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自成和謀士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李自成失敗後,李自成的首席謀士牛金星和宋獻策,分別去哪裏了?

牛金星和宋獻策,乃李自成麾下首席謀士。

然而二人結局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皆與他們生前所作所爲有關。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別看後來李自成的義軍聲勢浩大,實際上他起兵十五年,前八年混得非常慘,兩次被朝廷大軍打得丟盔棄甲。

公元1637年,明代派出10萬大軍討伐各地義軍。義軍大敗,張獻忠直接率部歸附明代,而李自成的部隊被打得僅剩17人,不得不躲到深山老林中休養生息。

在這期間,李自成深刻反思自己爲何會落入此番田地,最後他發現,自己缺少真正派得上用場的謀士。

劉邦、劉備、朱元璋的出身不比他李自成高,但是劉邦有蕭何、劉備有諸葛亮、朱元璋則有劉伯溫。

而他李自成身邊則什麼人都沒有,他需要一個這樣的謀士。

因此,在第二年,他再次出山,意圖東山再起的時候,特別留意招攬有見識的謀士。

不過情況並不樂觀,畢竟當時有本事、有文化的人,都去考進士、入朝爲官了。

剩下的大多是一些讀死書的書呆子,根本派不上用場。

不過老天還是眷顧他的,真的讓他找到這麼個人。

此人既不是牛金星,也不是宋獻策,而是李巖。

這李巖,與牛金星、宋獻策的命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我們從他說起。

這個李巖不簡單,他是舉人出身,據說其父親曾經當過朝中高官,此時尚有爭議,不過他確實頗有家產,在地方上也算個人物。

古裝片裏,一般這種人都喜歡欺壓百姓。

但是李巖不一樣,他古道熱腸、樂於助人,當地方上鬧災荒的時候,他甚至拿出家中全部糧食救濟災民。

惋惜他只是個舉人,雖然也能當官,不過等輪到他入朝爲官,估計大明已經沒了。

因此,當李自成的隊伍來到李巖所在的鎮子上,李巖第一時間便報名投軍。他希望以實際行動拯救這個亂世,還老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李自成當時手下急缺各種人才,畢竟前面說過,他被打得僅剩17人了,因此招人的工作他也要親力親爲。

當他和李巖聊了幾句,便發現這人不簡單,估計是個高人。於是拉着李巖到一旁詳談。

李巖替李自成分析了天下局勢,並告訴他如何壯大隊伍,如何爭霸天下。李自成驚爲天人,授予高官。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2張

李巖的加入,使得李自成的大軍煥然一新。

李巖建議李自成禮賢下士、維護地方治安,同時廣施仁義、收攏人心,李自成都聽他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紛紛擁護李自成。

而那句讓李自成大軍做大做強的口號“開了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就是出自李巖之手,可見其手段確實了得。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李自成對李巖那是言聽計從。

而牛金星能夠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則是得到了李巖的引薦。

這就好比蕭何向劉邦引薦韓信一樣,沒有蕭何,韓信就算有天縱之才,劉邦壓根就不會了解。

所以說,李巖對牛金星有知遇之恩。

這牛金星也是個舉人,原本在地方上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不過事實證明,他的背景不夠硬,因爲得罪了地方豪強,被削去舉人身份,還要做苦役。

牛金星的生活一下子從天上掉到地下,其心情可想而知,必然恨透了這個朝廷。

以他的情況,明代是混不下去了,於是當李自成的大軍打到附近的時候,牛金星果斷去投軍。

他運氣不錯,剛好遇到李巖。一番交談下來,李巖發現牛金星腦子靈活,有些見識,於是便將他引薦給了李自成。

雖然牛金星在明代混得不怎麼樣,但是到了李自成這裏,卻很受待見。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3張

對於天下大勢、大戰略這些東西他看不透,但是解決具體問題,他卻頗有見解。他是一個十足的功利主義者。

如果要比喻的話,牛金星對於李自成來說,就像陳平在劉邦身邊扮演的角色一樣。

到後來,李自成對於牛金星的寵信甚至超過了李巖,最好的例子便是:李自成將自己女兒許配給牛金星,籠絡之意非常明顯。

前面說過,李巖建議李自成多行仁義、收攏人心。

在此基礎上,牛金星提出了更加具體可行的方案:少刑殺,賑饑民,收人心。

李巖是將仁義當做目的來實現,而牛金星則將仁義當做手段,由此可以看出李巖是個理想主義者,而牛金星則更加務實。

無論是少刑殺,還是賑災民,其最終目的都是收人心罷了。而收人心是爲了壯大隊伍、擴張地盤,奪取天下。

這反而更對李自成的胃口,畢竟他是沒什麼大理想的人,起兵純粹是因爲過不下去了,他的目標就是過上好日子罷了。

因此,到了後來,李自成更喜歡和牛金星商量事情。

牛金星也沒讓李自成失望,每攻下一處地方,牛金星都親自去說服當地的那些讀書人,尤其是舉人。

往往牛金星都被這些飽讀聖賢書的讀書人罵得狗血淋頭,然而他卻毫不在意,一如既往。

於是在李自成建國稱王,建立“大順”的時候,牛金星硬是爲李自成搞出了一羣文官。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4張

牛金星

順便一提,這“大順”的官制也是牛金星制定的,這可不是誰都做得來的,可見此人確實有些本事。

而宋獻策能夠到李自成麾下效力,並得到其重用,則是靠了牛金星。

與牛金星還有李巖不一樣,這宋獻策並非科班出身,既不是舉人、也不是秀才。他雖然也算飽讀詩書,但是與科舉無緣。

好在他讀書比較雜,對於“術數”頗有研究,於是以卜卦爲生,周遊四方。

在途中他剛好遇到了牛金星,此時牛金星已經在李自成麾下效力。

二人一番交談,牛金星發現宋獻策頗有見識,於是便將其引薦給了李自成。

如果說李巖是理想主義者,牛金星是功利主義者,那麼宋獻策便是他們二人的綜合體。

宋獻策既關心百姓疾苦,又渴望建功立業,他一心想要輔佐英主開創太平盛世。

不過宋獻策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底子薄,在學識方面無法與李巖還有牛金星相提並論,於是他另闢蹊蹺,使用卜卦、讖語(可以理解爲預言)來影響李自成。

比如宋獻策第一次見到李自成的時候告訴李自成“流入順河干,陷於十八灘。若要上雲天,起自雁門關”。

然後宋獻一句句地給李自成解釋,告訴李自成他之前屢戰屢敗是天意,是老天在磨礪他,現在纔是他建功立業的起點,此後他的勢力將會做大做強。

我們瞭解,李自成此前兩度被朝廷的大軍打得潰不成軍,雖然此時再次東山再起,但是他心裏真的沒底。

宋獻策的一番話,給了李自成信心和動力。

同一個人做同一件事,一旦心態不一樣了,取得的成果也將不一樣。

這也就是爲何李自成第二次東山再起後,越戰越勇、捷報頻傳的原因之一。

而宋獻策也憑藉此事得到李自成的重用,被任命爲軍師。

李自成的三大謀士,李巖只會和李自成講道理,牛金星只會和李自成講利益,而宋獻策不談這些,直接和李自成說“天意”,往往能取得不俗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李巖、牛金星說的那些,也就能和李自成說說,換成和大順軍的將士,或者普通百姓說,那說了也白說,人家根本聽不懂。

反而是宋獻策憑藉卜卦、讖語往往能起到鼓舞士氣的效果。

比如宋獻策提出“十八男兒當主神器”,使得李自成在百姓中的聲望突然暴漲,人們踊躍加入大順軍,因此李自成的勢力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他甚至打着卜卦的幌子,抓住過混入義軍的“間諜”,至於這“間諜”是通過偵查發現的,還是壓根就是演戲,就不好說了。

不過此舉確實使得大順軍的士氣高漲,人們都相信自己受到上天庇佑,自然勇往直前。

總之,在李巖、牛金星、宋獻策三人的共同輔佐下,李自成的大順軍發展迅速,後來乾脆奪下了北京城。

此時的李自成,走到了人生巔峯,此時他的手下可謂是兵強馬壯(至少在他看來如此),而且擁有廣闊的地盤。

在他看來,下一步就該登基稱帝,然後開始品嚐勝利的果實了。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5張

也正是因此,進入北京城的李自成,開始變得安於享樂、不再從善如流了。

大順軍剛進入北京城的時候,李自成秉持一貫的態度,約束手下不可騷擾百姓、搶奪財物。

結果沒過多久,他自己先把持不住了。

進入明代皇宮後,他才瞭解什麼叫人上人的生活,自己真的是沒見過世面。

那金碧輝煌的宮殿,那後宮的鶯鶯燕燕,那數不盡的珍寶,簡直讓李自成看花了眼。

於是,後宮的嬪妃、宮女被李自成和手下將領分了,宮中財物也被分了,但是這還不夠,大順軍可是有十幾萬人呢,這點錢自然杯水車薪。

不過這也好辦,他把這事交給劉宗敏來辦,劉宗敏就是個大老粗,能有什麼辦法?自然是誰有錢找誰要錢了。

當時城中什麼人最有錢呢?當然是那些明代的高官們了,於是劉宗敏將主意打到這些人身上,根據官爵明碼標價要他們爲大順軍“募捐”。

只要肯捐錢,大家都是兄弟,以後有事好商量。

如果不肯捐錢、或者實在沒錢,沒關係,劉宗敏準備了5000副刑具,他有的是辦法讓這些大臣們改變主意的。

正所謂上行下效,李自成、劉宗敏這些大順軍高層都這麼胡來,那些底層官兵自然有樣學樣,去百姓家中“募捐”了。

朝局如此,正是李巖、牛金星、宋獻策這些謀士出馬的時候,結果由於三人的行事風格不同,其結果也也各不相同。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6張

李巖覺得李自成這麼搞下去不是個事,於是拉上宋獻策一起討論對策,最後向李自成提出三條建議。

其一,將大部分大軍撤出北京城,並嚴令大軍不可擾民。

其二,停止由劉宗敏主導的“募捐”活動。

其三,趕緊安撫吳三桂,就算無法籠絡,也要全力避免其倒向清軍。

這三件事明顯都是當務之急的要事,每一件都關係着大順軍的存亡。

奈何李自成可沒什麼見識,完全意識不到這三件事的重要性,只是象徵性地表示瞭解了,算是給李巖個面子,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至於牛金星,他確實進諫了,不過不是勸說李自成勵精圖治、振作起來,而是勸李自成登基稱帝。

而且牛金星十分沉迷皇帝登基的那套禮儀,經常拉着李自成提前演練。

可以說,他是李自成登基稱帝的幕後推手。這也就能解釋,爲何李自成後來被吳三桂還有清代聯軍打敗後,退出北京城之前,還要忙着搞個登基大典了。

而且牛金星和李自成一樣,進入北京城後開始貪圖享樂了。

畢竟他是個功利主義者,有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奇怪。

所以,指望牛金星能把李自成往好的方向勸,簡直癡人說夢。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7張

李巖和牛金星都不行,最後只得宋獻策出馬。

他明白,李自成此時已經滿腦子登基稱帝的事情,和他講道理是白搭。

事實證明,講道理諫言那不是宋獻策的風格。他直接找來李自成,一臉嚴肅的說有要事相商。

李自成一直覺得宋獻策此人神神叨叨的,深不可測,因此不敢怠慢他。

宋獻策告訴李自成,天象不對勁,很可能是劉宗敏和手下的人到處“募捐”違背了天意,應該趕緊叫停。

李自成當時忙着想登基稱帝,他還真怕違背天意,搞砸了登基大典,因此聽取了宋獻策的建議,讓劉宗敏趕緊停手、放人。

至此,北京城的混亂纔得到了控制。

不過宋獻策也明白,他能做的也就這些,如果管得太多,怕是會因此李自成的不快,

至於李自成,由於沒有聽取李巖的諫言,放縱劉宗敏欺負陳圓圓以及吳三桂家人。不僅沒能收服吳三桂,還將他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吳三桂一怒之下,打着替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領兵出關,直撲北京。

李自成不得不停止操辦登基大典,先率軍消滅吳三桂再說。

吳三桂由於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不是李自成的對手,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尋求清軍援助,引來清代援軍一起出擊,最終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李自成退回北京城後,立刻舉辦登基大典,登基稱帝,接着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落荒而逃。

隨後,李自成屢戰屢敗、且戰且退,李巖眼看這樣下去不是個事,於是提出分兵,由他去中州穩定局勢,避免周圍郡縣聞風而降。

而宋獻策也支持李巖的建議。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8張

事實上,在北京城的這段日子裏,宋獻策就在反思,也許李自成並非明主,想要創造太平盛世,李巖比李自成更合適,於是希望能擁立李巖成事。

而此次分兵,李巖將脫離李自成的控制,等張獻忠、清代、李自成、南明打成一團的時候,李巖可以坐山觀虎鬥,慢慢發展勢力,再逐步併吞天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宋獻策萬萬沒想到,牛金星這人太記仇了,早就想將李巖除之而後快。

原來,李巖當初在北京進諫的時候,就指責牛金星貪圖享樂、誤國誤民。

牛金星此人,本事不大,卻很愛面子,還記仇。於是他一直想找機會報復李巖。

然而李巖在大順軍和他地位相當,而且他能有現在的地位,靠的還是李巖的舉薦,他不想被人說過河拆橋。

因此牛金星一直隱忍不發。

此時李巖提出分兵,牛金星看到了報仇的機會。

他私下告訴李自成,李巖這是想自立爲王,有了異心,建議將其除掉。

當時很多歸順李自成的明軍,大多離開了大順軍,要麼南下去了南明,要麼歸附了清代。

因此,李自成對於牛金星說的話深信不疑,於是採納了牛金星的計策。

第二天,李巖收到李自成的邀請,前往其營帳中商量要事。

然而當他進入營帳,見到的確是牛金星。牛金星一聲令下,營帳中涌入大批士兵,將李巖及其隨行人員亂刀砍死。

牛金星心中的怨氣是出了,然而此舉直接導致大順軍中人心惶惶,很多將領都擔心步了李巖的後塵。

牛金星和宋獻策作爲李自成的謀士 他們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第9張

此舉加速了大順軍的衰敗,導致了李自成的最終敗亡。

而牛金星一看情況不妙,李自成的失敗已成定局,於是他果斷拋棄了李自成,投降了清代。

不過,由於他在進入北京城以後的一系列表現,尤其是殺死愛護百姓的李巖,使得他在民間的名聲極差,簡直是聲名狼藉。

即使清代也不敢重用他,只是任命其兒子牛佺擔任黃州知州。

於是牛金星便在牛佺的府衙裏安度餘生,不敢出門一步。

他心裏明白,一旦出門,必定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這對於愛面子的牛金星來說,比殺了他還痛苦。

到了晚年,他想通了,要求後人在他死後,閉門教子,不要在出來做官了,雖然清貧,但是能少很多麻煩。

至於宋獻策,他就比牛金星有氣節多了。他是與清軍作戰到最後被俘的。

清代自然也對其許以高官厚祿招安,然而宋獻策拒絕了,他可不會認爲清代是什麼明主,能開創什麼盛世。

當然,他也不是李巖那樣的理想主義者,也許是怕死,也許是有其他放不下的事情。總之,他最後和清代應該達成了協議。

他並未入朝爲官,替清代做事。但是,他以卜卦者的身份成爲了旗人,出入都有護衛相隨,至少讓清代面子上過得去。

牛金星和宋獻策,二人身份相仿,然而待遇卻差距頗大。

牛金星追求名利,結果名利皆失。而宋獻策追求着成就一番偉業,雖然沒成功,但是在那個環境下,過得可比大多數人好很多。

爲何二人的下場會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是十分值得我們深思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