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太上皇的退休生活從來沒有圓滿結局?

爲什麼太上皇的退休生活從來沒有圓滿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嘉慶五年(1800年),積趙翼十年之功的《二十二史札記》最終成書。在這部清代最偉大的史論著作中,有一則在我看來挺特別的筆記——《“太上皇”帝》。這是一篇非常有時評範的“影射史學”筆記,就在《二十二史札記》成書的前一年(嘉慶四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後一位“太上皇”乾隆爺駕崩,而趙翼在文中盤點了歷史上的十四位“太上皇”之後,也非常識時務講政治的將乾隆捧爲歷史上“最偉大、最圓滿”的“太上皇”,“真開闢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

乾隆究竟當得起當不起如此盛讚,容我之後再說。但對我來說,趙翼此文最不過癮的是,他對於“太上皇”們退位之後的“退休生活”幾無涉及,將權力轉換時代的殘酷與悲涼深深的隱藏在了孝與不孝的寥寥幾筆之中。

如果要給“太上皇”分個類的話,從成因來說,無非可以分成兩大門派:

以乾隆和宋高宗趙構爲代表的“自願派”,原因大多是出於倦政而“內禪”,這算不上什麼多數派,可見禪讓還真不是宋魯鄭先生以爲的那麼可愛,當“太上皇”更不是一份有前途的職業;以唐高祖李淵爲代表的“被迫派”,玄武門的血可不是白流的,這其中還有一個支派,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和明英宗朱祁鎮,雖然還真沒有人逼他們當“太上皇”,但一個是在往四川逃亡路上因爲兒子稱帝而自動成爲了“太上皇”,另一個是打敗仗做了俘虜後因爲弟弟當了皇帝而莫名的成了“太上皇”,反正都不是自願的就是了。

爲什麼太上皇的退休生活從來沒有圓滿結局?

網絡配圖

還有一種分類是以退休後的狀態來分,大約也可分爲三派。“退而不休派”,還想發揮餘熱送接班人一程的,代表非退了等於不退的乾隆爺莫屬,想參加這一派難度比較大,你首先得是自願讓位,還得皇帝實在缺乏實力挑戰你的垂簾聽政才行;還有一派是“裸退”派,讓位之後除了養老喝酒無法有任何追求的,代表是李淵和他的玄孫李隆基,這派比較晚景淒涼,但故事也最“精彩”;還有一派是“重新上崗派”,下了臺之後又復辟成功的,這派人丁稀少,正牌的只有明英宗朱祁鎮。

我可以相當武斷的說一句,在這麼多十幾位二十位“太上皇”的退休故事中,還真沒有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圓滿”結局:要麼是“太上皇”自己的不幸,帶着對失去皇權的悔恨與念想鬱鬱而終;要麼是繼任皇帝的不幸,在父親的巨大陰影之下,唯有交給隱忍和時間。

下面具體說點啥吧,你會知道,即使是偉大的趙翼,他口中的“偉大和圓滿”也是屬於神話範疇。權力之下,幾無人倫。

“劉大爺”的太上皇生活

誰是中國第一個“太上皇”?這是一個挺糾結的問題。有一種不太流行的說法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發明了皇帝這個職位之後,可能是孝心大爆發,特別爲自己只做過“秦王”的父親不值,便追封父親爲“太上皇”。恩,第一個“太上皇”是去世後才當上的。

趙翼的說法則比較深入人心,第一個“太上皇”是劉邦的爸爸劉太公,“太上皇”本漢高祖有天下後奉其父太公之稱,非太公有天下傳於子而有是稱也”。作爲歷史上唯一沒有做過皇帝的“太上皇”,劉太公的歷史地位相當“可疑”,史書中甚至沒有他的真名,那“太公”呢,你見過有人的名字叫“劉大爺”麼?劉太公,也是歷史上唯一沒有名字的“太上皇”。

《史記》中關於劉太公當上“太上皇”的過程挺有戲劇性,劉邦即位六年後,還保持着每五天朝拜父親一次的習慣,後來太公身邊的人急了,勸太公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怎麼能讓皇帝拜你這個臣子呢?太公聽了很惶恐,等到下次劉邦回家時就抱着掃帚面對門口倒退着走,表現得非常謙卑。劉邦也急了,想去攙扶太公卻還被太公義正詞嚴的拒絕“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怎麼又不壞皇帝爲尊的“天下法”,又能盡孝呢,劉邦的解決方案就是尊太公爲“太上皇”,《漢書》中劉邦詔書的權威說法是“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

像太公這種不大正宗的“太上皇”,是皇帝最喜歡的,對皇權一點威脅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太公的退休生活還真就回歸了“父慈子孝”的人倫邏輯。

爲什麼太上皇的退休生活從來沒有圓滿結局? 第2張

網絡配圖

最感人的一個段子是晉代野史《西京雜記》中的,說是劉邦看見太公當上“太上皇”之後還是整日怏怏不樂,瞭解情況之後才知道是因爲太公想念家鄉豐縣“酤酒賣餘,鬥雞蹴踘”的市井生活,過不慣長安的大城市生活。劉邦聽說後祭出大手筆,在長安附近仿造豐縣造了一座“新豐城”,把太公從前在家鄉的老相識老鄰居們找來住進這座新城,““太上皇”乃悅”。這座新豐城現在叫“新豐鎮”,還在。這個故事的感人程度簡直讓我想起了《射鵰英雄傳》中完顏洪烈爲了包惜弱在王府中修的那座牛家村舊宅。

還有一則挺溫馨的故事記載於《史記·高祖本紀》。有次劉邦幫太公祝壽,劉邦想起太公以前偏心二哥就突然“發難”說,太公以前常說自己無賴,不好好幹活,不如二哥,現在回過頭來看,您肯定沒有想到我的發跡吧,“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但你要說劉邦有多孝順太公,還真不一定,太公幸福的晚年“太上皇”生活是建立在沒有權力的考驗之下的。有一則往事或許能印證這一點,在楚漢戰爭中,太公和劉邦之妻呂雉曾一同被楚軍所擒,項羽在戰場上當面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劉邦“鎮靜”的回答說,我們是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要煮了太公,也分我一碗湯吧(“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劉太公駕崩。我可以保證,像劉邦和太公這樣良性的皇帝與“太上皇”關係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餓死的“太上皇”

爲什麼太上皇的退休生活從來沒有圓滿結局? 第3張

網絡配圖

必須得談一談另一位不正宗的“太上皇”,但我仍然認爲他比有名無實的劉太公還是來得正宗一點。趙國最偉大的君王趙武靈王在當了二十七年的趙王之後,將王位傳於兒子趙惠文王,他除了尊號叫“主父”以外在事實上和後世的“太上皇”基本沒有區別,姑且就當做“太上王”吧。

曾有着“胡服騎射”光榮歷史的趙武靈王絕對屬於之前說的“退而不休派”,不過兒子趙惠文王也沒有那麼慘,和趙武靈王的王權區分基本上是各管一塊。主父“主外”,繼續穿着他的胡服主抓軍事和戰爭;趙惠文王“主內”,主抓國內事務。趙武靈王退休後最輝煌的事蹟是一次外交事件,退休後第一年,他冒充使節出使秦國,會見了很多秦國大臣,最後竟然還冒險見了秦王和秦國太后,據說當時這位“太上王”的王者之氣溢於言表,當時就遭到了秦王與太后的懷疑,後來接見完醒悟過來後還派騎兵追殺,可惜警覺的趙武靈王已然金蟬脫殼。

在“主父”任上,趙武靈王仍舊是東征西討,竟然一口氣滅了中山國,還打殘了樓煩王。但是這時候趙武靈王犯了一個後世的“太上皇”們都罕有的錯誤——主動挑起了宮廷王位爭端。簡單的說,就是他後悔將王位傳給趙惠文王了,倒不是說他自己想“復辟”再當趙王,而是他也想讓另外一個兒子公子章也稱王,將趙國一分爲二。當然,你也可以說,趙武靈王當了四年主父之後,不甘寂寞了,畢竟,他此時只有四十六歲,在權力的誘惑之下,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犯了混。

這次王位之爭的結果就是著名的“沙丘之變”。公子章仗着有父親支持起兵作亂,戰敗後跑到了趙武靈王的沙丘宮尋求庇護。誰料趙惠文王的軍隊不僅攻入沙丘宮殺死了公子章,還包圍了趙武靈王的內宮並遣散了所有的宮人。趙武靈王一世英雄,最後竟然落到了掏鳥蛋充飢的地步,被困三個月後,最終餓死於宮中。

最戲劇性的結尾是,趙王在獲悉父親餓死之後,痛苦一場,舉國哀痛。而這正是日後皇帝與“太上皇”之爭的最經典橋段——奸人“矯詔”作亂,矇蔽聖聽,離間骨肉。

可是,這一“矯詔”終究是加了引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