,這是他最後的政治機會,可惜他所用非人,把關乎國家命運的改革變成了一場鬧劇!以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