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耆英之死爲什麼說毫無價值 原因是因爲什麼

耆英之死爲什麼說毫無價值 原因是因爲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鴉片戰爭爆發後,耆英調署杭州將軍,後被任命爲欽差大臣,與伊里布同赴浙江與英軍議和。1842年,耆英、伊里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翌年又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耆英之死爲什麼說毫無價值 原因是因爲什麼

▲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代表耆英與英軍指揮官璞鼎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南京條約》

1844年,耆英任職兩廣總督時,分別與美國和法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成爲名噪一時的“簽約大臣”。道光皇帝卻因其“撫夷”得力,退敵有功,賞賜耆英“有膽有識”“有守有爲”兩塊匾額,以示嘉獎。

1850年道光病逝,咸豐即位,力圖刷新朝政。咸豐萬分厭惡這位議和大臣,斥責耆英“無恥”“無賴”,崇洋媚外,禍國殃民,並革職留任。耆英仰仗先帝隆恩,以諷刺性的對聯來發泄自己的不滿,聯曰:

先皇獎勵有守有爲,今上申斥無才無能。

咸豐帝因爲顧念耆英爲先皇寵臣,未加罪責,但胸中不快由此燃生。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再起,清廷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花沙納爲欽差大臣奔赴天津與英法聯軍談判。由於很少接觸洋務,二人辦理外交事宜捉襟見肘,面對侵略者咄咄逼人態勢,一籌莫展。

巡防大臣惠親王綿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大學士彭蘊章等,聯名奏請咸豐帝保舉起用曾參與道光朝外交、現已革職閒居的工部員外郎耆英前往天津與英法交涉。舉目無人,無奈之下咸豐帝遂決定“棄瑕錄用”,賞耆英侍郎銜,命其赴天津與桂良等一起與英法侵略者談判。

耆英到達天津後,即速約見英法代表談判,未料英法代表對耆英不懷好感,拒絕會見。原因是英法聯軍在攻陷廣州後,從兩廣總督署衙內繳獲了一些清廷官方檔案,其中即有耆英向清帝報告如何欺矇、辱罵“外夷”的奏摺,這讓英法聯軍很是惱火。

這次談判期間,英法議和代表除了不與耆英會面外,還將耆英奏摺交給花沙納和桂良閱看,指責耆英不講信用。耆英狼狽不堪,預料自己無法繼續談判,便擅自離津返京。

耆英之死爲什麼說毫無價值 原因是因爲什麼 第2張

▲ 耆英(油畫)

耆英擅離職守,咸豐帝龍顏大怒,斥責耆英“無恥無能”,並立即召集廷臣商議如何懲辦。戰時狀態之下,欽差大臣擅自逃離前線,罪責之大,自難掩遁。綿愉、載垣、端華、彭蘊章等紛紛奏請懲處耆英。耆英則辯護認爲對外議和,事關機密,不能以書面形式上奏,因此必須親自赴京面稟。耆英此次受批後,回府再次撰聯譏諷:

先帝褒獎有膽有識,時皇罪過無恥無能。

清末戶部文選司郎中崇彝在其《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氣急敗壞的耆英受到批評之後,回家撰寫了上述對聯懸於自家客廳之上,故意令人見之。

桂良、花沙納也認爲英法對耆英頗表不滿,他們對耆英的鄙視事關清廷尊嚴,奏請咸豐帝允准耆英進京面陳夷情。咸豐帝氣急之下下令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火速派員將耆英押解入獄,並責令恭親王奕訢會同大學士共同審訊。同時咸豐帝下詔,對“贊襄無方”各親王大臣予以不同程度處分。

圍繞耆英量刑定罪之事,朝臣頗有分歧。恭親王奕訢等從大清律例角度出發,認爲耆英未奉諭旨擅自回京,確屬冒昧糊塗,不合情理。但又認爲耆英並非統兵將帥,而且其回京也是擔心和局破裂。且查遍大清律例,並無相關的處分條文,建議從輕發落。其他大臣也奏請將耆英定爲絞監侯,實際上是暗中爲耆英尋找生機。按照一般常規,絞監侯不久即可開釋復官。

與奕訢等主張保釋相反,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則奏請咸豐帝將耆英立即就地正法。他堅持認爲,如果不將耆英即行正法,遷延時日,耆英將會尋機生還,如此則“國法何申?官邪何儆?”對於肅順奏請,咸豐帝一方面認爲肅順言論過當,另一方面表示不忍“棄之於世”,於是着令耆英自盡。

耆英之死爲什麼說毫無價值 原因是因爲什麼 第3張

承平之世尚需恪守君臣之道,亂世之秋更需帝王權威。耆英未能審時度勢而觸犯龍顏,在崇尚君臣父子之道的封建時代,因聯獲刑只是個藉口而已。肅順力主處死耆英,是對鴉片戰爭以來昏暗官場的一次大肅清。

不少人認爲,肅順處死耆英,難免有挾嫌報復的成分。這種說法難以服衆,因爲肅順與耆英之間並沒有什麼個人恩怨。1861年辛酉政變後,耆英之子企圖爲父翻案,慈禧依舊認爲,雖然肅順“奏過當”,但是耆英“罪當死”。咸豐、肅順之所以要處死耆英,主要是救政以猛,希圖藉此振刷頹敗的局勢。當然力主處死耆英,也還包含着肅順藉此打擊舊權貴,樹植新勢力的政治考量。

耆英雖死,但清廷“戰和不定”的外交方針卻就此定型,如此說來耆英之死毫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