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宰相李昉簡介:效法白居易詩風,爲“白體詩”代表之一

北宋宰相李昉簡介:效法白居易詩風,爲“白體詩”代表之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李昉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字明遠,(《直齋書錄解題》作明叔 ),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學家。後漢乾佑年間(948年)進士。累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宋初爲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贈司徒,諡文正。

李昉效法白居易詩風,爲“白體詩”代表人物之一。典誥命共三十餘年,曾參與編寫宋代四大類書中的三部(《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北宋宰相李昉簡介:效法白居易詩風,爲“白體詩”代表之一

人物生平

李昉生於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後晉擔任工部郎中、集賢殿直學士,他的伯父右資善大夫李沼沒有兒子,就把李昉過繼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蔭補任太廟齋郎,選授爲太子校書。

後漢乾佑(948年—950年)年間,李昉登進士第,授職祕書郎。經宰相馮道引薦,與呂端一同任直弘文館,後改任右拾遺、集賢修撰。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李昉隨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擔任記室。李昉掌管軍中章奏,周世宗柴榮覽奏後,喜愛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寫的《相國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歡李昉的詩,稱讚他說:“朕知道這個人已經很久了。”李昉因病請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說:“你來日的官爵祿位應當像我一樣。” 柴榮率軍回師後,擢升李昉爲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集賢殿直學士。

顯德四年(957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同年冬,柴榮再次南征,李昉從徵到高郵,適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軍中代理草擬詔書,被任命爲屯田郎中、翰林學士。

顯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喪。同年,周恭帝柴宗訓繼位,賜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後,李昉加職中書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罷職爲給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荊湘地區,李昉受命祀祠南嶽,就近擔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調回朝廷任職。陶谷誣告李昉替親屬謀求京畿令一職,宋太祖趙匡胤大怒,召吏部尚書張昭當面質問此事。張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厲聲說:“陶谷欺騙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將李昉外調任彰武軍行軍司馬,住在延州以謀生度日。在三年內本應遷徙至內地,李昉不願意。經宰相推薦,趙匡胤在開寶二年(969年)將李昉召入朝,再次擔任中書舍人。不久,任直學士院。

開寶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貢舉。

開寶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貢舉。秋季,在大明殿參加宴會,趙匡胤看見李昉坐次在翰林學士盧多遜之下,向宰相詢問原因,宰相回答說:“盧多遜是學士,李昉只不過是個殿直罷了。”趙匡胤於是任命李昉爲翰林學士,讓他坐在盧多遜的上位。

李昉主持貢舉時,他的同鄉武濟川預選。不久後,武濟川在奏對趙匡胤時失當,李昉受牽連被貶爲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國子監。

開寶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復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同年冬,判吏部銓選。當時,宰相趙普被盧多遜排擠,盧多遜多次向趙匡胤告發趙普的過錯,趙匡胤向李昉詢問此事,李昉回答說:“臣的職責是草擬詔書,趙普的所作所爲,不是臣能知道的。”

北宋宰相李昉簡介:效法白居易詩風,爲“白體詩”代表之一 第2張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加李昉爲戶部侍郎,命他與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實錄》。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李昉隨趙光義出征北漢。宋軍回師後,李昉因功獲授工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學士。當時宰相趙普、宋琪任職已久,朝廷尋找能接替他們任職的人,李昉於宿舊大臣中最爲突出,於是被任命爲參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趙普出鎮武勝軍,李昉與宋琪都被任命爲平章事。不久,加監修國史,他建言恢復將時政記先進呈皇帝而後交付有關部門的慣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舉行郊祀,任命李昉爲左僕射,李昉再三辭讓,便加任中書侍郎。宋軍北伐幽薊地區無法取勝,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東,徵發百姓參軍,每八個壯丁中抽取一人爲兵。李昉等相繼對趙光義說:“近來分派使者徵發河南、河東四十多郡的百姓作爲邊境守備,是不得已的舉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貫從事農業,不知戰事,一旦徵集起來,必然會導致動亂,如果百姓因此嘯聚山林作亂,朝廷還必須剪除消滅。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擾,河南百姓又作亂於民間,況且到了春季,此舉妨礙農業耕作。陛下如果認爲詔令已頒佈,難以反悔,就應當再派使臣,嚴加戒令,所到之處少徵發百姓,如果百姓情緒不安,就應該延緩此事,密令使者見機行事,才能免除後患。”趙光義讚許並採納了李昉的意見。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馬周擊登聞鼓上告,訟稱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戰爭的時候,不作邊備,只知賦詩宴樂。舉行籍田禮完畢後,趙光義立即召賈黃中草擬詔令,貶李昉爲右僕射,並嚴加譴責。賈黃中說:“僕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級,實爲宰相之任,現在李昉從工部尚書而遷任此職,不是黜貶斥責。如果說文昌政務簡少,以均勞逸爲藉口,較爲得體。”趙光義認爲這個意見很好。恰遇契丹犯邊,趙光義令文武羣臣各自進獻防禦策略,李昉援引漢、唐先例,堅持認爲應委屈己方與敵修好,停止戰爭、休養百姓,此建議爲當時輿論所稱許。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僕射之職兼任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發旱災、蝗災,又遇雨災。當時李昉與張齊賢、賈黃中、李沆同爲宰相,他們都以執政無能爲由,上表請罪,趙光義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爲家中連遭不幸,請求解除宰相職任,趙光義不允,並派張齊賢等宣諭聖旨,李昉才又上朝處理政事。數月後,李昉被罷爲右僕射。之前,趙光義召翰林學士張洎起草詔令,任命李昉爲左僕射,將其罷相。張洎說:“李昉官居治理政務的重任,卻陰陽不調,不能決意引退,讓他位處百官師長之任,怎麼能表示陛下勸勉之意呢?”趙光義覽奏後,便下令貶斥李昉,讓他只任右僕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屆七十,以特進、司空之職致仕歸居,如遇朝會宴飲,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趙光義每年對他的賞賜愈發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趙光義在乾元樓觀燈,召來李昉,命他坐在身邊,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給李昉,並親自拿水果點心賜給李昉。趙光義看見京師繁華,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門,命近臣開拓爲通衢長廊,於是談論道:“後晉、後漢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當時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準備宴席,哪裏顧得上呢?”李昉說:“後晉、後漢的事情,臣都經歷過,哪裏能與聖朝同日而語呢?像現在這樣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趙光義說:“勤政憂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爲繁華而高興,而是因爲百姓安居樂業而高興啊。”於是對侍臣們說:“李昉奉事朕,兩次進入中書省,從未做過傷人害物之事,今日應當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趙光義祭祀南郊,禮畢入賀,因爲拜舞仆倒在地,被臺吏扶着離開。李昉在臥疾數日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獲贈司徒,諡號“文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