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大臣楊嗣昌:能力差運氣差人格也差

明朝大臣楊嗣昌:能力差運氣差人格也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嗣昌的出生可以說是比較好的,他的祖父是過去武陵的名士,非常重視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曾經親自花錢建造石塔和書樓,來讓大家參與學習。所以楊嗣昌小時候的學習氛圍可以說非常好。  

明朝大臣楊嗣昌:能力差運氣差人格也差
  圖片來源於網絡

楊嗣昌是比較早就接觸官場政治的,受祖輩影響,很快就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歷史上對他的一些評價確是讓我們非常詫異。

雖說楊嗣昌在衷心和能力上都有不俗的展現,也非常努力,但是生在明朝末期那個動盪的局面,基本也就告別幹大事了,不是爲了防止太平軍,就是朝中那個宦官又開始散佈謠言了。

還有,楊嗣昌人緣太差,幾乎只有明崇禎皇帝信任他,雖然說取得皇帝的信任是好事,但你這樣讓很多數人討厭的決斷明顯是不對的。都說在朝中如果不能多一個朋友,那至少不能多一個敵人。

有人說楊嗣昌害死盧象升完全是出於一己私利,但是首輔因爲自己被任命督師,找楊嗣昌過來,楊嗣昌還能做什麼?人家連統一指揮都放棄了都沒說什麼啊。只要首輔還在臺上,楊嗣昌要是吧首輔得罪了,以後還想不想在朝廷呆下去了,盧象升要逆勢唱高調,這是他自己的問題,大家好不容易逮到一個唱高調的,正所謂棒打出頭鳥,不找你找誰。

甚至有人評價楊嗣昌不僅能力差,運氣差,人格也差。要是沒有他這麼做,賀人龍曹變蛟那幾個猛將不至於死的這麼冤,而且福王也不會落得這麼倒黴的境地,之後一系列發生的鬥爭也許會改變整個明朝的歷史。

 

楊嗣昌與盧象升

現在,很多人眼中的大明王朝是完美無缺的,但是真實的明朝是一個刻薄寡恩的王朝,君臣之間,臣子之間,沒有相互協作,只有猜忌、詆譭,大臣間的勾心頭腳屢見不鮮,而楊嗣昌與盧象升兩位,就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  

明朝大臣楊嗣昌:能力差運氣差人格也差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崇禎在清軍南下的時候,奉命盧象升把關駐守,當時的崇禎帝早已有合議的想法,大學士楊嗣昌太監高起察覺了崇禎帝這一想法,就對盧象升百般阻撓,不僅得不到局軍權,士兵的數量還在不斷減少,而且盧象升提出的幾條抗清戰略,連看都沒看就被否決了。

盧象升就只能統帥自己先前的部隊,俗話說,權力越大,勢力越大,但是這帶兵打仗的將領,你不給我部隊,不給我軍備,叫我拿什麼去和人家抗衡,就封我個大官噹噹,都什麼年代了,國家都要滅亡了,誰在乎這一官半職啊。

盧象升雖然名義上是總督,但是手中的士兵不到兩萬,還沒一個小部隊得多。更可恨的是,楊嗣昌還假惺惺的想要彰顯自己的大度,讓盧當兵部主事,比他在冬天離開北京,去經歷軍旅生活的磨難。

到最後連發軍餉的人也讓楊嗣昌給支走了,試問軍隊負責帶兵打仗,這些後勤的東西沒有保障,拿什麼去爭奪勝利,拿什麼維護軍隊的尊嚴。

盧象升一輩子戎馬沙場,沒怎麼打過敗仗,但是這一次他必敗無疑。百姓聽說了,勸說盧象升先轉戰廣德,等待時機給敵軍致命一擊,古代不也有以少勝多的例子嗎。盧象升感動流淚,但是身爲將軍,常年帶兵打仗,他知道如今士兵信心不許,自己也是如同被朝廷扔掉的棄子。

盧象升派兵進駐賈莊,太監高起帶着數萬部隊等在雞澤,兩地相距不到五十里,盧象升主力被清軍包圍的時候,高起絲毫不作僞,盧象升戰亡,百姓知道了抱頭痛哭。

這就是明朝末期的政治局勢,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好官都被牽連,朝廷不亡纔怪。

 

楊嗣昌傳

楊嗣昌是湖南武陵人,在萬曆38年的時候考中進士,並擔任杭州府的教授,摺合他的祖父一直以來貫徹重視教育的原則是分不開的。並且逐漸升官到戶部郎中,之後因病引退回家。 

明朝大臣楊嗣昌:能力差運氣差人格也差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崇禎年間楊嗣昌被加封爲右參政,之後還曾被派往山海關整頓軍備,但是這一期間發生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楊嗣昌的父親被抓,他多次上書請求代替父親去死,父親才得以免除死刑。因爲楊家父子二人堅持自己的原則,不依附宦官,導致他和東林黨人間感情發生破裂。

在擔任兵部右侍郎的時候,正趕上當時中原發生饑荒,全國上下暴亂不斷,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開始向市場邁出了罪惡的一步,楊嗣昌六次向皇上進諫,希望開採礦藏來緩解經濟壓力,解散暴亂的民衆。並將一系列施救措施一起反饋,皇帝對他的才能很賞識,對他處理問題的果斷性也很欽佩。

因爲兵部尚書去世,皇帝覺得朝中大臣沒有能夠勝任這一職務的,就想起了在家中的楊嗣昌,楊嗣昌推薦熊文燦,但當時的熊卻並不領情,他主張先招撫亂臣賊子。這與自己的意志相背離,楊嗣昌對熊文燦的影響之後一直不是很好。

隨着農民大軍涌進四川,朝中大臣紛紛指責洪承疇辦事不利,縱容盜賊氾濫。楊嗣昌卻上書指責熊文燦,對洪承疇的過失隻字不談,皇帝看出了他的偏袒之心,皇帝於是滿足了熊文燦主張招安的想法。

楊嗣昌雖然你有才能,但他又時過於自信,耽擱了鎮壓農民的最佳時機,同時還讓費了財力物力。也導致了襄陽淪陷,襄王被抓,福王遇害等一系列連鎖效應,楊嗣昌難以接受這樣的結局,絕食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