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昭君不可與霍去病同日而語,因爲美和親功績被後世誇大

王昭君不可與霍去病同日而語,因爲美和親功績被後世誇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代詩人趙介認爲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這話到現在還被一些人引用,反覆說道。事實是還如此呢?顯然,和親的功勞是被加大了。這中間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王昭君漂亮,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而中國文人似乎在這一方面情有獨鍾,見到漂亮女人就寫詩,不斷留“香魂”,誇大漂亮女人的漂亮,誇大漂亮女人的功績。客觀分析,王昭君是有歷史功績的,但要說因爲她的和親使漢地邊塞烽煙熄滅了50年這絕對是不可能的。而她與霍去病更不可能同日而語。

漢朝由匈奴“兄弟”到“長輩”的地位變化靠的是國力

匈奴這個民族在秦漢之間一直與中原戰爭不斷。有人說,這是因爲他們是個馬背托起的民族,逐草隨畜,遊牧爲生,貪而好利,搶掠成性,不講信義。《漢書.匈奴傳》:“是故聖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絕,使曲在彼,蓋聖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其實,造成匈奴人這種“劣性”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所處地理環境的不足,即是不能滿足自身需求與自給,沒有貿易便出來搶,搶到了又十分驕傲,由此形成“慣性”。

這種“慣性”並不是靠一個女人的和親就能解決的。但王昭君出塞後,漢匈奴雙方的烽煙爲什麼會熄滅50年,進而使匈奴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呢?這與和親的關係並不十分大,而在於從古到今人們都說的那句話——和平是打出來的。

王昭君不可與霍去病同日而語,因爲美和親功績被後世誇大

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漢武帝舉一國之力強勢出擊,已使匈奴接近於崩潰。這一點我們從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河西走廊大敗匈奴,匈奴人唱着“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而去,金城(蘭州)、河西並南山鹽澤(今羅布泊)空無匈奴,以及漠北之戰後匈奴一時無力渡漠南下,即“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等等都能看得出來。

其次,匈奴境內的自然災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到地理環境問題。《漢書》:“貳師在匈奴歲餘,衛律害其寵,會母閼氏病,律飭胡巫言先單于怒,曰:‘胡攻時祠兵,常言得貳師以社,今何故不用?’於是收貳師,貳師(怒)〔罵〕曰:‘我死必滅匈奴!’遂屠貳師以祠。會連雨雪數月,畜產死,人民疫病,谷稼不孰,單于恐,爲貳師立祠室。”意思是,李廣利投降匈奴後,匈奴人要將他殺掉用以祭神。 李廣利臨被殺時,怒罵道“我死必滅匈奴!”而他死後,匈奴竟然真的接連數月雨雪不斷,家畜死亡,百姓疫病不斷,種植的黍穄也無法豐收的局面。單于害怕了,於是爲李廣利立了祭祀用的祠堂以慰亡靈。

這時,人們應該看到,在經歷了漢朝強力打擊及自然災害之後,匈奴確實需要安生養息了。雖然他們還有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思,但確已折騰不起更大的風浪了。這點,我們在匈奴對待漢朝的態度變化上也能看出來的。在冒頓單于時,匈奴人一直稱漢朝是“兄弟”,但到了且鞮侯單于(前101—前96年在位,呼韓邪單于曾祖父)時,他害怕受到漢朝攻擊,於是說:“漢朝天子是我的長輩。”漢朝由“兄弟”到“長輩”的地位變化靠的是國力,而不是和親。

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很一般,單于不可能對她言聽計從

呼韓邪單于是西漢後期匈奴單于,前58—前31年在位。在他繼前,匈奴實際上已經無法與漢朝抗衡。公元前72年,匈奴人騷擾漢朝得不到什麼東西后,便把矛頭指向烏孫,聲稱要把漢朝出嫁到烏孫的解憂公主交給他們處置。烏孫向漢朝求救,漢宣帝令田廣明、範明友、韓增、趙充國、田順等五將帶十餘萬騎進擊,與烏孫的五萬騎兵一起發起對匈奴的夾擊,匈奴得到消息後,嚇得四處奔走,“驅畜產遠遁逃”,損失很重,“民衆死傷而去者,及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

王昭君不可與霍去病同日而語,因爲美和親功績被後世誇大 第2張

也就是在這一年,匈奴地界又發生了雪災,“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這種自然災害加上人禍即匈奴貴族之間的矛盾,基本已使匈奴政權土崩瓦解。呼韓邪單于繼位前匈奴政權內部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繼位後更是如此,發生了五單于相攻事件。公元前55年,漢宣帝詔書中曾提到:“(匈奴)諸王並自立,分爲五單于,更相攻擊,死者以萬數,畜產大耗什八九,人民飢餓,相燔燒以求食,因大乖亂。”因此,作爲匈奴單于,呼韓邪爲自己的政權找尋一條出路已經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也正是這個原因讓他想到了漢朝,想到了和親,併成爲史上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

漢朝當時出於對邊境問題的考慮,將和親的事答應了下來,並在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時,將王昭君嫁給了他。然而,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如何呢?顯然不是我們很多文學作品描寫與民間傳說中的那樣。以前,我們說過匈奴單于的妻子也有類似於漢朝皇帝皇后與妃子之分,王昭君號爲寧胡閼氏實際上是呼韓邪單于的妃子,而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也就是大老婆叫顓渠閼氏,是有正宮皇后含義的,是另有其人的。

我們今天說王昭君出塞後,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傳播中原文化可以肯定,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也可信,但要說呼韓邪單于因爲聽她的話不發動戰爭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爲什麼?這裏有個原因:公元前31年便呼韓邪單于去世了,呼韓邪與她在一起的時間不足兩年,匈奴人內困外患根本就找不起仗不說,漢朝還在匈奴派駐了軍隊。

《漢書》:“單于就邸,留月餘,遣歸國。單于自請願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漢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將騎萬六千,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詔忠等留衛單于,助誅不服,又轉邊穀米糒,前後三萬四千斛,給贍其食。”意思是,漢朝不但兵送單于回匈奴,而且還將董忠及其部隊留在了匈奴,幫助呼韓邪穩固政權,還給匈奴送去了不少糧食。

呼韓邪是聽漢軍刀槍的呢,還是聽王昭君的枕邊風呢?答案一目瞭然。

王昭君不可與霍去病同日而語,因爲美和親功績被後世誇大 第3張

漢廷最終將王昭君遺忘,所謂和親功績不過是後世誇大

呼韓邪單于去世後,王昭君嫁給了他的兒子雕陶莫皋,即復株累若鞮單于。雕陶莫皋於公元前31年至公元前20年擔任單于,他和王昭君一起生活了11年。這位單于我們今天的歷史學者給予他的評價極高,說是他延續了匈奴的輝煌,爲以後中華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貢獻。甚至有人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功績不亞於匈奴任何一個君王。即是在他在位期間,沿襲其父的遺志,積極改善與漢朝的關係,開放邊塞漢匈貿易,首次以買賣的和平方式來取代匈奴百年來野蠻掠奪的時代。此外,他還能與匈奴周邊的烏孫、大宛、龜慈、康居、月氏、樓蘭等三十多個西域臨國友好相處。

其實,復株累若鞮單于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爲這樣一個重要原因,即是漢元帝幫呼韓邪單于殺死了郅支單于,滅掉了西匈奴,爲匈奴在草原上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當初匈奴分裂,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爲南北匈奴,兩人都把兒子送去作人質以示臣服。之後郅支單于以爲西漢擁護呼韓邪單于而非他,就對西漢懷恨在心,斬殺了漢使。後來,郅支單于依靠與康居聯合,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從而實力不斷增強,開始威脅西漢邊疆。公元前36年,陳湯說服甘延壽,假託是朝廷的命令,調動了西域幾個國家的軍隊以及西漢在當地的屯兵,總共四萬多人,分成六隊遠征郅支單于。他們一路抵達郅支單于在康居建立的城池,然後步步緊逼,最後攻破城池,斬殺郅支。這便有了我們大家熟知的那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雕陶莫皋繼位的公元前31年雖然距陳湯滅西匈奴已經有5年的時間,正是這5年時間讓匈奴有了和平發展和機遇,雕陶莫皋是不會看不到這一點的。而此時的王昭君已經被漢廷忘得差不多了。一是,據《後漢書》記載,呼韓邪單于死後,復株累單于想娶昭君爲妻。王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中原,漢成帝拒絕了她的請求,敕令王昭君遵從匈奴習俗;另外即是王昭君自身的結局,即是據野史記載,復株累若鞮單于死後,王昭君又被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她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她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 但在正史中,她卻一直活到了53歲。這就是說,人們連她怎麼死的也說不清楚,而若她能保漢匈和平大抵不會如此吧?至於後世文人怎麼“吹捧”她,我們以後再說。(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