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伍子胥與屈原的千年之爭 吃糉子究竟是爲了誰

伍子胥與屈原的千年之爭 吃糉子究竟是爲了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現在的端午節在我國各地都還存在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等,根據地區不同習俗也各有所差別,但肯定的是糉子這一端午節食物的唯一供品是必定出現在各家各戶的餐桌上的。

在這些習俗中糉子這一美食在中國是老少皆宜的,不僅甜鹹都有,可以和水果肉類隨意搭配,滿足男女老少的不同需求,雖然甜黨和鹹黨爭論不斷,但是依然深受全國民的喜愛,可是它和我們的偉人屈原的關係到底大不大呢?

伍子胥與屈原的千年之爭 吃糉子究竟是爲了誰

網絡配圖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民間傳說中屈原在楚國將亡之時,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從而投入了汩羅江中自盡。

而百姓們爲了保護屈原的屍首不被蠶食,用飯糰投入江中餵食魚蝦。糉子就由此得來,但是在不同地域和記載中糉子不僅僅是因爲屈原而誕生的。

在江浙一帶有這樣一說法,春秋末期吳國的將領伍子胥,因其父兄都被楚王所殺害,遂其投奔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國。

伍子胥與屈原的千年之爭 吃糉子究竟是爲了誰 第2張

網絡配圖

據說當年伍子胥帶領着吳國的軍隊東征西討,差點就要滅了越國和楚國,但是在越王勾踐的反間計下,挑起了伍子胥和當時的吳國統治者夫差的矛盾。

使得夫差在端午節那天賜死了伍子胥,伍子胥自刎後被夫差投入了大江。爲了保護伍子胥屍首,百姓們向江裏投入食物餵食魚蝦。不過伍子胥是在春秋末期,而屈原在戰國末期,早了200百年呢。所以很多說法是在端午節向江裏投糉子是爲了紀念伍子胥。

而浙江紹興還有一個傳說,在東漢時期關於一名非常孝順的女子曹娥的故事,據說在端午之時曹娥的父親爲了捕獲更多的魚選擇在這個浪濤風起的日子入江捕魚。

伍子胥與屈原的千年之爭 吃糉子究竟是爲了誰 第3張

網絡配圖

等候多時曹娥不見父歸,便決定投江尋父,多日之後其二人屍首在江邊被找到。百姓認爲曹娥的孝心感動上天,纔會在其投江之後還能找到她的父親。因爲曹娥在五月五日這天投的江,所以百姓們在這一天祭奠她,還爲其修建了曹娥廟。

也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不過並沒有前兩者與糉子的連接多。

在端午節我們除了紀念屈原這位偉人,還有伍子胥和曹娥。由此可見端午並非僅僅是爲了屈原這一位偉人,而糉子也不是隻因屈原而誕生的。

並且在歷史記載中糉子最早在古代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上出現,爲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更早的糉子出現的說法多是紀念祖先和神靈。但是最終在晉朝的時候糉子才正式被定爲端午節食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