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日夜有呈與秤取一石,秦始皇的閱讀速度這麼快嗎?

日夜有呈與秤取一石,秦始皇的閱讀速度這麼快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秦始皇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衆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自稱“皇帝”的封建統治者。作爲皇帝制度的開創者,秦始皇以身作則,爲後世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勤於政務的好榜樣。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之所以擁有後世帝王難以望其項背的政務處理能力,其實與他過人的閱讀速度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日夜有呈與秤取一石,秦始皇的閱讀速度這麼快嗎?

一、秦始皇閱讀量及速度的量化

太史公司馬遷在其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完成一統六國偉業的秦始皇專權獨斷,認爲自己身爲古今第一任皇帝,天下行政事務無論大小都應由自己親自裁決,他甚至用“衡石”規定自己每日處理的文書數額,不完成每日定額決不休息。南朝史學家裴駰在《史記集解》對於“衡石”這一名詞做出了相關解釋:“石,百二十斤。”唐代學者張守節所著《史記正義》則寫道:“衡,秤衡也。言表箋奏請,秤取一石,日夜有程期,不滿不休息。”由此來看,“衡”是古代的一種計重裝置,類似於今天的天平,各地博物館中的秦朝銅權、鐵權等物,其實就是用於“衡石量”。而“權”不可以簡單地將其誤解爲秤砣,它們實際上類似於天平所用砝碼與作爲天平的“衡”相匹配使用。

秦始皇每天處理文書的定額稱之曰“呈”或者“程”,據張守節《史記正義》所載,這一定額就是“秤取一石”,後人大都認同他的分析。我國史學大家范文瀾先生曾在《中國通史》中寫道:“秦始皇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按此,“以衡石量書”應當理解爲用“衡石”爲文書測重,“書”,即奏章竹簡,每次稱量時沒有定量,但最後一定要達到每日批閱的定額。

按照古人“秤取一石”的理解,“石,百二十斤”,秦權一斤單位量值在250克左右,所以說“秦一斤合今半市斤”。通過科學計量,現代發現帶有自重刻銘的秦權實物,質量平均爲257克,秦始皇每日批閱“百二十斤”的奏章竹簡,相當於今天的30.8公斤。邢義田先生曾考據書寫《史記》竹簡總重量平均數爲51.015公斤,若秦始皇批閱文書同樣是用每簡38字的固定格式進行書寫,那麼“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寫就31.79萬字。也就是說秦始皇“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須處理的政務“書”(奏章竹簡)竟超過30萬字,這一驚人數據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始皇帝的閱讀量。

二、秦始皇閱讀速度的真實性及對比

那麼這一閱讀速度到底是不是誇張描述呢?事實上,秦漢時期,關於驚人閱讀速度的記錄並不在少數,東漢末年的張鬆也有這一本事。丞相曹操會見益州牧劉璋派出的使節張鬆時,未予禮遇,爲打壓才高氣大的張鬆,丞相府主薄楊修將曹操所撰兵書《孟德新書》拿出向其展示,“鬆晏飲之間一看便闇誦”。此類故事在《太平御覽》和《藝文類聚》等古代文獻中被視作“強記”之事,並當作記憶力奇佳的典範進行宣傳,宋人周密《癸辛雜識》續集卷下據此稱張鬆爲“世俗命強記者”,能在宴飲之間就能讀完背出一部新編兵書,無疑彰顯出張鬆閱讀速度之快,而這也與秦始皇“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的情形有所相似。

將秦始皇與漢武帝的閱讀速度進行比較,結果又是如何呢?雖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浩瀚史料中對於秦始皇的“文采”記載尚不充分,然而與秦始皇並列的漢武帝,自身文治武功並不弱於其他開國之君,因此其閱讀速度應快於普通的皇帝。當然,爲證明子淵所說非虛,還是有必要糾正一下大家的既有成見,談談漢武帝到底多有“文采”。

日夜有呈與秤取一石,秦始皇的閱讀速度這麼快嗎? 第2張

據班固《漢書·武帝紀》所載,漢武帝一生屬於“雄才大略”,但其未能繼承“文景之恭儉”,而漢代史學家對於武帝武功,除了“舉其俊茂,與之立功”中有過“立功”二字外,再也沒有其餘評價。按照清代文人趙翼所言“是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漢武帝在文化建設方面確實取得了顯著功績,歷代學者對於其“文采”也多有讚揚,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四“漢帝多自作詔”一條,說到“漢詔最可觀,至今猶誦述”,文辭“可觀”,古今“誦述”的詔書中,有的是“天子自作”,趙翼所舉首例就是漢武帝,這也是班固“號令文章,煥焉可述”的表現之一。《文選》收編有多種文體著作,其中“詔”一類只收錄了兩篇,它們無不是漢武帝所作,從這來看,武帝晚年“深陳既往之悔”,沉痛檢討自己一生政治過失的“輪臺詔”,自然不是他人執筆所代寫。

《漢書·藝文志》對於“賦”這一特殊文體,也寫道“上所自造賦二篇”,唐代史學家顏師古認爲這裏所說的“上”即是漢武帝,《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漢武帝集》一卷”、《舊唐書·經籍志下》和《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漢武帝集》二卷”。歷經數百年時間的檢驗,武帝著作仍能得以保留,自有其值得肯定的文學價值。縱觀秦漢時期衆多帝王,也僅有漢武帝一人榮獲如此嘉譽,《文選》卷四五則收錄了署名“漢武帝”的《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全篇字句楚風飽滿,因此有人稱“漢武帝《秋風辭》足跡騷人。”也有學者認爲 “七言起於漢武《柏樑》詩”,即漢武帝開創了“七言詩”這種新詩體,若果真如此,武帝“文采”方面的功績着實過人。

對於這樣一位接近於“辭賦家”的皇帝而言,其閱讀速度實在令人好奇。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大儒東方朔入京,呈送給武帝三千奏牘,這些竹簡兩個內侍一起才勉強擡動,而漢武帝每次中止閱讀時都進行了認真標記,下次再從標記處續讀,一直閱覽了“二月”方纔盡數讀完。東方朔“用三千奏牘”,據後人分析,如果不是用牘而是用簡,三千竹簡大約重9491.825公克,即9.5公斤左右,若是東方朔用較簡爲寬的木牘,三千木牘的重量則要多上好幾倍。假設以東方朔竹簡重9.5公斤爲標準,參照邢義田先生測算書寫《史記》竹簡重量51.015公斤這一數據,東方朔上書字數應爲《史記》的18.62%,也就是9.8萬字左右,漢武帝閱覽完這些文字用了兩個月時間,平均每天閱讀量不足1700字,這固然與漢武帝政務繁忙有關,但僅看東方朔上書“讀之二月乃盡”的軼事,也足以說明漢武帝的閱讀速度了。

日夜有呈與秤取一石,秦始皇的閱讀速度這麼快嗎? 第3張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同樣日理萬機的秦始皇。按照先前所說,秦始皇每日處理公文的定額超過30萬字。當然,秦始皇“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處理的大多是軍政管理等日常政務,漢武帝每天也會進行這樣的常規性工作,他閱讀東方朔“奏牘”事實上只是在“業餘”之時讀“閒書”,而且漢武帝閱讀東方朔奏牘十分認真“讀之,止,輒乙其處”,而秦始皇處理公務肯定會有主次、重輕、詳略之分,秦始皇即是身爲皇帝,“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也不可能對各地所有上奏文牘都一一詳盡研讀。

三、秦始皇的閱讀速度是否爲誹謗之辭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太史公司馬遷的記載到底能不能完全確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這段話,其實是出自反對秦始皇的方士之口,司馬遷如此記述:“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爲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爲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於是乃亡去。”司馬遷涉及秦始皇公文閱讀速度的記載,與其對於始皇暴政酷刑的批評內容相鄰——侯生、盧生逃亡後,方士的背叛激起了始皇暴怒,始皇駁斥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爲,方士們所說“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是對於秦始皇的“誹謗”之辭呢?

在學術界主流看來,秦始皇所謂“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應當指代“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爲威”、“不聞過而日驕”等指責,以現有史料分析,我們無法將“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等話語歸結爲對秦始皇“不德”的批評,也就不能將至判定爲“誹謗”性語言,況且勤政對於任何一位統治者而言都應當是美譽。所謂“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事實上是對秦始皇行政風格的客觀性描述。這與秦始皇琅邪刻石自我標榜所謂“皇帝之功,勤勞本事”,“憂恤黔首,朝夕不懈”、“細大盡力,莫敢怠荒”等說法大致符合。稽刻石所謂“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的記載,是秦始皇窮盡一生所追求的政治目標,而要想達到這一境界,則必定要勤於政務,大量批閱奏牘了。

我們應當承認,秦始皇雖推行嚴刑酷斂、文化專制等暴政,本身也有種種政治失誤,使得“百姓怨望而海內畔”,上演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但也必須肯定秦始皇是中國古代衆多帝王中最爲勤政的典型之一。即使他處理政務時也許只是選擇性批覆,或者大致瀏覽,但以31.79萬字的總閱讀量和以“日夜”在御案上工作12小時計算,秦始皇每小時過目的文字數量平均也在2.65萬左右,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必然導致其勞累過人,所謂“朝夕不懈”、“莫敢怠荒”絕對不是虛言。秦王朝行政的峻急節奏,或許也正是秦始皇這一最高統治者所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