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誰曾被康熙皇帝稱爲“天下清官第一”?

揭祕:誰曾被康熙皇帝稱爲“天下清官第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在中國的清代,曾經出現過兩個著名的廉吏:一個是禮部尚書張伯行,他爲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稱之爲“天下清官第一”。張伯行任江蘇巡撫的時候,爲禁下屬送禮,專門發佈檄文:“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另一個就是兵部尚書于成龍,于成龍任兩江總督3年之後病逝於南京署中,僅有的遺物是一個破箱和一個瓦缸,瓦缸中粗米數斛,破箱內只有一套官服、官靴。前來悼念的官員無不相哭失聲,就連“平時心憚成龍者,俱感動流涕”。康熙皇帝稱讚其爲“天下廉吏第一”。古往今來,一條鐵律:貪官身敗名裂,廉吏名垂青史。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歷史是一面光鑑的鏡子,是做貪官還是做廉吏?道理不言自明。

能吏的反義詞是庸官。庸官的危害在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貪官影響惡劣,但是,在官員隊伍中,如果庸官居多,其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比貪官有過之而無不及。庸官主要是指那些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願意擔當,遇事明哲保身、推諉扯皮的官員。庸官的爲官哲學是“不幹事;不出事;幹事越多,越容易出事;因此寧願不幹事,方保不出事”。東漢學者班固曾經給這類官員畫像曰——尸位素餐,比喻佔據職位而不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白吃飯,不幹活。其實,庸官的危害還不僅在於此,他們不善於謀事,卻善於謀人。這些官員往往善於經營人際關係,自己不幹事,也不願意看到別人幹事,拉幫結夥,攻擊幹事者,給幹事者潑髒水、使絆子。此外,吹牛拍馬往往也是庸官的長項。以至於導致一種社會現象:佼佼者常受抑,平平者常通達。如何做一名能吏呢?這就是敢作爲、有作爲、會作爲,能幹事、幹成事、幹好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敢於擔當。

揭祕:誰曾被康熙皇帝稱爲“天下清官第一”?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在解釋“上善若水”的時候把善分解爲七層含義:“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其中的“正善治”即“政善治”,善治應當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但善治的前提是要擁有“善吏”,換言之,有“善吏”方能實現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