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哥哥將他趕出家門,他衣錦還鄉還培養兩個侄子

哥哥將他趕出家門,他衣錦還鄉還培養兩個侄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陳希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016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九年,眉州青神陳家發生了一段糾紛。陳家的父母早早就去世了,但因爲是世代官宦之家,生活富足,田產也很多,是當地的大地主。家中主事的是長兄,弟弟陳希亮則在家讀書,準備科舉考試,光耀門楣。

本來這樣的安排不錯,哥哥的資質有限,苦心經營家務,讓家族重新顯赫的任務就交給陳希亮了。然而,也許是瑣事太多,哥哥的壓力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孤僻乖張,竟然有了分家之念。陳家的糾紛,由此而起。

作爲長子,又支撐了這麼多年的家業,理應分得更多。但是,陳希亮也是陳家的兒子,不能不分。此時,哥哥卻做出了一件讓人失望的決定,他將多年來附近貧農、佃戶所欠的30多萬錢的欠條扔給弟弟,就當作是該分的一部分。

哥哥將他趕出家門,他衣錦還鄉還培養兩個侄子

30多萬錢不是一個小數目,但那時欠條,陳希亮才16歲,他怎麼可能去催還回這麼多錢?另外,欠錢的都是窮苦人,有錢早就還了,可以說這筆款項就是爛賬,也可以說是空頭支票。

當地人都準備看笑話,看看這場家庭糾紛該如何收場,會不會鬧到官府去。接下來的事情,卻是大出意料。陳希亮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些欠條,並且召集所有的借款人。有人忐忑怕逼債,有人擺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可還沒等他們開口,陳希亮竟然將欠條當衆燒燬,一張不留!

哥哥將他趕出家門,他衣錦還鄉還培養兩個侄子 第2張

什麼叫做大氣,什麼叫做慷慨,什麼叫做仁義,什麼叫做志存高遠,盡在這熊熊烈火之中。做完這件事後,衆人散去,陳希亮返回小屋,點燈,讀書。天知道沒有了這些錢,他接下來是如何度日的。可是,他不僅活了下來,還日日苦讀,不僅自己讀書,還帶着哥哥的兩個小孩一同學習。

天聖八年,即公元1030年,陳希亮帶着侄子陳庸、陳諭一同入京趕考。離去時是三個穿着青布衣裳的書生,捷報出來時轟動鄉里。叔侄三人一同考上進士,讓陳家成爲了當地的焦點。試想當年如果陳希亮大吵大鬧,讓陳家成爲笑話,自己可能多分一點家業,那不過是富家翁而已,又怎會有出頭之日。如果沒有他不計前嫌,教授侄子,又怎麼會光宗耀祖,出現“陳家三俊”?

陳希亮的高風亮節,不僅在於對待家人,對待朋友也是如此。他求學時,是與同鄉學子宋輔同往的。陳希亮一舉及第,在各地擔任長官,宋輔卻不幸早亡,留下了老母和妻兒無人奉養。在這個家庭陷入絕境的時候,陳希亮挺身而出,承擔起照顧友人家眷的義務。

他待宋輔的老母親如同自己母親,朝夕伺候,不僅管吃管住,一早一晚還要請安。宋輔的兒子宋端平是陳希亮一手養大的,儘管陳希亮已經有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爲官又清廉,家庭十分拮据,但還是對宋端平視如己出,根本沒有什麼區別。後來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這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在當時以婚姻關係爲紐帶的官場,能這麼做實在是不可思議。

宋端平也很爭氣,在陳希亮的悉心教導下認真讀書,最終也是進士及第。當捷報送至陳家時,陳希亮攙扶着白髮蒼蒼的宋輔母親出堂,所有看熱鬧的人不由熱淚盈眶。這也是封建社會中,閃耀人性光輝的一幕。

哥哥將他趕出家門,他衣錦還鄉還培養兩個侄子 第3張

具備這樣的人品,自然是個好官。他雖然嚴厲,但卻並不殘忍。蘇軾就曾經做過陳希亮的下屬,而且因爲心高氣傲常常被敲打。多年之後,蘇軾才無比感慨地說: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事,屢與公爭議,形於言色,已而悔之。

陳希亮去世之後,從不寫狀書、墓碑的蘇軾怕他的事蹟無人知曉,特意寫了《陳公弼傳》。陳希亮官位並不高,《宋史》也破格記載,並誇他:爲政嚴而不殘,不愧爲清官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