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禹舜在歷史上是什麼關係?他們之間有何瓜葛?

禹舜在歷史上是什麼關係?他們之間有何瓜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三皇五帝”之一。晚年聽從四嶽的安排和建議,禪位於大禹。小編告訴你。

《五帝本紀》記載:“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爲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帝舜在位17年而駕崩,之後大禹繼承帝位。

包括《史記》在內的衆多文獻,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大同小異,重點突出帝舜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以“德”治天下,有德者可立爲繼承人,無德者即便親生兒子都不任用。

從文獻記載來看,大禹與帝舜兩人關係應該極爲和諧,但其他暫且不談,就說帝舜曾經殺死了大禹之父鯀,那麼這就帶來一個疑問,帝舜難道不擔心大禹報殺父之仇嗎?

帝堯時期,天下爆發洪水,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衆無法耕種萬分愁苦。帝堯急於找人治水,羣臣與四嶽都說鯀可以,帝堯認爲鯀違背上命、敗壞同族之人,不建議使用。最終,四嶽堅持讓鯀試一試,於是帝堯同意讓鯀治水。

接下來的故事,已經被大家說爛了。鯀治水九年無功,帝堯再尋治水能人,找到了舜,讓舜暫行天子之權。舜在巡視過程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就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天下人都認可舜處置得當,之後舜選擇了大禹治水。

鯀究竟做了什麼壞事,到底有何罪行,文獻中沒有說明。更爲奇怪的是,爲何帝舜又選擇了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時,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三次經過自己家門也不入。治水是一個長期工程,路過家門口的時候,回去看一眼不會耽誤什麼事情,爲何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這裏,司馬遷用詞非常有意思: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夏本紀》

禹舜在歷史上是什麼關係?他們之間有何瓜葛?

原來,不是我們熟知的“三過家門而不入”,而是“過家門不敢入”,那麼大禹爲何“不敢入”,多了一個“敢”字代表了什麼意思?掰開來看,無非三種可能:一是情操高尚,爭分奪秒,不敢浪費一分一秒;二是擔心治水不成,由此被帝舜認爲不用心治水,所以不敢入;三是帝舜針對大禹,大禹不敢給帝舜提供殺他的任何把柄。

大禹爲何“過家門不敢入”,《尚書》中提到的一件事或可揭開真相。相傳孔子編修的《尚書》中記載,帝舜大權在握之後,首先就是消滅“四凶”的功績。

所謂“四凶”,就是共工、讙兜、三苖和鯀,三苗是一個部落,其他三人應該都是人名。三苗暫且不談,其他三人爲何成了十惡不赦的惡棍?

《五帝本紀》記載,帝堯晚年時期,面臨繼承人的選擇:首先,羣臣認爲帝堯長子丹朱開明,帝堯卻說丹朱“頑兇”;其次,讙兜認爲共工有功德,可以成爲繼承人,帝堯卻說共工喜歡說漂亮話,貌似恭敬實則欺騙上天;第三,帝堯問誰能治水,四嶽與羣臣推薦鯀,儘管帝堯認爲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但最終還是同意試一試,也就是說如果鯀治水成功的話,估計十有八九會是下一任帝王。

看清楚了吧,帝舜眼裏的“四凶”之三,實則都是他的政敵,共工與鯀可能威脅到他登上帝位,讙兜舉薦了共工,是共工的支持者。帝舜殺死鯀,極有可能是公報私仇,除掉登上帝位之路上的一個政敵。

這樣一來就很明確了,作爲鯀的兒子,大禹即便不會遭到帝舜明顯的打壓,也會遭到帝舜暗中的針對,所謂大禹“過家門不敢入”,就是大禹不敢授予帝舜以把柄,所以只能路過家門口,偷偷地看一看家裏情況

既然帝舜與大禹在政治上並不友好,甚至可以說是敵對關係,爲何最終帝舜禪位給了大禹?史學界有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史書——《竹書紀年》,上面記載了帝堯與帝舜禪讓真相:

“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這一段記載充滿了黑暗與血腥,完全顛覆了儒家史書上的禪讓說,雖然讓人覺得不美好,但卻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權力面前人會喪失本性的基本特徵。想想看,後世爲了權位,父子相殘、兄弟相殘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總不能說文明程度更低的上古反而人心更美吧。由此帶來一個疑問:帝舜與大禹的權力交接過程是否也如此黑暗?

禹舜在歷史上是什麼關係?他們之間有何瓜葛? 第2張

《說難》是先秦思想家韓非子的代表作,在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或許,這纔是大禹與帝舜的關係真相,即大禹及其部落在治水過程中,結交了很多盟友,積蓄了強大實力,最終逼迫帝舜不得不將華夏聯盟的盟主之位傳給大禹。

需要說明的是,百家爭鳴之前,知識都被各大貴族壟斷,往往都是傳之子孫,並不外傳,隨着春秋戰國亂戰,很多諸侯貴族破產,於是知識與一些上古記載才逐漸外傳,這是百家爭鳴的前提條件。因此,大禹、黃帝等突然在春秋戰國文獻中出現並不需要驚訝,可能就是之前被束之高閣,外傳之後才被更多的人知曉,但依然還會有一些書籍沒有外傳,而韓非子身爲貴族,可以閱讀到不少祕藏未傳的書籍。

春秋晚期,禮崩樂壞,列國戰爭不休,百姓水深火熱,孔子希望列國能夠平息戰爭,於是追思往昔,美化上古先王,將堯舜禹都塑造成道德表率,最終希望天下諸侯學習上古先王以德服人、以德治民、以德治天下,放棄征戰。

在這一過程中,孔子提出了“微言大義”的寫作方法,實際上就是以自己的立場去記錄和評論史事,將不符合自己立場的東西刪除,將符合自己立場的東西放大、甚至包裝到完美程度。所以,《尚書》、《春秋》等孔子作品中,上古堯舜禹等形象被塑造得非常完美,幾乎沒有一點瑕疵,彼此關係極爲和諧,對權力的態度淡泊的可怕,以至讓今天我們讀來難以置信。

孔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餘毒甚深,讓後世的史書逐漸變得不再客觀單純,而變成了政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