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應該北上佔領淮南而不應該去偷襲關羽!

孫權應該北上佔領淮南而不應該去偷襲關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劉備攻略漢中的同時,關羽北上攻打襄陽,威震華夏,劉備集團勢力大振。有人主張,此時應該趁關羽吸引曹魏主力於襄陽、南陽一線,兩翼兵力削弱之機。

劉備繼續北上佔領雍涼,孫權北上佔領淮南,削弱曹魏乃至滅掉曹操,平分北方,而不應該去偷襲關羽,佔領荊州。此議謬也。從孫權的利益出發,在關羽北上打襄陽的時候,孫權應該攻取荊州,而非攻打淮南。

其因有二:

其一,劉備坐大曹操滅亡對孫權不利。劉備滅掉曹操後不會和孫權和平相處。劉備集團的招牌是“興復漢室,統一全國,恢復和平”。在滅掉曹操後,劉備集團不會和孫權集團維持和平,形成西漢東吳長期割據的態勢(從歷史上來看也是如此,南北朝多次出現,但東西朝卻少之又少)。

 

孫權應該北上佔領淮南而不應該去偷襲關羽!
 

網絡配圖

   而且劉備集團內部對孫權集團的蔑視和堤防是顯而易見的,劉備集團的大將多次說過孫權是鼠輩,滅掉孫權是輕而易舉的事之類的話,可見劉備集團滅掉曹操後,必然會繼續一鼓作氣,滅掉孫權,建立以劉備爲皇帝的新漢朝政權。

曹操滅亡後,劉備的實力增長將大大超過孫權。和孫權一直割據江東一地,勢力和影響不出江東不同,劉備的漢室後裔頭銜是響噹噹的“全國通用糧票”,在士族中影響力大大超過孫權。

“漢室後裔”的招牌,又顯示出劉備統一的合法性遠遠超過孫權割據。而且孫權一直足不出江東及其周邊地區,而劉備則在北方經營多年。

先後在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手下效力,在北方積累的人脈和影響力非常豐富。而他手下的馬超又是長期在關中、涼州經營,在當地勢力不可小視。

曹操一倒,北方的將領和士族要選擇下一個投靠勢力,劉備明顯比孫權有影響力,而且北方的西部無論是地障、軍事實力、兵員都比北方的東部要好,即使孫權能在北方東部搶些地盤,也是鬥不過在北方西部搶地盤的劉備的。

孫權集團既無統一全國實力也無統一全國意願。如果孫權有統一全國的意願和實力,曹操滅亡後,孫權有信心和實力和劉備PK一場,從而戰勝劉備統一全國,孫權和劉備合夥先吃掉曹操倒是可選之路。

但恰恰是孫權既無統一全國實力也無統一全國意願。首先孫權集團是一個割據勢力,和劉備轉戰全國,公然打出“興復漢室”的招牌相比。

  

孫權應該北上佔領淮南而不應該去偷襲關羽! 第2張

網絡配圖

   先天氣勢和合法性就弱一頭,從孫吳的歷史上看,孫權集團也從未表示出有意由自己統一全國。有無意願並不重要,關鍵是看有無勢力,當時經濟重心南移纔剛剛開始。

分裂的南方相比統一的北方,經濟勢力差距甚大,而且孫權政權又沒有劉備那樣漢室後裔的合法身份,也沒有“興復漢室,我當皇帝”的合理名頭。

孫權集團的兵力相對曹操是絕對弱勢,對劉備,也未必佔優勢。即使曹魏倒臺,對曹魏殘餘勢力的收編,孫權也比不上劉備。總而言之,孫權沒有統一自己當皇帝之命。其二,沒有力量統一全國的孫權,要維持割據,抓緊搶一些能守住的地盤是要務。無力統一全國,又要維持生存,就不能讓他人坐大。

三國維持的是一個三角形的平衡模式,三角模式是一個平衡的模式,只要一方力量不暴漲,三角模式就能維持下去。孫權集團在歷史上也一直是、按照維持三角平衡的路線運作的。

赤壁前,曹操有統一之勢,孫權就聯合劉備打曹操。赤壁後,劉備集團實力暴漲,孫權就遏制劉備。劉備死後,孫權又轉而聯合蜀漢對抗曹操。其目的就是爲了維持平衡。

如果三角模式中任何一頭被滅,三角模式就變成兩方不死不休的PK模式,而無論面對劉備還是曹操哪一家,孫權都面臨劣勢,無法導致被滅的下場,所以孫權要保證自己生存,就必須不讓任何一家坐大。

  

孫權應該北上佔領淮南而不應該去偷襲關羽! 第3張

網絡配圖

   佔有荊州的劉備,比佔有淮南的曹操,對孫權威脅更大。自古以來,上游對下游採取軍事行動,天然有地利優勢。東晉南北朝的歷史也證明,從北方打南方,勝負難定,但是從上游的荊州打下游的揚州,鮮有不勝者。

對統一的南方政權來說,佔有淮南,據守淮河,是對南方的守衛非常有利,但對分裂的南方政權來說,上游的威脅可遠比北方的威脅大。

佔領荊州,比佔領淮南對孫權有利。淮南和徐州地區都是平原,利於騎兵作戰,易守難攻,孫權多次攻打合肥失敗,而且即使成功,曹魏騎兵來打,孫權也很難守住。

而荊州則不然,佔領荊州後,同樣是據守長江,曹操也同樣難打,而從益州出發想打荊州,也很難成功,屬於易守之地。歷史也證明:柿子撿軟的捏,東吳選擇劉備而非曹操是很正確的:打合肥久攻不下,打荊州一鼓而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