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中的魏延與孔明之間究竟有些什麼矛盾?

三國中的魏延與孔明之間究竟有些什麼矛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蜀漢中後期的內部矛盾中,魏延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是其中最爲突出的一對。很多網友問小編,他們倆究竟爲啥呀,弄得關係這麼僵?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一看。

諸葛亮不喜歡魏延肯定不是演義中所說的腦後有反骨,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延的性格,下面幾點:

一,魏延本人桀驁不馴,傲視同僚

平心而論,魏延作爲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對待士卒還是很夠義氣的,基本上懂得“公賞罰、嚴紀律、同甘苦”這些大道理,故而其所部多願爲其出生入死。這也是魏延軍團長期以來戰功赫赫的主要原因。但是魏延這個人性子粗獷,對那些只懂步韻唱酬的知識分子一向是懶於結交,甚至是瞧不上的。這也就間接導致,當楊、魏二人各執一詞,互相攻訐對方謀反的時候,侍中董允、長史蔣琬等文人全都“保儀疑延”。

魏延死後,楊儀更是起身用腳踏踩他的頭顱說:“庸奴!還能幹壞事嗎?”由此可以反證,魏延這個人也是同關羽類似,“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陳壽對他評價說:“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應該是恰如其分的。

二,魏延本人直言鯁議,口無遮攔

  

三國中的魏延與孔明之間究竟有些什麼矛盾?

網絡配圖

   豪邁與直爽是魏延自取禍咎的兩把利劍,前者遭疑,後者毀身。劉備沔陽稱王,定治所於成都之後,拔魏延爲漢中太守。一日,劉備大宴羣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要職,你打算說點什麼嗎?”

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爲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爲大王吞併了他。”《三國志》記載的原話是“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我們且不說魏延這段答話根本不符合將官授任的規範,單就內容而言,也完全是在“秀自己”。可以說絲毫沒有考慮到先前早已視漢中爲己任的張飛和其他將領的感受。在這點上,他與同一時期的呂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呂蒙即將西駐陸口,接任漢昌太守時,孫權也問他想說些什麼,他是這樣對答的:“關羽君臣,玩弄權謀,不可待以腹心。現在關羽之所以沒有領兵東向,一是因爲您明察燭照,二是因爲東吳虎踞龍盤。現在不趁我們兵強馬壯謀取他們,一旦情見勢竭,想再陳兵出力,恐怕難上加難。鄰敵既覆,可讓徵虜將軍孫皎駐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城,蔣欽率領遊擊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行動,隨時應對敵方,我爲主公前去佔據襄陽,這樣即使不用孫劉聯盟,也可以獨力拒曹!”

呂蒙的答話就不僅言之有物,方針明確,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話凸顯出了東吳集團是一個團隊,團隊裏面人才濟濟,不止我一個人!

而魏延的做法,除了能讓羣臣在表面上爲他這番話而贊其雄豪,復有何益?

劉備深通帝王之術,復有容人雅量,自然不會計較。但先主去後,魏延之所恃既無,便當自取韜晦之計,以求存身。他卻愈加張狂無忌!在孔明屍骨未寒、費禕等人拔寨回還,準備國殤之時,魏延竟脫口言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意思是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嘛,府中的親屬和官員可發喪還葬,我自然應當率領各軍去進擊敵人,怎麼可以因爲死了一個人而耽擱國家大事呢?

我們雖然不得不承認,魏延作爲蜀國石柱,的確忠公體國,句句直言鯁議。但是這種經常不分場合、不講方式的直言鯁議,諸葛亮生前能喜歡嗎?

三,魏延特立獨行,不善拉幫結派

  

三國中的魏延與孔明之間究竟有些什麼矛盾? 第2張

網絡配圖

   劉備謀定天下,建立蜀漢,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荊州士族、益州土著、東州集團、西涼夷狄四大幫派。魏延本人卻跟任何一幫的關係都不熟絡,跟文臣生分一些,那還罷了,跟馬超、趙雲、黃忠等等武將的相處,也並不融洽。除了楊戲稍微誇讚了魏延幾句,說他“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其餘文武,似乎對於魏延這個人,都視爲異類。

這一切,應該都跟他特立獨行、不善權謀、剛烈耿介的性格不無關係。

在蜀國,諸葛亮的確很難擢升一個跟四大集團都扯不上關係的人來繼承衣鉢。

四,魏延本人累有勳績,功蓋丞相

稍觀《魏略》與《漢晉春秋》,就不難發現魏延功勳卓著,在蜀漢集團,其軍功僅次於關、張,甚至在馬、黃、趙之上。

公元212年,魏延平克劉璋所部劉璝等九位將領的精銳部隊,平定廣漢郡。

公元214年,魏延攻克重鎮雒城,並於雁橋之戰中擊敗生擒劉璋麾下名將張任,並率軍包圍成都。

公元230年,魏延率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連敗郭淮、費瑤等十餘將,名霸武威。

 

三國中的魏延與孔明之間究竟有些什麼矛盾? 第3張
 

網絡配圖

   公元231年,魏延奉命引兵逆襲,魏兵大敗,魏延軍團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退還保營。

以上四個案例,還都是抽選自魏延平生中極爲尋常的幾次戰役。如果魏延單單同張苞、關平等人一樣,只不過是有“犬馬之勞”,那還不足以攝人眼目。問題的關鍵在於,魏延軍團還參加了劉備定鼎蜀漢的核心戰役,隨着“三虎將”的去世,魏延的元老地位顯得愈發的突出。

另外,諸葛亮經年北伐,所帶主將不過是關、張、趙的後輩,而魏延的輩分雖略遜三人,比之於其他少將堪爲“叔伯”了。如此特殊的身份和功勞,確令蜀漢丞相心生疑忌。

五,魏延對於北伐戰略,獨持異議

諸葛亮每戰必經祁山,要取堂堂正正、穩紮穩打的策略;魏延卻主張西充、下辨、略陽、駱谷、沈嶺、子午谷均可出兵,當以奇襲爲勝。其實二人若能互補不足,真正做到“以正合,以奇勝”,那是再好不過。可是諸葛亮受託孤之重,不敢妄自行險,以負先帝重託。雖然魏延想“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心中卻不以爲然,認定“關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魏延一生忠肝義膽,不失大節,卻疏於權略,未免要背上“不能理微”的帽子。此外,“古來材大難爲用”或許是其終身未能被諸葛亮誠心容納的原因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