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將軍樂毅兩次遭受離間:爲何都能化險爲夷?

大將軍樂毅兩次遭受離間:爲何都能化險爲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但凡君臣不和,往往是由受到挑撥離間而起,如齊威王與田忌,秦昭襄王與魏冉、白起,趙孝成王與廉頗,趙王遷與李牧等。這些受到挑撥離間的臣子,往往都是在劫難逃,下場悽慘。所以,如何避免受人挑撥離間,便成爲後人十分關心的問題。名將樂毅,在幫助燕國攻打齊國期間,也曾兩次受到挑撥離間,最終樂毅都大難不死,成功逃過一劫。這裏面,是否有值得後世借鑑之處?樂毅第一次受到離間,是在攻打齊國的第三年(公元前281年),當時樂毅已經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正在攻打齊國最後兩城莒和即墨。

由於齊國田單組織軍民奮力抵抗,因此樂毅攻打莒和即墨,花了三年時間仍然未能拿下,於是有人便在燕昭王面前挑撥說:“樂毅智謀過人,進攻齊國,一口氣攻克七十餘城。現在只剩兩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來收服齊國人心,自己好南面稱王而已。如今齊國人心已服,他之所以還不行動,就是因爲妻子、兒子在燕國。況且齊國多有美女,他早晚將忘記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備!”們不知道“有人”到底姓甚名誰,不過這個“有人”的挑撥離間確實厲害,句句誅心,如果遇到一個耳根稍微軟一點的糊塗君王,此時的樂毅恐怕就要大難臨頭了。所幸的是,此時的燕國君王是燕昭王。在整個戰國時期,在燕國所有的君王中,燕昭王無疑是一位頗有作爲的明君。他面對這種誅心的挑撥離間,不但不爲所動,反而採取措施極力維護樂毅,令樂毅逃過第一劫。

大將軍樂毅兩次遭受離間:爲何都能化險爲夷?

當時燕昭王聽罷離間之言,他的應對之法是下令大擺酒宴,在大庭廣衆之下拉出挑撥離間之人狠狠地斥責一番,然後毫不猶豫地將挑撥者處死,接着又賞賜樂毅妻子以王后服飾,賞賜他的兒子以王子服飾,配備君王車駕乘馬,及上百輛屬車,派宰相侍奉送到樂毅那裏,立樂毅爲齊王。燕昭王如此大張旗鼓地行事,目的是爲了杜絕類似的挑撥離間再次發生——當然也可能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故意做給樂毅看的——不過我們且不論燕昭王的內心是否因爲離間而對樂毅的信任有所動搖,單從燕昭王的言行來看,他的決定無疑是十分明智而高明的。他的這個決定,絕對不亞於後世漢高祖劉邦冊封韓信爲齊王的故事。

果然,樂毅接到燕昭王的冊封,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謝,寫下辭書,並宣誓誓死效忠燕王。俗話說:“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又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燕昭王作爲一國之君,作爲樂毅的上司領導,其所表現(至少是表面上)出來的對樂毅的信任與寬容大度,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深思?!

樂毅第二次受到離間,是在攻打齊國的第五年(公元前279年),當時燕昭王已經去世,接替燕昭王職位的是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燕惠王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矛盾。田單收到這個情報,便派人去燕國挑撥離間,散佈謠言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僅有兩座城未被攻克。樂毅與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加禍不敢回國,他現在以攻打齊國爲名,實際想率領軍隊在齊國稱王。齊國人沒有歸附,所以他暫緩進攻即墨,等待時機舉行大事。齊國人所怕的,是燕王派別的大將來,那樣即墨就城破受害了。”

大將軍樂毅兩次遭受離間:爲何都能化險爲夷? 第2張

燕惠王本來就疑心樂毅,加上耳根子軟,又沒有燕昭王的手段,果然中了齊國田單的挑撥離間之計。於是派將軍騎劫前往齊國代替樂毅爲大將,召樂毅回國。樂毅知道燕惠王換將居心不良,於是使了一招“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投奔到趙國去了。良禽擇木而棲,雖然樂毅曾經信誓旦旦地對燕昭王表示要誓死效忠燕王,但在他看清燕惠王的真面目後,在他發現燕惠王這棵註定無法成長爲參天大樹的小樹苗並非自己的棲身之地時,樂毅見機行事,果斷作出抉擇,毅然決然投奔趙國,實在是明智之舉。試想,如果樂毅當初傻愣愣地回到燕國,等待他的將會是怎樣的下場?正是由於樂毅果斷而明智的決定,才讓他沒有因爲田單的挑撥離間而陷入險境,才讓他再次大難不死,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