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終的?

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終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749年(天寶八載),郭子儀任橫塞軍使。天寶十三年(754年),改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隨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爲一個國境極爲遼闊的國家。同時,爲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每以數州爲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爲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爲其部屬。據《新唐書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爲唐皇室隱憂。

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終的?

網絡配圖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面對這種情況,郭子儀臨危受命,被肅宗任命爲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不久,唐肅宗發兵南征,宰相房琯在陳濤戰敗。此時,唐軍隊損失大半,只能倚靠朔方軍爲根基。後來,叛將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兵,引誘河曲九府等進攻行在。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兵進擊,俘虜數萬,終於平定河曲。

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終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至德二年,郭子儀和李光弼光復兩京。唐肅宗感激涕零:“這雖是我的家國,但實由卿再造!”話雖說得好聽,但是面對功高蓋世的郭子儀,唐肅宗不能不防。在對叛將安慶緒用兵時,肅宗沒有讓最負名望的郭子儀掛帥,甚至在對史思明用兵失敗後,仍聽信讒言,斥責郭子儀作戰不力,並把他召回,免去軍職,閒置起來。直到朔方軍發動以擁護郭子儀爲名的兵變,唐肅宗纔不得已起用他,平定兵變。

唐代宗即位,郭子儀成了三朝元老,也成了新君的心頭隱憂。爲了防範郭子儀,唐代宗仿效唐肅宗的做法,解除郭子儀的兵權,將他調回長安閒置起來。可是,不久吐蕃進犯,攻陷長安,唐代宗只得重新起用這位能征善戰的老將。郭子儀以弱對強,用疑兵之計擊退吐蕃,第二次收復長安。後來,唐將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進犯長安,又是郭子儀臨危受命,憑自己的威望,分化聯軍,直至粉碎聯軍,保衛了長安。

可以說,在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的過程中,郭子儀有好幾次機會可以擁兵自立。郭子儀爲什麼沒有自立?或許,在長期的平叛鬥爭中,他認識到,唐皇室雖已衰微,但人心尚在,自己冒險自立,沒準落個身敗名裂,不如效忠李唐皇室,建功立業,博個封妻廕子。另一方面,鳥盡弓藏的道理,郭子儀不可能不懂,如何防備君主的猜忌,成了他的一門保身學問。

位高權重的郭子儀是如何做到善始善終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唐代宗曾三次拜郭子儀爲尚書令,都遭到郭子儀拒絕。這一舉動看似感激郭子儀的功勳,其實是試探郭子儀究竟是忠臣,還是個野心家。要知道,尚書令一職在唐朝很特別,是最高職位的宰相。因爲李世民曾任此職,此後此職長期不授,有職無人的狀況,已成慣例。唐代宗登基伊始,爲了提高太子李適的政治地位,才一度將尚書令授予李適,可以說,尚書令是皇室的禁臠。

郭子儀自然懂得皇帝的用心,因而,無論如何也不接受,此舉實際上是向唐代宗表白心跡,證明自己是一個別無他圖的忠臣,化解君主的疑心。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郭子儀指揮了很多重大戰役,他一生戎馬,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爲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它不僅武功厥偉,還善於從政治角度分析觀察問題,一生歷盡四朝而不到,權傾天下而主不疑。

正是由於他淡泊名利,從不居功自傲,所以才能善始善終,最後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