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的這位將領以仁義治軍,一生卻能百戰百勝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的這位將領以仁義治軍,一生卻能百戰百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子兵法》雲:【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換句話說,廉潔自律、仁義愛民對將領而言,甚至從來都不一定是可稱道的優點,反而會成爲被對手利用的致命傷。

這是因爲戰爭是反人性的,一個將領若是太顧忌麾下士兵的性命,戰爭所在地百姓的死活,因此被敵人利用了他的“愛民可煩”,而貽誤寶貴戰機的話,那他便是對自己所在國家或勢力的不負責任。

所以說,慈不掌兵,兵不厭詐,以天下蒼生爲棋局,以麾下將士爲棋子,冷酷地只將他們都當做沙盤上的標識和數字,幾乎是任何一個古代合格將領的本能。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中國古代還真有一位“以慈掌兵”的仁義名將,一生身經百戰,攻滅許多割據政權,戰勝無數強勁敵手,從白山黑水到漢水之濱,打下萬里疆土,令自己國家成爲天下第一強國,也是歷史少有的常勝將軍。他就是兩晉十六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慕容恪。(沒錯,就是著名小說《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父子一心要光復的那個大燕國。)

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的這位將領以仁義治軍,一生卻能百戰百勝

慕容恪是史上罕有的主要以自身人格魅力,而非嚴明軍紀和法度來治軍的軍事家。

他的治軍風格,是隻關注戰略大局,不因小事勞師動衆,並不崇尚軍法威嚴,而以個人恩德信義施惠於屬下將士。甚至當軍士違背軍法時,他總是私下祕密把人放走,而另外捕殺盜賊首級冒充,以此號令全軍。

然而就是這種放羊式管理,慕容恪非但沒有如風格類似的西漢名將李廣那樣屢戰屢敗,反而因爲他的軍隊看似陣營不整,卻防禦甚嚴,一生戰鬥層面或有小挫,戰役層面百戰不敗。

【恪爲將不尚威嚴,專以恩信御物,務於大略,不以小令勞衆。軍士有犯法,密縱舍之,捕斬賊首以令軍。營內不整似可犯,而防禦甚嚴,終無喪敗。】——《晉書·慕容恪載記》

此外,慕容恪更在圍攻廣固之戰、野王之戰和洛陽之戰中,都因爲愛惜麾下士卒生命,因此面對困守堅城的敵人,屢次圍而不攻,哪怕因此耗時長久,也在所不惜。

他生平百戰克捷,俘虜敵將後,也多以德望感化之,哪怕是屢降屢叛的頑敵也不在意;對實在感化不能的敵將,而不得不殺之的,還會因此心中抑鬱不樂。

而且他每逢出兵,都務求少傷士卒,兵不血刃,主張“修文德以服遠人”“不宜以兵戈取”,論其生平言行,一點也不像一個胡族百戰名將,反而更似一個漢人飽學儒生。

這是因爲慕容氏雖然源出東胡鮮卑,然而經過慕容恪祖父慕容廆、父親慕容皝兩代在遼東的數十年時間經營,大量任用漢官,招攬漢民,到慕容恪成年時,漢化程度已經極深。

他們自稱是三皇五帝中排名第三的高辛氏帝嚳的後裔。而帝嚳姓姬,名俊,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其後代世居北國,遠離中原,因而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是以取姓氏爲“慕容”。

慕容恪取字“玄恭”,玄者,天玄地黃之玄,臨沅湘之玄淵兮之玄;恭者,君子敬而無失恭而有禮之恭,在貌爲恭、在心爲敬之恭;這位”慕容玄恭“也確是人如其名,飽讀經史典籍,沉溺於先進漢人文化,嚴格以漢人士大夫的行爲準則要求自己的漢化貴族。史稱其“每所言及,輒經綸世務”“罷朝歸第,則盡心色養,手不釋卷”,是以當時後世,皆有聖賢之名。

公元338年,棘城之戰,17歲的慕容恪率兩千騎兵擊潰後趙皇帝石虎親率的數十萬大軍,順勢斬首三萬餘級。

同年,密雲山之戰,慕容恪又率七千騎兵伏擊趙國大將麻秋率領的三萬趙軍,將之盡數全殲,順勢以兵威將鮮卑段氏部落一舉收服。

公元341年,20歲的慕容恪與其父燕王慕容皝率軍四萬東征高句麗,另兩位燕國名將,其叔慕容翰和其弟慕容垂爲大軍先鋒,一路所向披靡,殺進高句麗國都丸都城,高句麗國王高釗單騎出逃。

燕軍挖掘高句麗王陵,將高句麗前任國王高利的棺木掘出,然後一把火把高句麗王宮燒燬,拆除丸都城牆,俘虜了高釗的母親和妻子也就是高句麗的王后和太后,帶着大量王室珍寶,以及五萬多高句麗人,滿載而歸。

高句麗王高釗無奈之下只好向燕國稱臣,又從所剩領土搜刮了大量珍寶奉上,燕國這纔將他父親的棺木連同屍首送還。慕容恪受命鎮守遼東,又順勢拿下了高句麗重鎮南蘇城,嚇破了膽的高句麗人再不敢向西覬覦。

公元344年,23歲的慕容恪與其弟慕容垂分路並進,攻滅鮮卑宇文部;

公元346年,25歲的慕容恪統帥一萬七千騎兵,奔襲扶餘國。他督帥諸軍,親冒矢石,所向披靡,大獲全勝,扶餘國王和五萬多扶余軍民都成了俘虜。

慕容氏燕國也達成了制霸東北亞的成就,徹底掃除後顧之憂,爲接下來的中原逐鹿打下堅實基礎。

此時的慕容恪,已經是攻必取、戰必勝的大燕軍神,在國內聲望隆高,被他的兄長、繼任燕王慕容儁當做軍政上最得力的輔弼。

慕容恪少年成名的棘城之戰,數十萬趙軍被其兩千騎襲擊而至崩潰。僅有漢人大將冉閔治軍有方,三萬人馬一軍獨全,在趙軍中鶴立雞羣。從此冉閔得到石虎重用,屢屢出征克捷,逐步掌握了後趙軍權,日後方能滅趙屠胡,建魏稱帝。兩位名將同時一舉成名,登場歷史舞臺,未來成爲宿敵亦是命中註定。

公元352年,三十一歲的慕容恪率軍南下,進攻冉魏,與冉閔對決於廉臺。筆者此前曾有專文詳述此戰:

燕魏廉臺之戰:公元四世紀。最強勇將與最強智將的巔峯對決

是役冉閔展現了不亞於西楚霸王項羽的神勇,單人擊斬三百餘敵的表現,和項羽烏江之戰的絕唱一樣,是冷兵器史上僅有的兩例。而慕容恪也沿襲了兵仙韓信當年在垓下之戰的策略,並創造性發明瞭“連環馬”戰術,在中軍退卻後、兩翼包抄夾攻將冉閔軍全殲。

冉魏皇帝:冉閔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的這位將領以仁義治軍,一生卻能百戰百勝 第2張

此戰慕容恪以數萬騎兵對決冉閔的萬餘步卒,初戰十戰十敗,之後靠兵力優勢和騎兵優勢方纔獲勝,似乎略失名將水準,有勝之不武之嫌。

但可對比韓信垓下之戰,是以三十萬漢軍和十萬楚軍決戰,身後還有三十萬劉邦軍支援,一樣被項羽打得中軍敗退,也是靠兩翼夾擊、兵力極大優勢才反敗於勝;之後韓信以六十萬大軍圍攻所剩不到十萬、且兵少食盡的楚軍殘部,尚且被項羽成功突圍,亦無損一代兵仙之威名。

面對項羽、冉閔這等稀代猛將的決死一戰,作爲優秀智將,韓信和慕容恪的表現同樣已算得上竭盡所能,無足苛責。

廉臺之戰,慕容恪斬首七千,生擒魏帝冉閔,隨後陸續討平王午、呂護等軍閥,統一河北。其兄慕容儁也正式脫離東晉,自立爲燕國皇帝,慕容恪受封爲太原王。

公元356年,三十五歲的慕容恪揮軍東進,攻打自稱齊王的軍閥段龕,野戰獲捷,破敵三萬,段龕退守堅城廣固。燕軍諸將請求強攻,慕容恪卻爲了愛護麾下士卒性命,寧可持久圍困,所謂「龕兵尚衆,未有離心,盡銳攻之,殺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暫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

於是歷時七個月之久,困到段龕軍糧絕,被迫出城死戰又遭慘敗,只得投降。燕國自此平定山東。

【恪圍段龕於廣固,諸將請亟攻之,恪曰:“龕兵尚衆,未有離心,盡銳攻之,殺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暫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

公元360年,慕容恪三十九歲時,其兄慕容儁病死,慕容恪受命託孤,官居太宰(即首相)、兼領大司馬。次年,此前降伏的軍閥呂護起兵再叛,據守戰略要地野王,連接東晉,欲襲取燕都鄴城。

慕容恪率軍五萬征討,又拒絕了麾下將領的強攻建議,理由還是「何必遽殘士卒之命而趣一時之利哉!」於是依舊重重圍困,休養兵士,困到五個月後,呂護軍斷糧被迫出擊,便一舉將之擊潰。

【恪曰:"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爲備之道,未易卒平。今圈之窮城,樵採路絕,內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十旬,其斃必矣,何必遽殘士卒之命而趣一時之利哉!吾嚴浚圍壘,休養將卒,以重官美貨間而離之。事淹勢窮,其釁易動;我則未勞,而寇已斃。此爲兵不血刃,坐以制勝也。"】

公元365年,慕容恪率軍攻打洛陽,晉將沈勁孤軍奮戰,堅守不屈,城破後亦是神情自若。慕容恪大爲讚賞,欲將他釋放,被麾下將領堅決勸阻,纔不情不願地將之處斬,還軍後仍感慨自己此舉是“有愧於四海”,深自抑鬱。

【尋爲恪所攻,城陷,被執,神氣自若。恪奇而將宥之,其中軍將軍慕輿虔曰:“勁雖奇士,觀其志度,終不爲人用。今若赦之,必爲後患。”遂遇害。恪還,從容言於慕容晞曰:“前平廣固,不能濟闢閭,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愧於四海。”朝廷聞而嘉之,贈東陽太守。】——《晉書·沈勁傳》

慕容恪野戰表現甚強,攻城戰則因爲他愛惜士卒的秉性,相對有所欠缺。如攻克廣固耗時近一年,攻克野王耗時五個月,以衆擊寡攻克洛陽也耗時一個月。其用兵風格更多是操練精兵的正兵流,這是不及他弟弟慕容垂之處。

畢竟慕容垂在巔峯對決中先後擊敗了東晉名將桓溫和劉牢之,最後一戰殘兵出征,又令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望風而逃,其對手含金量明顯更強一籌,晚年對西燕和北魏的謀戰手段更已入兵家化境。

後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的這位將領以仁義治軍,一生卻能百戰百勝 第3張

但慕容垂麾下的後燕軍隊,害民擾民的不良記錄頗多,同爲慕容氏一族的慕容衝麾下之西燕軍隊,更以殘暴虐民著稱。

相反慕容恪治下的前燕軍隊,則堪稱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王者之師,惜墨如金的史家用了“軍令嚴明,秋豪不犯”這樣的詞來形容。

燕帝慕容儁死前,正是因爲對亂世中幼子難立心知肚明,不得已方欲傳位慕容恪,慕容恪卻堅決拒絕,表達忠於幼主之志,給了兄長一個意出望外的大驚喜。

此後一直到慕容恪生命盡頭,他都真正做到了爲國家嘔心瀝血、對君主謹守臣節,因此生前身後,皆被朝野稱譽爲周公、諸葛亮一般的聖人。

縱觀列朝亂世,割據政權中不知兵不立軍中恩信的孺子,能單靠血緣就坐穩皇位的,大約只有蜀漢後主劉禪和燕國皇帝慕容暐這兩例了,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謹守臣節、既忠且能的攝政大臣。

慕容恪攝行國政期間,選賢任能,博採衆議,廢除苛政,勤政愛民,深得燕國民衆愛戴,而燕國在與東晉的長期拉鋸戰中節節勝利,將河南各地納入版圖,步入了其勢力最鼎盛期。

燕國實力最鼎盛時期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的這位將領以仁義治軍,一生卻能百戰百勝 第4張

用《晉書》的說法,此時的燕國是「席捲京洛,肆其蟻聚之徒;宰割黎元,縱其鯨吞之勢。使江左疲於奔命,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銅城而臨漠北,西秦勁卒頓函關而不進,東夏遺黎企鄴宮而授首」,是以“當此之時也,兇威轉熾”,是爲當時天下第一強國,若非他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導致燕國由婦人孺子和庸臣亂政,逼得慕容垂這樣的名將逃亡,則天下局面未必就是秦晉兩分。

數十年後,後燕復國戰爭,與軍閥翟遼相爭時,只因燕軍統帥是慕容恪之子慕容楷,翟遼部衆便紛紛奔走相告,稱“太原王之子,就是我等父母”,歸順者絡繹不絕,成爲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範例。

唐、宋兩朝朝廷一致肯定慕容恪,甚至破例將慕容恪這樣一個胡族政權的親王,放到華夏王朝的武廟中祭祀,讓他成爲唐之武廟64將、宋之武廟72將之一,和衆多華夏王朝名將同享官方祭典。確是因爲慕容恪其人的生平操守和人格魅力,在當時五胡政權如出污泥之白蓮的緣故。

就連一生矢志抗清毫不妥協,終生不肯剃髮的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論史時極其痛恨胡人,連對以漢化典範著稱的前秦天王苻堅和北魏孝文帝元宏,也大肆抨擊其虛僞與沐猴而冠,(雖然他老人家更多是借題發揮,譏刺清康熙帝玄燁),但唯獨提及慕容恪亦頗爲讚賞與肯定,稱讚他是五胡部族唯一的君子,所謂“夷中之錚錚者”。

【五胡旋起旋滅,殫中原之民於兵刃,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惻悱之言,自其中發,功成而人免於死,恪可不謂夷中之錚錚者乎!】——王夫之《讀通鑑論》

在武夫以百姓爲魚肉逐鹿爭鋒,智士以詐變爲本能成就功名的割據亂世,也從來不乏一些身體力行聖賢先哲修身治國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蒼生哀苦的仁人君子。

他們品行高潔,襟懷坦蕩,縱然是決然投入到亂世污濁中,也盡己所能地安定一方,縱然是功敗垂成,在史冊留下千秋憾恨,至少也做到了問心無愧,慕容恪就是這樣的人啊。

慕容恪後世子孫名將輩出。他的七世孫慕容紹宗爲東魏名將,曾於渦陽之戰大敗混世魔王侯景,收取河南,以此功績和慕容恪一起入祀了唐朝武廟64將。

八世孫慕容三藏爲北齊、隋朝名將,征討嶺南,平定叛亂,牧守一方,屢建戰功。

宋朝初年,又有後裔子孫慕容延釗爲北宋開國大將,封禁軍最高統帥,領大軍攻滅荊南、湖南兩個割據政權,死後追封爲河南王。宋太祖趙匡胤一生稱慕容延釗爲兄長,對他極爲信任,其子孫多有出任刺史、將領者。

這亦可算是慕容恪生前厚德載物,留給子孫後裔的福報了,不愧其勁敵前秦丞相王猛在他墓前祭祀時,比諸春秋時期聖賢——鄭國名相子產,“古之遺愛”之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