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爲何最後敗於劉邦 竟是因爲做了這三件蠢事

項羽爲何最後敗於劉邦 竟是因爲做了這三件蠢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但他最後卻敗給了軍事能力輸於自己的劉邦,最後在垓下自刎,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爲什麼呢?

項羽統帥的楚軍,是秦末各路起義軍中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可以說如果沒有項羽,秦將章邯、王離將有很大的可能平定各路叛亂。在垓下之戰前,項羽大敗40萬秦軍於鉅鹿,之後又以3萬人擊破50萬漢軍,取得彭城之戰的勝利,絕對稱得上是常勝將軍。

項羽爲何最後敗於劉邦 竟是因爲做了這三件蠢事

網絡配圖

 第一件蠢事:屠秦樹仇

章邯戰敗投降後,手下20餘萬秦軍都已降楚,但項羽卻在一夜之間將這20萬人全部坑殺。攻入關中後,項羽又燒殺搶掠,致使關中塗炭。顯然,項羽已經將對秦政權的仇恨上升到了對整個秦人的仇恨,他的這一做法,不僅讓他喪失了所有秦人的支持,也喪失了立足關中的可能。正是因爲項羽的殘殺,數十萬秦人紛紛加入到劉邦陣營。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數次大敗,但都迅速得到關中兵力補充。垓下一役,項羽兵敗自刎,王翳、楊喜等舊秦士兵將項羽分屍。可見,擊敗項羽的不是別人,正是帶着國仇家恨的“秦”軍。

第二件蠢事:選錯都城

管仲曾經說過:“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也就是說,欲成就霸業,必須慎重選擇都城所在地,注重都城周圍是否有利於防守,是否物產豐饒,這樣才能立身於不敗之處。

秦亡後,項羽作爲聯軍統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韓生曾建議項羽建都關中。但項羽卻對秦地帶有與生俱來的排斥,不僅拒絕了這一建議,甚至大肆屠戮關中。

項羽爲何最後敗於劉邦 竟是因爲做了這三件蠢事 第2張

網絡配圖

作爲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項羽卻將都城選在了東南的彭城。這一決定也體現了項羽大局觀的嚴重缺乏。彭城之地,春秋和戰國前期屬於宋國,土地貧瘠。司馬遷曾記載到:“楚、越之地,地廣人稀,……不待賈而足,……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不僅如此,彭城一帶是開闊的平原,沒有山川險阻,完全只能靠重兵固守。

反觀關中,不僅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大產糧地,而且羣山環抱,四面險阻,易守難攻。司馬遷也說到:“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所以,劉邦數次大敗,都可以閉關自守,力保根據地不失。而項羽所在的彭城之地卻數次被漢軍突入,以致項羽在淮南、淮北的根據地被摧毀殆盡。楚漢滎陽對峙多年,漢軍“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項羽卻陷入兵員和糧草斷絕的窘境,最終兵敗自刎。

第三件蠢事:再屠齊地

楚漢相爭之時,有一個地方對雙方的勝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齊地。齊地不僅是關東經濟的富庶區域,而且兵員極多。臨淄更是特大城市,蘇秦就曾稱讚臨淄“甚富而實”。所以,齊國素有“東秦”之稱。田榮據齊地時,很快就擁兵20餘萬。

項羽爲何最後敗於劉邦 竟是因爲做了這三件蠢事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戰略位置上看,齊離關中遠,而離彭城近。如果項羽能將齊地納入自己管轄,依靠齊國豐富的戰略資源,是可以擊敗劉邦的。但項羽卻再次做出了最愚蠢的決定:屠齊。他惱怒田榮的反覆,數次發兵攻齊,在擊敗田榮後,項羽“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他愚蠢的行爲,激起了齊人的憤怒,以致“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氏重新據有齊國。

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滎陽拉鋸之時,韓信奉命開闢第二戰場,數月間即攻下齊國七十多城,對項羽形成鉗形包圍。垓下之戰中,曾經不可一世的項羽兵力僅剩10萬,而韓信統帥的齊軍人數多達30萬。可以說,正是項羽對秦、齊兩地的大肆屠殺,爲自己帶來了毀滅。60萬由秦人和齊人組成的漢軍,以熊熊的復仇之火,將項羽的楚軍燃燒殆盡。公元前202年,項羽突圍至烏江後,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