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恭宗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宋恭宗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㬎,即宋恭帝,宋度宗趙禥次子,宋端宗趙昰弟,宋末帝趙昺兄,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共2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鹹淳七年(1271年),生於臨安府皇宮。鹹淳九年(1273年),被授予左衛上將軍,受封嘉國公。鹹淳十年(127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由謝太后臨朝稱詔,賈似道把持朝政,此時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兵至臨安,趙㬎退位降元,降封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2]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學習藏文、佛經,後出家,從事佛經研究和翻譯。至治三年(1323年),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享年52歲。張世傑等人曾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鹹淳七年(1271年)九月二十八日,生於臨安府皇宮,母親是全皇后。

鹹淳九年(1273年)十一月,被授予左衛上將軍,受封嘉國公 。

即位爲帝

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初九,宋度宗趙禥駕崩,趙㬎奉遺詔即皇帝位,時年四歲,改次年爲德祐元年,由謝太后臨朝稱詔;初十,命平章賈似道獨班起居;二十八日,下詔安撫三邊將士,命令州郡舉薦遺逸之士,免除浙西安撫司、兩浙轉運司、臨安府現正追究的贓賞錢,下詔徵求對國家政事的意見 。

天災嚴重

鹹淳十年(1274年)八月初十,接連下大雨,天目山崩裂,雨水洶涌流進,安吉、臨安、餘杭百姓淹死者無法計算;九月初五,發米賑濟餘杭、臨安兩縣水災百姓,餘杭災害特別嚴重,再給米二千石;十五日,免除遭水災州縣當年田租;月底,閩中旱災;冬十月底,閩中發生地震 。

宋恭宗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元軍南下

趙㬎即位之時,蒙古鐵騎已將四川拿下,長江中上游基本被元朝佔領,南宋已經風雨飄搖。

鹹淳十年九月,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十二月,伯顏率兵進逼鄂州,在青山磯擊敗宋將夏貴率領的鄂、漢守軍,漢陽、鄂州相繼陷落。伯顏留下部分士兵守衛鄂州,自己率領主力部隊,以宋朝降將呂文煥爲前部,繼續東下。沿江城池的守將多是呂氏舊部,元軍所到之處,這些人紛紛歸降,於德祐元年(1275年)春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兵臨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後,長江防線洞開,南宋朝野內外大震,京師各界都把希望寄託於賈似道身上,呼籲“師臣”親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樣取得“再造”之功。賈似道不得已,在臨安設都督府,準備出征。元軍的一路統帥劉整原系宋朝驍將,理宗末年,賈似道在武將中推行“打算法”來排斥異己,劉整爲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歸降蒙古。賈似道對劉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於懼怕劉整,他遲遲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聽說劉整死後,他才高興地說:“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請求出徵。

賈似道抽調各路精兵10餘萬,裝載着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甚至帶着妻妾,離開京城,陣勢綿延百餘里(約相當於現代長度的40公里)。二月,行至蕪湖,與夏貴會合。夏貴一見賈似道,從袖中抽出一張字條,上寫:“宋歷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歷時已近320年,國勢已盡,不要爲它丟了性命。賈似道心照不宣,點頭默許。

賈似道到達前線之後,率後軍駐紮於魯港,命大將孫虎臣統領前軍屯駐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貴率戰艦3500艘橫列江上。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面交戰,仍然幻想走開慶元年(1259年)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釋放元朝俘虜,送荔枝、黃柑等物給伯顏,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在於滅亡南宋,稱臣納幣已不能滿足元人的貪慾,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伯顏連續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江水爲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

賈似道位居平章軍國重事、都督諸路軍馬,度宗尊之爲“師臣”,衆臣視之爲“周公”,卻如此不堪一擊,時人諷之曰: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賈似道戰敗後,成爲衆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現處死賈似道的強烈呼聲。謝太后卻認爲,賈似道勤勞三朝,不能因爲一朝之罪,失了對待大臣的禮數,僅將賈似道貶爲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並抄沒其家產。行至漳州,賈似道於木棉庵爲監押官鄭虎臣所殺,結束了其擅權誤國的一生。

經過魯港之役,南宋部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挫。伯顏繼續沿江東下,德祐元年十月,元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軍隊,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築成環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軍總攻,兩天後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上萬人被害,只有爲數不多的人倖免於難。常州大屠殺產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後,當元軍逼近平江(今蘇州)時,平江守將未經接戰便獻城投降。

宋恭宗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第2張

隨着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爲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籤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籤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臺和諫院彈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謝太后嚴厲譴責了這些不忠之臣,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餘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如今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爲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羣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卻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然而,太后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不能激起內外官員爲宋室而戰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暫的休戰後,僅有6名官員在朝堂上出現。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擅權誤國的賈似道已被罷免,此時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可以扭轉。但恰恰此時,朝廷卻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任命陳宜中爲相。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終於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陳宜中是一個狂妄自大、欺世盜名的兩面派,慣於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調言辭,譴責任何妥協退讓的主張和行爲。陳宜中本爲賈似道所援引,賈似道兵敗以後,他卻率先提出處死賈似道,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廉恥。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

陳宜中長期通過這種譁衆取寵的表演和豪言壯語來獲得權勢,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優柔寡斷、冒充抵抗英雄的膽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戰事最爲激烈的時候,朝野內外紛紛要求他親往前線督戰,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顯而易見,陳宜中不可能爲宋朝冒生命危險。七月份,他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要求朝廷在這一地區給他安排職務。他拒絕朝廷派來請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無奈,親自給他的母親寫信。在他母親的干預下,陳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職。太學生對陳宜中的逃跑行爲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指責他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兩面派,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陳宜中當國,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不能作出決斷。他口頭上喊出各種豪言壯語,實際上卻懦弱怕事,沒有與元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來越不利於宋朝的方向發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迴旋餘地。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

陳宜中逃走後,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局面已無可挽回。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爲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正氣凜然,被伯顏扣留,謝太后又派賈餘慶出使。

宋恭宗趙㬎:南宋第七位皇帝,他的死因是什麼? 第3張

投降蒙元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初五,派遣監察御史劉祒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爲仁明神武皇帝,每年繳納銀絹25萬,請求保存疆土以奉祭祀祖先之禮;十八日,派遣監察御史楊應奎奉上國印投降;二月初五,率百官在祥曦殿拜表,詔諭郡縣投降,元朝使者進入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和百司印符、告敕、罷除官府和侍衛軍;五月初二,在上都朝見元世祖忽必烈,降封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書省奏請皇帝將瀛國公遷居到上都,元世祖批准了這個建議。

遁入佛門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瀛國公趙㬎已有十八歲了,元世祖下詔,派遣趙㬎入吐蕃,學習梵書、西蕃字經。元代高僧釋念常所著《佛祖通載》記載:“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爲僧寶焉。”。十二月趙㬎啓程,從脫思麻(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帶)進入烏思藏(是藏區傳統和文化上的一個地區,範圍大致相當於民國時期的西藏地方;清朝以來稱爲衛藏,後改稱西藏)。

趙㬎出家學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後漢文史籍再也沒有了記錄,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蹤跡。趙㬎十九歲到西藏喇嘛廟裏出家,得法號“合尊”,此後爲了忘卻曾經傷心事,潛心學習藏文,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何況趙家的人就是帶着這種遺傳的文化素養。不數年,趙㬎已經在藏佛界暫露頭角,成爲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並且還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持,成爲當時西藏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潛心研究佛學,一生如此。後來翻譯了《百法明門論》,還有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被藏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的名單。成爲一段歷史奇事。趙㬎的結局只在《佛祖歷代通載》漢文版裏提了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結束他作爲喇嘛的生活,也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這一年他52歲了。算起來他在西藏定居了34年,其間再也沒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牽夢繞的江南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