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昰,即宋端宗,宋度宗趙禥長子,宋恭帝趙㬎、宋末帝趙昺之兄,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共2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昰曾被封爲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建福州被立爲宋帝,改元景炎,冊封生母楊淑妃爲太后,同聽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在今廣東省中山市),年僅九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爲建國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今浙江杭州)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謝道清)相繼被俘。

就在臨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護送下潛出城外,逃往婺州(今浙江金華),後又至溫州,爲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此後,張世傑、陸秀夫也陸續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謝太后曾號召天下兵馬赴臨安勤王,響應者寥寥,唯有張世傑慷慨赴會,舉朝震驚。張世傑是南宋末年主戰派的代表人物,都統卞彪降元后充當說客,張世傑大怒,令人將他舌頭割下,拖至巾子山磔殺。

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登基爲帝

文天祥、陸秀夫決定效仿宋高宗故事,擁立趙昰爲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爲副元帥,圖謀再度中興。幾天後,趙昰一行從江心寺輾轉來到福州,於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稱帝,史稱宋端宗,改元景炎,加封趙昺爲衛王,張世傑爲樞密副使,文天祥爲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陸秀夫爲籤書樞密院事。

此時天下還有幾分在宋人手裏,福建的福州、浙江的溫州、台州、處州(今浙江麗水市),廣東的廣州、南雄州,長江以北的揚州、真州(今江蘇儀徵市)、通州(今江蘇南通市)尚在堅守,四川雖大部已落入元軍之手,但釣魚城、凌霄城等山城依舊堅持抗元。宋朝約有軍隊二十萬上下,如果指揮得當,勝負也未可知,但宋朝君臣寄希望於元軍能像當年追趕宋高宗的金兵一樣,因不堪忍受南方溼熱的天氣退兵,給宋朝一個喘息甚至中興的機會,因而步步退讓,但他們顯然低估了元人。宋端宗下詔令揚州守將李庭芝、姜纔來福州勤王,李庭芝令淮東制置副使朱煥守城,自己與姜才率領七千宋軍南下,誰知前腳剛剛出城,朱煥後腳便開城投降。李庭芝被圍泰州,元軍將揚州城中宋軍的妻子、兒女驅趕到泰州城下,一時間,城下哀號之聲不絕於耳。見此情形,宋軍無心再戰,丟下兵器投降。姜才身染重病臥牀,與李庭芝一起被送到揚州殺害。

揚州淪陷後,真州、通州相繼失守,宋朝失去了長江以北的最後據點,圖謀北上再無指望,令李庭芝棄守門戶,無疑是一着錯棋。在元軍壓迫下,流亡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由於害怕城池失守,宋朝君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士兵遠離故土,漸生異心;家眷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端帝是度宗庶子,他的母親是度宗淑妃楊氏。度宗駕崩後,謝太后召賈似道等入宮商議立嗣,羣臣多以爲戰亂時節,應當拋棄舊規,趙昰爲度宗長子,應當立爲皇帝。但是,賈似道爲了把持朝政,主張立嫡。結果,趙被立爲帝,趙昰被封爲吉王。

宋端宗趙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因病去世

景炎二年(1277年)12月,宋端宗逃至秀山,聽說廣州失守,慌亂之中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海上忽起颶風,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因此染病。超過四成的宋朝士兵在這次颶風中喪命。颶風剛過,元將劉深又率兵來攻,張世傑迎戰不敵,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軍損失船隻兩百多艘,連宋端宗的舅舅都被俘虜了。

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宋端宗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景炎三年(1278年)4月15日,九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今廣東湛江硇洲島)上病死。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諡號有二,《通鑑紀事本末·卷八十八》記爲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另有《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紀年錄》、黃淳《崖山志》作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按宋朝皇帝諡號表準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似更標準,且符合《諡法》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