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理學宗師“李侗”,一生有哪些成就,最後是怎麼死的?

理學宗師“李侗”,一生有哪些成就,最後是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侗(1039——1163),南宋學者,字願中,南劍州劍浦縣崇仁裏樟林鄉(現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人,學者稱延平先生、文延平,與楊時、羅從彥、朱熹並稱爲“延平四賢”,又尊稱“閩學四賢”。他祖父、父皆以儒學起家。李侗24歲時,始學於羅從彥,盡得其所傳。從學後,屏居山田,結茅水竹間,謝絕世故,教授鄉里,專心聖人絕學,體驗四十餘年,李侗以有朱熹這樣的高足而著稱於世。

李侗研究學問提倡“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認爲人在認識上有了疑問,要通過“靜坐思之”,激發人的智慧和靈性,即明人倫、察天理。肯定儒學和佛道的不同,在於掌握“理一分殊”。他要求創設一個安靜的思維環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以尋求最佳的思維效果。

理學宗師“李侗”,一生有哪些成就,最後是怎麼死的?

李侗在認識論上提出了“融釋”說。曰:“凡遇一事,即當且就此事反覆推尋,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釋脫落,然後循序漸進,而別窮一事。”“融釋”二字下得極好,它指的是對事物對象的透徹理解。提出了循序漸進的認識方法論,由量變到質變的認識該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推之萬事,“融釋”萬物的辯證思維過程。這裏,李侗已用比較古樸的語言闡述了認識過程中個別與一般、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

李侗在學問上造詣頗深,朱熹、羅博文、劉嘉譽等人是他的門下高足。朱熹的父親朱鬆是李侗的學友,他於紹興二十三年從同安徒步到延平投學於李侗門下,當時朱熹方24歲,而李侗已經61歲了。從紹興二十三年至隆興元年李侗病卒爲此,此間十年,朱熹先後六至延平、五訪李侗先生。朱熹每至延平都住在李先生寓所旁邊的西林寺。公元1162年6月,孝宗帝召朱熹進京陳述政見,朱熹在進京前專程請教李先生面見皇帝時該說些什麼,李先生囑其上朝後應:“首論《大學之道》;次言今日非戰無以復仇,非宋以制勝;三論古聖王制敵之道。”這三點不僅道出了李侗學術之見,也反映了他抗金救國的政治主張。他將河洛理學傳給朱熹,形成了以朱熹爲代表的史稱“程朱理學”。

李侗性拙樸,好靜坐。不喜著書、作文,醇然有處士之風。其主要著作有《蕭山讀書傳》、《論語講說》、《讀易管見》等,其語錄由朱熹編爲《延平問答》,後人輯有《李延平先生文集》。

李侗還以黃庭堅稱讚周敦頤“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這句話作爲座右銘,經常誦讀,要求學生牢記心中,所以後人都以“靜中氣象”、“冰壺秋月”、“光風霽月”稱頌李先生的品德。

隆興元年,李侗應福唐守伍應辰之邀,赴福唐(今福州市)講學,不幸於隆興元年十月十五(1163年11月12日)病逝於府治之館,終年71歲,歸葬延平爐下瓦口村,諡文靖,朱熹前來參加會葬並撰行狀。清康熙四十五年曾御筆親題“靜中氣象”四字賜李氏家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