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建社會的地方官,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亢,考覈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爲其職責。能否斷案,能否公正執法,是老百姓評價官員好壞的一個重要條件。中國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廉己恤民,剛正不阿,身體力行,勤於政事的官員,他們所到之處惠及一方,在民衆中極富威望,深受民衆愛戴,在民間素有“青天”之譽。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中國的文化之所以能保存至今,這樣的官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跟着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斷案高手,誰是古代第一神探。

Top1 獨到計策——趙廣漢

【人物簡介】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一代名臣.執法不避權貴,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漢昭帝后期及漢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後)。《漢書》說:“廣漢爲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他爲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權貴,嫉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同時,善於思考,非常講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辦案和懲惡計策獨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讚頌。趙廣漢身爲京兆尹,清正廉明,威制豪強,由此得罪了皇親貴戚。後來,趙廣漢又因辦案得罪了當朝丞相和司直,他們羅織罪名,誣陷趙廣漢,最終使得趙廣漢慘遭腰斬。臨刑時,長安的無數百姓和官員,自發聚集在皇家宮殿前,齊齊跪下,他們有的神情肅穆,有的低泣,有的則大哭,前來送別廣漢,出現了萬人集結爲之送行的動人場面。其最終遭朝廷腰斬處死的結局,更爲其不平凡的經歷增添了一層迷離的色彩。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趙廣漢年輕時做過郡吏、州從事,以廉潔和禮賢下士出名,先被推舉爲秀才,擔任管理物價的平準令,後又被察廉爲陽翟縣令,因政績突出,遷爲京輔都尉,不久擢升爲守京兆尹(代理京兆尹),之後調任爲潁川都的郡守,約兩年後調回長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斬。

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幹,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

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讚。趙廣漢爲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讚頌。《資治通鑑》所記“京兆政清,吏民稱不容口”,是對趙廣漢最好的評價。

Top2 寬大教化——黃霸

【人物簡介】

黃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漢宣帝時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於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因爲通曉文法、明察秋毫、爲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溫良懂得謙讓,爲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爲當時第一。少學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補侍郎謁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時,任揚州刺史、穎川太守。後爲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2張

黃霸爲人精明聰敏,熟悉文法,性溫良有智謀,善於領導,議處合法,受到吏民的尊敬。武帝末年地方官吏多以嚴酷爲能,而黃霸獨以寬和知名。宣帝時任揚州刺史、穎川太守,在任期間,“使郵亭鄉宦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然後爲條教,置父老師帥伍長,班行之於民間,勸以爲善防奸之意,及務耕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去食谷馬。米鹽靡密,初若煩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霸以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爲天下第一”(見《漢書·本傳》)。後爲太子太傅,遷御史大夫。宣帝五鳳三年(前55)代丙吉爲丞相,封建成侯。黃霸長於治民而不善爲朝政,任丞相時多不稱意。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卒,諡曰定侯。

後世將他與龔遂作爲“循吏”的代表,稱爲“龔黃”。“循,順也,上順公法,下順人情也。”

Top3 斷案如神——狄仁傑

【人物簡介】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幷州太原府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爲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死後葬於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內史。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3張

狄仁傑爲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爲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爲憂,後人稱之爲“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爲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爲之一變。狄仁傑曾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李唐得以維繫。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一生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爲國貢獻卓著。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爲樑國公(所以後世稱其爲:狄樑公)。狄仁傑墓地在今孟津老城西二公里的邙山腳下,樑周村。

Top4 專職法官——徐有功

【人物簡介】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則天時期與酷吏鬥爭的一面旗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十歲未見其比”之讚譽。卒年62歲。時人論日:今有功斷獄,天下無冤枉人。新舊唐書有傳。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爲大理寺卿。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爲越州都督(一品)頭銜,並特下制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志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4張

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纔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爲。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爲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后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爲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儘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爲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爲‘自古無有'的好官。

Top5 剛毅清正——寇準

【人物簡介】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年),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以甲科進士入仕,先授大理寺評事、知縣事,後多次擢升,直至參知政事、同平章事。爲官清廉,不拘節微而善謀大事,在地方以民爲本,政績卓著;寇準輔佐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以剛毅清正之風垂範後世,以拯時救世之才報效國家,是一位洞察密機、善斷大事的良相,爲北宋著名政治家、彪炳青史的名相。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淳化五年爲參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受宋太宗賞識。爲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皇帝重用。太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因他剛直不阿,敢於向皇帝犯顏直諫,所以宋太宗就稱讚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5張

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反對南遷。真宗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後,軍心漸漸穩定,後射殺遼軍先鋒撻覽,於是訂立了“澶淵之盟”。

景德二年,升任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三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衡陽),天聖元年(1023)閏九月七日病死於衡州(今衡陽)任上。留有《寇萊公集》,現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留世。

Top6 法醫鼻祖——宋慈

【人物簡介】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爲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鑑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爲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在中國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讀之書,先後被譯成法、英、荷等多種文字。

宋慈出身在一個朝廷官吏家庭,父名鞏,曾做過廣州節度推官。宋慈少年受業於同邑吳稚門下,吳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機會與當時有名的學者交往。宋慈二十歲進太學。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中進士乙科,先後任浙江鄞縣任尉官(掌一縣治安),長汀縣知縣,邵武軍通判(州府長官的行政助理)、南劍州通判、提點廣東刑獄(主管司法刑獄和監察)、江西提點刑獄兼贛州知縣、知常州軍事、直祕閣提點湖南刑獄併兼大使行府參議官、直寶謨閣奉使四路(宋分天下爲各路,等於現在的省份),皆司臬事。淳祐九年(1249年),拔直煥閱知廣州、廣東經略安撫使(掌管一路之軍事行政)。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6張

宋慈一生二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後擔任四次高級刑法官,後來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也是“皆司臬事”。期間,宋慈在處理獄訟中,特別重視現場勘驗。他對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著作加以綜合、覈定和提煉,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完成了《洗冤集錄》這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

宋慈64歲死於廣州經略安撫使的任所,宋理宗親自爲其書寫墓門,憑弔宋慈功績卓著的一生。劉克莊在墓誌銘中稱他: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閭委巷,深山幽谷之民,鹹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後來宋慈的墓地遷至今福建省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西北。

《洗冤錄》(又稱《洗冤集錄》),是宋朝法官宋慈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它比國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寫的法醫著作要早350多年。《洗冤集錄》內容非常豐富,記述了人體解剖、檢驗屍體、勘察現場、鑑定死傷原因、自殺或謀殺的各種現象、各種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廣泛的內容;它區別溺死、自縊與假自縊、自刑與殺傷、火死與假火死的方法,至今還在應用;它記載的洗屍法、人工呼吸法,迎日隔傘驗傷以及銀針驗毒、明礬蛋白解砒霜中毒等都很合乎科學道理。

Top7 爲民伸冤——況鍾

【人物簡介】

況鍾(1383-1442年),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人(今高湖鎮)。況鍾小時候家庭貧困, 7歲喪母,從小聰穎好學,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禮儀,處事明敏。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崑劇《十五貫》,以歌頌況鍾而使其婦孺皆知。其功績《明史.況鍾傳》有較詳細記述,著述有《況太守集》、《況靖安集》等。

二十四歲被縣令俞益選用爲禮曹吏員。宣德五年(1430年)又特選他擔任當時“天下第一劇繁難治”的蘇州知府之職。況鍾治蘇9年任滿,例應上調朝廷,而蘇州府士民張翰等一萬三千人聯名向直隸巡撫按察使張文昌上書,懇請轉奏朝廷,乞求況鍾連任。有儒生爲歌謠曰:“況青天,朝命宣。早歸來,在明年。”明英宗朱祁鎮准奏。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7張

況鍾爲官清廉,三餐佐飯,僅一葷一素;身居簡室,未鋪設華糜之物。他在餞別蘇州父老詩中寫道:“檢點行囊一擔輕,長安望去幾多程?停鞭靜憶爲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正統七年(1443)十二月,況鍾卒於蘇州任所,享年60歲。他死後,蘇民痛哭罷市。他的靈柩從運河運回故里時,十里蘇堤之上站滿了祭送哭奠的人,運載況鍾靈柩的船中,“惟書籍,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以後,1府7縣都建況公祠,百姓家中均立況鍾牌位祭祀。

Top8 剛直不阿——海瑞

【人物簡介】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賢,號剛峯,漢族,廣東瓊山(今屬海口)人。少年從教時被稱爲海筆架。身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一生剛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稱於世,被後人譽爲“海青天”、“南包公”,與宋代包拯齊名。以直廉剛正著稱,人稱“海青天”。

海瑞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曾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僕,以死上書,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幫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嘉靖最初把這篇奏章留中不發,但最後還是氣憤難平,下令將海瑞逮捕到東廠禁錮。首輔徐階力救海瑞,黃光升則把海瑞上書比擬兒子罵父,以減輕罪責,並乘機把海瑞留在獄中,營護海瑞甚力。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才奏請釋放海瑞出獄。海瑞隆慶四年曾前往福建晉江潘湖黃光升尚書府拜謁黃光升,以表營護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馬廟”可證。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8張

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深受百姓的愛戴。後被排擠,革職閒居16年之久。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海瑞及聞潘湖黃光升卒,悲傷至極,帶病前來晉江奔喪。後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死於南京。

Top9 正直敢言——袁可立

【人物簡介】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權貴,敢於爲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歷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四帝,爲“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萬曆十九年,他出任蘇州府推官,二十八歲彈劾炙手可熱的應天巡撫,平反蘇州太守石昆玉冤案。萬曆二十三年九月,疏上,觸怒神宗皇帝,於萬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將袁可立削職爲民,沉冤達二十六年之久,朝中大臣爲袁可立鳴冤者十數年不絕,帝皆不聽,史稱“震門之冤”(錢謙益《牧齋全集》)。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9張

泰昌元年(1620),沉冤得以昭雪,起袁可立尚寶司司丞,歷太僕寺少卿,升左通政。天啓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公推袁可立爲南京戶部尚書,再改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崇禎六年(1633)十月,袁可立卒,大宗伯董其昌言於帝,帝譴使至睢州祭葬,並在尚書府第前街衢之中修東西臨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馬”,右曰“宮保尚書”(《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可謂盛典矣。

袁可立做事幹練果斷,是晚明少見的既清廉又能幹的官員。並儘量遠離黨爭多做實事,爲清流在朝堂上爭得寶貴席位,能在羣閹環伺的情況下主持遼務多年,成效頗豐,十分難能可貴。董其昌說:“公護名節,勝於功名”。

Top10 廉吏第一——于成龍

【人物簡介】

于成龍(1617-1684年)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諡“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親自召見,賜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親自賦詩一首表彰其廉能,並稱贊他爲“清官第一”。

于成龍一生勤政廉潔,多行善政,無論在窮鄉僻壤的小城,還是在富庶繁華的江南,他始終不改節儉作風,“屑糠雜米爲粥,與同僕共吃”,“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人稱“於青菜”;深得百姓愛戴,史書評價:“于成龍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狄仁傑排第三,盤點十大中國古代神探 第10張

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精於從細節上發現問題,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秉公處理地方上的疑案、懸案,使許多錯案得到平反,於是百姓稱呼他爲“於青天”。

去世時替他辦後事的官員看到寢室“皆見牀頭敝司中惟綈袍一套。堂後瓦甕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無不慟哭失聲。”“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感嘆道:“居官如於成龍者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