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楊鶴是明朝末年大臣,楊嗣昌的父親。明末流寇氾濫,並且已經威脅到了大明根基,楊鶴曾向崇禎提出,他認爲流寇都是因爲饑荒纔會變得越來越多,所以他覺得對付流寇應該是以招撫爲主、追剿爲輔。楊鶴的策略起先有了一定成效,但能用於招撫的資金卻遠遠不夠。有人評價楊鶴是一名正直的好官,但一意主撫也要看當下國力能否承擔。最後楊鶴辦事不力,落得一個下獄論死的結局。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說起大明滅亡的直接原因,那必然是流寇氾濫。流寇以李自成爲代表,就是他攻破北京城,導致了大明的滅亡。

李自成雖然最終成了氣候,但他並非首倡義兵之人。早在天啓末年,流寇就已經在西北出現了,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天災。

明末農民戰爭,自明天啓七年(1627年)陝西澄城農民王二首殺知縣張山耀算起,到崇禎十七年(1664年),前後經歷了十八個年頭。——薛正昌·《崇禎元年固原兵變與明末農民起義》

崇禎繼位之後,自然也會想辦法解決流寇問題。可應該如何解決呢?放任自流是不行的,那就只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剿滅,一個是招安。

無論是剿滅還是招安,都不是空口白牙就能實現的。

剿滅流寇需要大規模調動軍隊,大規模調動軍隊需要大筆軍費。比如說,遼東需要大規模調動軍隊,於是遼餉應運而生;如果西北也需要大規模調動軍隊,那麼新名目的賦稅自然也會應運而生。

招安流寇不需要大規模調動軍隊,但政府必然要擴大徵兵規模,因爲必須把流寇改編成一支新軍。流寇之所以會出現,無非是因爲農民吃不飽飯,如果有機會當兵吃軍糧,大多數人也不會願意繼續當流寇。但招安流寇也需要花錢,而大明中央政府最缺的就是錢。

退一步說,大明中央政府沒錢招安流寇,那麼有錢賑災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整個大明已經被錢這個字給弄怕了,張嘴說話的時候,第一個字肯定都是錢。

面對愈演愈烈的流寇,官僚集團除了打官腔還是打官腔,給出的解決辦法,永遠是高大上偉光正的:解決流寇問題並不困難嘛,只要讓他們吃飽飯,自然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第2張

從皇帝的角度出發,自然是希望官僚發揚風格,讓流寇吃飽飯。據可靠消息稱,官僚的家裏有許多銀子,根本用不完。

從官僚的角度出發,自然是希望皇帝發揚風格,讓流寇吃飽飯。據可靠消息稱,皇帝的家裏有許多銀子,根本用不完。

從百姓的角度出發,不管是皇帝還是官僚,你們家裏的錢多到根本用不完,可就是不願意拿出來,讓老百姓吃飽飯,那就別怪我們造反了。

崇禎二年,西北流寇羣起,總督武之望在重壓下自殺,整個大明上下一片譁然。

洛川、淳化、三水、略陽、清水、澄縣、韓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綏德、葭州、耀、靜寧、潼關、陽平關、金鎖關等處,流賦恣掠。——談遷·《國榷》

現在的問題是:誰來接任西北總督呢?官僚集團內鬥一流,吃相也不好看,但他們都不是傻子。西北流寇愈演愈烈,誰當總督都有可能幹砸鍋。儘管是總督這樣的美差,大家還是推三阻四。平時打官腔的時候全部慷慨激昂,遇到麻煩事了就開始裝聾作啞。

在這種背景下,楊鶴被大家推選出來,成爲了新一任西北總督。

明年,總督武之望死。久之,廷臣莫肯往者,羣推鶴。——《明史》·楊鶴傳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第3張

爲什麼是楊鶴?因爲楊鶴說了一些得罪人的話,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被人報復,最終只得前往西北任職。

楊鶴所說的培養小民元氣、封疆元氣、士大夫元氣,並非泛泛之談,而是針對某些高官胸腑間一片殺機,逞一時之快而發的。朱由檢領悟到這層用意,在奏疏上批示“培養元氣,今日要務”,表示讚許。但是掌權的閣部大僚卻以爲:“這學問用不得。”培養元氣還不是時候,決意把不隨潮流、獨抒己見的楊鶴排擠出中央政府。這就是吏部會推楊鶴出任陝西三邊總督的背景。——樊樹志·《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

楊鶴走馬上任之後,立刻面臨了之前所說的兩個困境:無論是剿滅還是招安,都需要不少錢,而在楊鶴出發之前,大明中央政府顯然沒爲他準備錢,甚至連賑災的錢,也要他自己想辦法。

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前提下,楊鶴對西北流寇的態度只有一個字:撫。

所謂的撫,就是放縱流寇的行爲,只要他們願意投降,立刻赦免所有罪過。

社會經驗不豐富的人,大概會覺得楊鶴的做法非常好,符合聖人之道。可實際上,流寇的數量絕不會因爲楊鶴的寬容而有所減少,反而會因爲這種寬容而變多。

只要表示一下悔過,就可以既往不咎。這種寬仁的做法,直接把叛亂的代價降到了最低。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第4張

地方叛亂的主要基礎是饑民、難民、逃卒和潰卒。因爲這種基礎存在,各種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魚得水、興風作浪。失去這種基礎,誰敢公然挑戰政府呢?

楊鶴的撫,並沒有任何錯誤。事實上我們翻翻歷史書,歷史書就是這樣諄諄教導後人的。因爲叛亂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天災人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才造成的。政府應該理解他們,更有義務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政治表面上是空洞的說教和規則,實際上永遠都是寫滿了“利益”兩個字。

如果是天災,主管官員應籌集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應對它;如果是人禍,主管官員需要清除它。所謂的天災,需要政府組織社會力量共渡難關,楊鶴作爲一個空降的大員,有能力做好這件事嗎?顯然是沒有的。

所謂的人禍,無非就是當地官僚貪污腐敗,無非就是士紳集團野蠻擴張。楊鶴作爲一個空降的大員,有能力管好這件事嗎?顯然是沒有的。

想要改變西北亂象,就必然要損害西北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楊鶴做不到這一點,他只能給流寇一些優待,爭取讓他們放下武器

這種政策,實際上就是明着欺負不敢造反的老百姓。官僚貪污、士紳欺壓、流寇造反,政府都報以寬容,絕不追究,這對守法良民公平嗎?

當壞人幹惡事,就這樣有理?當一個安份守法的百姓,他們的利益和權利誰來保證呢?政府除了說幾句空洞的安慰話之外,什麼也做不到。

楊鶴的所作所爲,就是用官僚的方式應對危機:你不是要我招降流寇嗎?我像模像樣地招降幾股給你看看。雖然這些流寇被招降,對西北危機而言於事無補,他們安分守己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我至少把表面工作做到位了。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第5張

崇禎皇帝也不是傻子,楊鶴的奏報寫得很出彩,但西北的局勢還是日益糜爛。崇禎皇帝一再下令,要求楊鶴繼續努力,把工作幹得再好一點。

面對得寸進尺的崇禎皇帝,楊鶴最終也只能使出官僚集團的老辦法:要錢。

如果崇禎皇帝拿出錢來,楊鶴或許還能做個計劃,花錢辦事;如果崇禎皇帝拿不出錢,那責任就怪不到楊鶴頭上了。

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楊鶴到了西北之後,到底什麼值得稱道的事呢?從史書上看,他除了安撫流寇和找皇帝要錢之外,什麼事都沒幹。

要區分責任其實很簡單:皇帝沒給你錢,的確是皇帝的不對。可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什麼事都不做,只知道一味地安撫流寇,這不是打官腔敷衍了事,又是什麼呢?

楊鶴在西北的所作所爲,其實就是打定主意混日子,就是不得罪任何人,也不會想辦法搞點錢來建設大西北。

在明末,這種庸官遍地都是,一點都不奇怪。具體到了問責的地步,他們總是一臉無奈:時局如此,爲之奈何?

我說楊鶴是庸官,只是闡述客觀事實,並不是在苛責他。事實上,如果把其他人放到西北,我估計和楊鶴的區別也不會太大。

明末大臣楊鶴是怎麼對抗流寇的?流寇是什麼? 第6張

事實上,明末的庸官之所以遍地都是,除了既得利益集團根深蒂固之外,崇禎皇帝也難辭其咎。

崇禎皇帝最喜歡做的就是:我重用你,給你全權,你去負責具體事務,幹得好有賞,幹不好要罰。

這種做法有問題嗎?表面上看是沒問題的,可細究起來,問題就太大了。

明末的問題,在於既得利益集團難以被撼動,崇禎皇帝明白這一點嗎?應該是明白的。

可崇禎皇帝從來不想着如何破局,只是一味地找敢死隊員,希望這個敢死隊員能跟既得利益集團血拼,崇禎皇帝自己坐收漁利。

在太平時期,這種做法沒什麼毛病,因爲這是帝王心術。可明末那個爛坑裏到處都是雷,哪個敢死隊員能鎮得住?

在明末那個環境裏,皇帝必須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勇氣和毅力,擁有砸爛一切的魄力,否則他就只能縮在深宮,做一個任人擺弄的傻子。雖然這樣做也未必能拯救垂死的大明,但絕對比崇禎皇帝這樣大呼小叫卻無可奈何要好得多。

官僚集團有問題,官僚集團該爲明亡負責,可崇禎這個當皇帝的人,居然也是一副官僚習性,別人上行下效,也真沒什麼好說的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