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連清太祖都畏懼的明末名將熊廷弼 死於意氣用事

連清太祖都畏懼的明末名將熊廷弼 死於意氣用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天啓五年(1625)八月,在大明王朝的九大邊鎮上,一顆人頭在輪流傳視。九邊的軍官將士看到無不悲苦心寒,士氣低落;百姓見到無不深抱不平,扼腕嘆息。這個被傳守九邊飽受巨大冤屈的人是誰呢?他就是連清太祖努爾哈赤也要懼三分的熊蠻子——熊廷弼。

淺談明末遼東名將--熊廷弼

面對遼東危局熊廷弼是最早提出堅城據守,伺機擊敵的人,但這個在隆慶三年(1569)出生於湖北江夏的南方漢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今後的命運會與這寒冷的遼東大地如此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萬曆二十六年(1598)熊廷弼進士及第開始了他頗爲順利的仕途,他性情剛直,處事公正,嫉惡如仇,不事權貴。爲官清廉的他頗受百姓愛戴,在入遼之前也算是官運亨通。

萬曆三十六年(1608)熊廷弼以中央特使的身份巡按遼東開始與遼東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在三年的巡按御史生涯中,熊廷弼看到了遼東積弊已久的衛所制度,城垣的頹敗,兵士的羸弱,以及將領的驕橫失職。對此熊廷弼上書陳述,革除積弊的同時觸動了包括李成樑在內的遼東軍閥的利益。爲自己今後經略遼東的失落以及含冤身死留下了隱患。

三年的巡按生活結束後,熊廷弼調任南畿提學,因杖責諸生事被劾失官,賦閒於家。由於李成樑的縱容,建州女真的一支努爾哈赤異軍突起用了三十六年統一女真各部。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開始進攻明朝,連下撫順、清河,薩爾滸一戰使遼左聞之色變,軍民膽寒。此時熊廷弼臨危受命,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的身份經略遼東。未及到任,開鐵失守,熊廷弼乃開赴瀋陽,秣兵厲馬,修城壕,集兵將,填火器,在遼瀋一帶形成銅牆鐵壁,期間努爾哈赤雖有來犯都因防守緊密無功而返。

連清太祖都畏懼的明末名將熊廷弼 死於意氣用事

熊廷弼性格暴躁,不爲人下,好特立獨行,不與達官顯貴相交,因此朝臣頗有微詞,屢屢受人彈劾;但其治軍嚴謹,愛戴士兵,卻觸痛了遼東原有的腐敗軍官體系,這些人也經常與熊廷弼作對。在衆人的指責與逼迫下,帶着遺憾的熊廷弼被請離任。如果熊廷弼就此不再踏上遼土,或許他的命運也就不會如此的悲壯悽苦。

由於畏懼“熊蠻子”,在熊廷弼任上,努爾哈赤遲遲不敢輕易發兵,養精蓄銳靜待其變。熊廷弼離任不久,努爾哈赤便相繼攻陷瀋陽、遼陽,明朝遼左盡失。此時朝廷又想起了熊廷弼,明知前方道路曲折的熊廷弼懷着一顆愛國之心毅然決然的再次踏上遼東土地。

在朝堂上,衆人紛紛議論廣寧攻守之策,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策

一方以廣寧爲中心,前方設城堡,在前沿三岔河、遼河設防線;

二方天津、登州、萊州從海上牽制後金;

三方動用朝鮮力量牽制後金後方。

三方佈置策中心思想還是守爲上,攻爲輔。起初,朝臣因遼東屢敗羣情低落故紛紛支持熊廷弼。然而不諳兵事的遼東巡撫王化貞卻提出一舉蕩平策(一方希望撫順遊擊李永芳做內應;二方藉助蒙古林丹汗四十萬軍隊;三方己出六萬軍攻後金。),中心思想就是主動進攻,堅決不被動防守。

此時朝廷中的投機派羣起響應王化貞,兵部尚書張鶴鳴帶頭支持。熊廷弼與王化貞意見不合,熊廷弼據理力爭,王化貞寸步不讓,最後人緣好,後臺硬的王化貞的策略被採納,再加上王化貞手下統領十五萬人,熊廷弼手上只有五千人馬只得駐紮於離廣寧不遠的右屯,難有作爲。努爾哈赤知遼東經撫不和,於正月率兵渡過遼河激戰西平,羅一貫殺身成仁;沙嶺野戰,全殲援軍;廣寧由於遊擊孫得功的背叛,不戰而降。王化貞逃到熊廷弼駐軍的右屯,痛哭流涕向熊廷弼建議收集殘兵退守寧遠錦州一帶,現在看來這還是糊塗的王化貞提出的一個相對正確的戰略。

然而此時熊廷弼卻犯了人生當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因爲自己的憤恨,採取了小人的心思,不想爲眼前這個人再做任何付出,但卻忘了遼東的軍民,忘了大丈夫的氣節,忘了國家的危亡。熊廷弼放棄遼西的防禦,護送遼西十萬軍民入山海關,致使遼西一帶完全落入後金之手。應該說封疆之失熊廷弼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明史 熊廷弼傳》對此有十分中肯的評價: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才,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

連清太祖都畏懼的明末名將熊廷弼 死於意氣用事 第2張

(圖)熊廷弼致友人手札

廣寧之失,首罪化貞,此時朝中黨爭激烈,封疆之失成爲東林黨與閹黨的黨爭題目,熊廷弼本身傾向東林黨,閹黨借熊廷弼之事打擊東林黨。天啓四年(1624)六月,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公開打擊閹黨,但天啓皇帝暗中支持魏忠賢,致使閹黨猖獗打壓東林人士,此時閹黨狀告熊廷弼貪贓賄賂楊漣,熊廷弼百口難辨。天啓五年(1625)七月,一代遼東名將熊廷弼因封疆失守,貪贓枉法的罪名在北京西市被斬殺,並被傳首九邊。

熊廷弼一生爲官清廉,將自己最寶貴的一生奉獻給了遼東大地,但最後卻以自身性情原因,以及朝廷政治昏聵而身首異處。沒有創造更大的功績不僅是熊廷弼的遺憾,也是大明王朝的遺憾。今日觀此,不能不讓人頓覺惋惜。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