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徐茂公死後爲什麼被武則天挖墳?

徐茂公死後爲什麼被武則天挖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茂公死後爲什麼被武則天挖墳?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演義中的徐茂公,在正史上全名徐世勣、字懋功,後來歸順李唐後被賜姓,由此改名李世勣;李治即位後,爲了表示對父親的孝順,要求不得使用“世、民”這倆字,於是李世勣從此被稱李勣。

真實的李世勣,其實並非傳說中的半仙,而是個標準的將帥、軍事家,他和李靖並稱“二李”,是初唐強悍軍力的象徵,也是唐朝開疆擴土、武功赫赫的功勳元老。

更爲難得的是,身爲軍人,李世勣的身上卻充盈着智慧的光芒,在一生中的所有關鍵節點,他都下對了棋、選對了方向。也許因爲這樣,他纔會被一些人稱之爲“狡詐”吧。

徐茂公死後爲什麼被武則天挖墳?

我們看看李世勣在情商方面的開掛經歷。

早年跟着翟讓落草爲寇時,年僅17歲的李世勣就展現出了超出同輩的眼界,在他的建議下,隊伍“不吃窩邊草”,刻意跑去遠離家鄉、卻又殷實的宋/鄭兩郡劫掠。這麼一來,瓦崗軍既沒得罪同鄉、護住了羽翼,又賺得盆滿鉢滿、規模大振,從而吸引了李密的加入、轉型爲隋末的標杆性軍事集團;

多年後,當李密與翟讓內訌火併時,多個瓦崗元老被殺、單雄信被嚇得下跪求饒,而李世勣則應軍事才能突出、平日裏表現不卑不亢,躲過了李密一系的毒害,甚至繼續被委以重用;

而當後來李密投靠李唐王朝、卻又因試圖背叛而死於非命時,鎮守一方、手握重兵的李世勣清醒判斷局勢,選擇了繼續爲李唐政權服務。但他同時也公私分明,坦坦蕩蕩地請求爲李密辦理喪事,這種識大體卻又不薄情寡義的作風,讓李淵父子大加讚賞。

在替唐朝鎮守黎陽期間,李世勣寡不敵衆、敗給了河北梟雄竇建德。同爲山東人(崤山以東),竇建德對聲名在外的李世勣頗爲看重,在扣留其父親當人質後,任命其繼續鎮守黎陽。但李世勣對局面的發展再次做出精準判斷,他認定竇建德雖勢頭兇猛,但由於缺少系統綱領、成熟的架構,未來發展前景渺茫,於是便協同一起被俘的李氏藩王藉機逃回長安。這種突破了鄉土觀念的站隊行爲,既體現了李世勣的政治眼光,也表現出了對李氏的忠誠,讓他的仕途更加順暢。

後來平定竇建德、王世充二王,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爲上將、李世勣爲下將,倆人同穿金甲、告捷於太廟,享受了軍人的頂級榮耀;統一中原後,他出將入相,常年活躍在唐朝政壇,併名列凌煙閣功臣錄。

在初唐功臣中,李世勣還有個特殊身份:山東豪強的代表。他出身地主、後來成了瓦崗寨的大將,李密死後由他統領大部分瓦崗舊部;後來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單雄信等山東豪傑陸續被殺後,李世勣與魏徵一文一武,成了山東豪強地主集團事實上的代表人物。

而李唐王朝正是出自西邊的關隴集團,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背靠關隴、又在征伐天下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山東集團的支持。因此,後來他常年對魏徵、李世勣委以重任,實際上不僅僅是欣賞二人的才華,也有團結人心、消除壁壘的考慮。

李世民在臨終前,曾經再次考驗了李世勣一把,他毫無緣由地把時任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世勣發配到外地,以此檢測其忠誠度、以及對領導意圖的領悟水平;在下達命令前,他甚至叮囑兒子李治,假如李世勣有一絲猶豫,就將其斬殺;如果毫無怨言,今後就可以對其加以重用。

李世勣的反饋堪稱教科書:他收到命令後立即動身,甚至都沒回家拿衣服、打個招呼。這種高超的政治敏銳感、對帝王心術的把握,讓大部分的專職頂級文官都難以望其項背。

經受住這次考驗後,李世勣與長孫無忌一武一文,同時也是山東豪強與關隴集團的代表,成了唐高宗李治的顧命大臣。他們兢兢業業,對李氏王朝可謂忠心耿耿,但在數年後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結局。

公元655年,李治以王皇后不能生育爲由,希望改立武氏爲後。同爲先帝元老,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認爲這是涉及到超綱安穩、先帝遺命的大事,於是激烈反對;李世勣則顯得更爲老謀深算,他明白李治決心已定、理由充分,於是便首先裝病不出席會議,隨後卻在李治私下詢問自己時表示:“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表達了對李治的堅定支持。

徐茂公死後爲什麼被武則天挖墳? 第2張

因此,當長孫無忌因得罪李治夫妻逐漸被排擠、清除時,李世勣的地位卻越發安穩。公元668年,他作爲統帥攻滅高句麗,實現了李世民的夙願;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替唐朝開疆拓土,下年底,他就因病去世,享年76歲。

李世勣死後極盡哀榮,李治以陰山、鐵山、烏德鞬山的外形爲其修建陵墓,以此表彰他滅突厥、薛延陀的功勞(與李靖同等規格)。

除了功勳赫赫,李世勣對李唐王朝的忠誠度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在臨終前,曾刻意吩咐弟弟,如果自己的後人有任何不軌舉動,就可以代替自己嚴厲管教,甚至可打可殺。

然而,李世勣的擔心卻成了現實。公元684年,隨着武則天的篡位野心昭然若揭,李勣之孫李敬業在揚州起兵,早已入土爲安的李世勣隨之遭受牽連,被武則天施以剝奪官爵、去除李姓、“剖墳斫棺”的懲罰,也就是挖開墳墓、剖開棺木、暴露屍骨。

20年後,唐中宗李顯復位,他“追想元勳,永懷佐命”,感念李世勣爲大唐王朝作出的卓越貢獻,並且認爲“罪不相及,國之通典”,不能因爲後代的過錯就把李世勣的功勞全部推翻,於是命令有關部門“速爲起墳,所有官爵,並宜追復”。

宮廷政治鬥爭固然殘酷,但對於像李世勣這種對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甚至對自己也有大恩的功臣,武則天“剖墳斫棺”的行爲確實過於惡毒,除了泄憤、嚇唬人,實在找不出她有什麼理由。如果統治者都這樣對待功臣、人才,當自己的王朝再次面臨危機,指望誰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