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張耳與陳餘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反目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張耳與陳餘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反目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刎頸之交,就是民間所說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那種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許多人都說時代不同了,還是古人純樸,當今的人物慾橫流而勢利,其實不然,無論哪個社會發展階段,每個自然人的生活都脫離不了生產力的三要素,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當中,有許許多多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機關算盡,兄弟鬩牆,無一不是圍繞其中,而概莫能外。

今天要講的兩位秦末聞名天下的大豪傑,曾經是生死之交,一心要共創大業,後來卻因利而生怨,因怨而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最終一方落得身首異處,一方雖然小有功業,卻始終屈爲人下,苟且偷安,子孫也被人割了韭菜,最終也淪爲後世搖首嘆息的閒話。希望朋友們在風雲際會的歷史當中,瞭解這兩人之間的故事之後,在人際交往方面能有所啓思,對當下的生活也算有所借鑑吧!

這兩人生於戰國末年,都是魏國大梁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熟讀歷史的人,應該知道這兩人在當時名氣之大,張耳年輕時曾經是威名遠播的信陵君門下食客,那時候能和信陵君沾上了一點關係的人哪就十分了不得了,漢高祖劉邦就幾次想上大梁一睹信陵君風采而不能夠,從此畢生引以爲憾事。年輕時的劉邦沒多久還是結識了這個張耳,並以兄弟相稱,關係非常融洽,當然這是後話,我們暫且不提。

再說一下這個陳餘,陳餘比較年輕,他雖然是大梁人,卻喜歡跑到趙國去交遊,他雖然是一介儒生,卻有一副俠肝義膽,武藝也是相當了得。張耳、陳餘這兩人名氣都是相當之大,天下無不聞名,那時的項羽、劉邦在他們面前簡直不值一提,秦王嬴政對這兩人的俠名也是相當之忌憚。

後來信陵君死,張耳遊走到了外黃縣,外黃有個富豪董天霸,他的女兒董小姐年輕貌美,卻被董天霸許配給了家中庸奴,董小姐忍受不了就從夫家逃了出去,跑到他父親的一個門客家中。門客和張耳關係很鐵,就對董小姐說:“你要找個好老公的話,就跟了張耳吧!”董小姐於是就聽他說了有關張耳的事,最後決定嫁給張耳。

當時張耳身無分文,董小姐拿出了巨資嫁妝,從此張耳才能行走千里,結交四方豪傑。沒多久,張耳在老婆的教導下,花錢買下了外黃縣令的官職,於是就在魏國做起了官,由於他治縣有方,名聲也越來越響了。

陳餘表面上看是個溫文爾雅的儒生,卻經常在趙國苦陘縣行走,當地富商公乘俊認爲他非常賢明,就把女兒嫁給了他,並認定他不是等閒之輩。陳餘比張耳年輕許多,機緣巧合之下,二人相逢恨晚,惺惺相惜,竟成了忘年的刎頸之交。這兩人形成組合,天下更是欽慕不已,簡直就是成了江湖俠義的典範。

漢高祖劉邦年輕的時候,也曾和張耳相識,並一同遊玩,在外黃張耳府上客居數月。秦國滅魏之後,得知張耳、陳餘二人是魏國名士,張耳又曾經是信陵君門下高人,於是以千金向天下懸賞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餘。張、陳二人更換姓名,一起逃到了陳縣,做了裏監門的役夫。裏吏看陳餘不順眼,用鞭子抽打他,陳餘想起身反抗,張耳急忙用腳踢他,陳餘這才忍受了裏吏的欺凌。後來張耳在桑樹下責備陳餘說:“你忘了我們平生的大志嗎?受到這麼一點點羞辱就要和一個小裏吏魚死網破嗎?”陳餘不再作聲。時間一長,陳縣一帶的人都敬佩張、陳爲人,沒有誰不聽從他二人的號令。

歷史上張耳與陳餘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反目的原因是什麼?

沒多久,陳勝在湖北蘄春起兵造反,殺入陳縣,擁兵數萬。張耳、陳餘就前去拜見,陳勝與他左右之人平時也都風聞張、陳二人的賢名,只恨未能相見,這番一見,真是大喜過望,立馬引爲上賓。

這時候,陳勝想稱王,就專門向他二人諮詢意見。張、陳二人說:“將軍不顧一人之生死,帶頭奮起與暴秦相抗,現在正是威震天下的時候,最好不要稱王,而是快速率軍攻入咸陽,派人把六國王族之後召喚過來,樹爲黨羽,則暴秦可滅,天下可定,到那時將軍何止可以稱王,帝業亦可成也!如果現在稱王,六國遺族就首先不高興了,他們都沒一個稱王,而將軍獨自當先稱王,那天下反秦的勢力就無法團結一致了!”陳勝稱王心切,就沒聽他二人的話,最後還是自立爲王了。

後來陳餘又找到陳勝說:“大王一路向西,只想打入咸陽,而河北山東一帶也是很重要的,臣以前在趙國呆過,知道當地的形勢和豪傑所在,不如讓我領一枝奇兵爲您經略北方趙地,你就可以一心攻秦了!”陳勝覺得有道理就命他的發小武臣爲將軍,張耳、陳餘爲左右校尉,領兵三千前往趙地。

等他們攻下邯鄲的時候,張耳、陳餘得聞陳勝部將先鋒周章已經打入函谷關,但卻在戲縣這個地方被秦國名將章邯擊潰。又聽說很多將領爲陳勝攻下城池,卻被讒言所害,受到陳勝的罪責和誅殺。這時張耳和陳餘就開始商議後計,他們都認爲一開始陳勝就不重視也不信任他們,到後來派兵北上,也只是讓他二人做校尉,而沒有任命爲將軍。於是,他二人就去說服武臣道:“將軍現在以三千兵馬攻下趙地數十座城池,在河北威震一方,如果不就此稱王是說不過去的,且陳王聽信讒言殺了好幾個將領,如果將軍回去的話,功勞這麼大,殺身之禍應該也不遠了,希望你趕緊考慮!”武臣也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在邯鄲自稱趙王,封陳餘爲大將軍,張耳爲右丞相。

陳勝聽說之後,一時發怒本要斬殺武臣全家,再發兵攻趙,相國房君急忙勸阻,不要陳勝在力抗強秦的同時,再樹一敵,陳勝好不容易平復下來,纔將武臣的家眷押入宮中爲質,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爲成都君,表面以示恩寵。

接着陳勝又傳詔趙國,要求趙國發兵向西與他會師攻秦,張耳、陳餘對武臣說:“大王做趙王,又不是陳王所立,如果陳王真的滅了暴秦,下一個就要輪到趙王你了,大王不能移兵向西,而應該繼續經略燕、代之地,以擴充自己的地盤和實力,到時候陳王和暴秦兩敗俱傷,誰也不能制伏趙國了!”武臣又聽從了他們的計謀,派出部將韓廣北上攻佔燕地。

沒想到韓廣這廝居然依葫蘆畫瓢,在燕地稱王,趙王武臣大怒,帶着張耳、陳餘北上攻燕。哪知趙王帶着幾個親兵偵察敵情的時候,竟被燕軍俘獲,並派人到趙軍營中,告之張、陳二人,只要答應割讓趙國一半土地,燕軍就放了武臣。

歷史上張耳與陳餘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反目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張耳、陳餘很是頭疼,這時一名小卒自告奮勇,說他能叫燕王立馬放趙王回來,大家都不相信。小卒到了燕國對燕王說:“大王認爲張耳、陳餘是怎樣的人?”燕王說:“是難得的大賢!”小卒又說:“張耳、陳餘連陳王都不放在眼裏,還會在意一個趙王武臣嗎?他二人輔佐武臣,以三千兵馬攻下整個趙國,還會甘心做趙王的臣子嗎?如今之所以還屈身人下,是因爲趙地剛下,人心不穩,等到人心穩定下來,他倆還巴不得你趕緊把趙王給殺了,這樣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在趙地稱王了。”韓廣一聽,立馬將趙王給放了。

這時候武臣部將李良又攻下了常山郡,趙王又派他去打太原。在路上碰到了趙王的姐姐出門飲宴,王姐隨從就有幾百人。李良以爲是趙王駕到,嚇得跪倒在地,王姐喝醉了,不曉得是李良,就派人前去責罵李良在此擋道。李良平時都認爲自己高貴,起身之後,纔有知道出遊的是王姐不是趙王,心中又恨又覺得在屬下面前很丟臉。他的屬下其中一人對他說:“天下反秦,強者爲王。趙王武臣平時就不如將軍,而今他姐反而折辱將軍,請追殺之!”李良原來已經得到秦國的招安,如今受此羞辱,就當即立斷決定反趙了,於是就派人追殺了趙王姐,又發兵突襲邯鄲,結果武臣被殺。

張耳、陳餘在趙地多有耳目,很快就脫身而出,並收攏了舊部,得數萬人之衆。張耳後來找到真趙王之後趙歇立爲趙王,並居信都爲國都,趙國人這才蜂擁來投奔。李良進攻陳餘,陳餘打敗李良,李良最終投降了章邯。

章邯攻入邯鄲,將趙民全部遷往河內,並將邯鄲城夷爲平地。張耳帶着趙王歇逃入鉅鹿城,秦將王離率兵圍城。陳餘也趕緊收攏常山兵馬數萬人,拉到鉅鹿以北駐紮。章邯兵馬開到鉅鹿以南的棘原,築起甬道貫穿河岸,給王離輸送糧餉。王離兵多糧少,所以急着攻下鉅鹿。鉅鹿城中糧盡兵少,更加危急,張耳多次派人召喚陳餘來援,陳餘自料兵少不能敵擋秦軍,因此不敢前往。

這樣持續了幾個月,張耳大怒,非常怨恨陳餘,並派人前往責罵陳餘,陳餘無可奈何,派出五千兵馬前去與秦軍交鋒,不到半天全部被殺光。

這時燕、齊、楚各地的義軍聽聞趙國被圍,全都發兵前來救援,張耳之子張敖也收攏代地兵馬一萬多人前來,但大家都只是築起壁壘,坐壁上觀,不敢與秦軍交戰。楚軍項羽一路北上,一來便將章邯所築甬道砸得稀爛,王離軍失去糧道,全軍捱餓。項羽破釜沉舟,帶領全部兵馬渡河北上,一戰大敗秦名將章邯,天下諸侯立馬跟着項羽一同打擊秦軍,項羽更是生擒王離,斬殺秦兵二十餘萬,天下無不震恐。

張耳與陳餘相見,張耳罵陳餘不肯救趙,又不見了他派去求救的使者。陳餘說自己派了五千人讓使者帶領與秦兵交戰,結果全軍覆滅。張耳不相信,認爲是陳餘殺掉了使者,多次逼問陳餘。陳餘發怒說:“沒想到你對我的怨恨如此之深!那我不幹了,兵權給你就是!你以爲我很看重這些嗎?”於是就將印綬拿出來,交給張耳。張耳大驚,沒有接受,陳餘起身而去。

張耳有門客卻對他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如今陳將軍把兵權交給你,你不接受,是不祥的,應該快點接受!”張耳這纔將印信拿了去。等到陳餘回來,見張耳已奪兵權,就趕緊走了。從此陳餘就和自己親信數百人在河邊沼澤地釣魚打獵,不問世事了,而他與張耳也就此結下了樑子。

歷史上張耳與陳餘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反目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張耳跟着項羽一共殺入關中,因爲他的賢明連項羽都敬重,就被封爲了常山王,國都在信都,後來改名爲襄國,就是現在的邢臺。而軍中有人對項羽說:“陳餘、張耳是手足兄弟,他們又都有功於趙,應該一併封賞!”項羽卻因爲陳餘沒有跟他一道入關,而身在南皮漁獵玩耍,就封他爲南皮侯,只給了他三個縣的封地,而趙王歇又被改封爲了代王。

陳餘聽到之後,更加憤怒,沒多久,齊王田榮不服項羽,起兵反抗,陳餘立馬響應。首先他就盡所有兵力突襲了常山國,張耳敗走,卻沒有地方可去,突然想到漢王劉邦和他是老朋友,可項羽又如此強大,並且他的王位也是項羽所立,不如去投奔西楚。他手下甘公卻說:“漢王一入關中,天象顯示五星聚東井,東井就是秦地,那說明天下遲早是漢的,楚強必亡!”張耳立馬投奔漢王。兩個老夥計相見,十分親熱,漢王對張耳非常厚待。

陳餘擊走張耳之後,很快收復了所有的趙地,並將趙王從代地迎回趙國,重新立爲趙王。趙王歇非常感激陳餘,就立陳餘爲代王,而趙王歇又擔心自己太弱,國家初定,沒有陳餘怕搞不定,就沒有讓陳餘去代國,而是留下來像周公一樣輔佐趙王。

沒多久,漢王劉邦派人來請趙國一同出兵攻擊項羽,陳餘回覆說:“斬殺張耳,我們就出兵!”劉邦精明得很,立馬找來跟張耳長得像的人,斬下人頭送往趙國。陳餘立馬派兵助漢攻楚。後來項羽從齊地殺回彭城,漢軍大敗,陳餘也發現張耳沒死,自己被劉邦所騙,一怒之下就背叛了漢王。

第二年,漢大將韓信攻破魏國,又與張耳一道攻破趙國,斬殺陳餘於泜水河畔,並追殺趙王歇於襄國,漢王又立張耳爲趙王,真不知陳餘首級呈案之時,張耳見了做何感想?曾經的生死之交,竟以此做了結。

後來張耳死了,其子張敖又做了趙王。漢高祖劉邦還將皇后呂雉的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張敖爲妻,就當了趙王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巡視平城路過趙國,張敖沒天沒夜侍奉高祖,十分卑微,劉邦卻非常傲慢,對張敖非打即罵,六十歲的趙相貫高以前是張耳的門客,見高祖這樣對待張敖,十分惱怒,就煽動趙王謀反,可趙王不爲所動,還咬破手指說:“你別說這樣的鬼話!沒有當今皇上,我和先王哪有今日之風光,你不要再說了!”

貫高、趙午等十幾個臣子卻說:“大王是仁義寬厚的君子,我等做臣子的卻不能忍受皇帝這樣侮辱我們的大王,你就別管了,事成之後,大王登基爲帝,事敗我等獨自領死而已!”

劉邦在趙國呆了幾天,玩膩了準備回長安,貫高等人準備在柏人縣館舍廁所設伏,擊殺劉邦。劉邦本來想在柏人停留,後來聽說了縣名,突然說出這樣一句話:“柏人者,迫於人也!”於是沒有停留直接回長安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貫高的仇家得知他的圖謀,到長安告了御狀。劉邦立馬將趙王君臣全部緝拿,參與謀反的十幾人全部自殺,只有貫高獨自大罵道:“你們這些王八蛋就知道一死了之,大王沒有參與謀反,你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爲他辯白!現在大王也被捉了,怎麼辦呀!”劉邦下旨,趙國羣臣賓客有敢跟隨趙王的,誅滅九族。貫高等十幾人自行剃髮禿頭,作爲趙王家奴,一路跟隨。

貫高被打下死牢,受盡酷刑,就是不說趙王一句壞話。呂雉找到劉邦,說看在魯元公主的面子上放過趙王和他的下屬。劉邦發脾氣說:“要是張敖這小子做了皇帝,你還能照樣做太后的吧!”這時廷尉來將貫高的情形報告,劉邦反而非常欣賞他,讚歎道:“真是條硬漢!”

歷史上張耳與陳餘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反目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後來就將趙王放了,降封爲宣平侯。貫高聽了之後非常高興,獄卒告訴他說:“皇上特別欣賞你的氣節,因此就不想怪罪你了!”貫高卻說:“我一直不死,是因爲趙王的冤屈沒有得到清白,現在趙王沒事了,而我卻有人臣篡逆之罪,還有什麼面目事奉君王,即便皇上不殺我,難道我還能無愧於心嗎?”說完就把自己掐死了。劉邦聽了之後十分惋惜,貫高也因此名聞天下。

劉邦對跟隨張敖一同入京的門客也非常欣賞,每個人都各有封賞,不是諸侯國相,就是郡守一類的高官。張敖的兒子後來還被封爲了魯元王。

張耳、張敖,包括貫高等趙王臣子,實際上他們受信陵君的俠義之風影響非常深刻,幾乎成爲了那代賢士達人最炫目的標籤,就連幾乎沒有原則和底線的漢高祖劉邦,內心深處都還藏着一個信陵君的高大形象。項羽這種粗人當初一聽張耳是出自信陵君門下,見了張耳立馬就出營相見,這在桀驁不馴的項羽一生都是極其罕見的。

草莽梟雄陳勝更不用說,對張耳、陳餘又敬又怕,又想重用又不敢信任。就連秦始皇在掃滅六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信陵門下的張耳還有陳餘,懸賞千金捉拿歸案。在此,不得不說當時信陵君遺風之可怕,只是秦亡楚滅,張耳、陳餘的結局也徹底撕裂了這股任俠好義的風尚,取而代之的是後世之人所認爲的“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了。

而太史公司馬遷則認爲,張耳、陳餘一開始成爲生死之交,後來竟鬧得老死不相往來,與吳太伯和延陵季子的相愛相讓比較,真是的差遠了,也真是枉擔了一世賢名!這一切都是因爲勢利傾奪,最終導致隙末成釁,爲了利益產生的小嫌隙,最終釀成兩個忘年之交、莫逆之友翻臉成仇,也成爲歷史上一段可悲可嘆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