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自成攻破城門後,崇禎帝爲何會拒絕議和?

李自成攻破城門後,崇禎帝爲何會拒絕議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思宗,名朱由檢(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每個朝代的滅亡,大多是因爲執政者怠政,長此以往下去,對國家造成了越來越多負面的影響,最後失去民心,被另一個朝代所代替。

在明朝時期,自嘉靖皇帝開始,就已經出現了怠政的情況,造成積重難返的現象,這就直接影響了下一代君主執政的思想。

李自成攻破城門後,崇禎帝爲何會拒絕議和?

在說崇禎皇帝和李自成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萬曆帝,因爲他的怠政,對天啓帝和崇禎有着很大的影響。

萬曆皇帝的怠政,主要體現在國本之爭這件事上,因爲他不喜歡長子朱常洛,所以連帶着孫子天啓和崇禎,也都不被待見。

從小就飽受冷落的天啓和崇禎,不僅沒有享受皇室應有的待遇,就連最基本的教育都沒能完成。

天啓十六歲登機,因爲文化程度低,被世人稱爲“文盲天子”。讓一個文盲做皇帝,怎麼可能把國家治理好,天啓帝不僅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他還聽信乳母客氏的話,重用宦官魏忠賢,結果這對狗男女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

天啓帝去世後,由於沒有兒子,所以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

崇禎皇帝繼位後,爲能夠把國家治理好,他拼命的學習文化知識,彌補自己的欠缺,但是受小時候的境遇影響,讓他養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對任何人都不信任。

在他執政期間,十七年換了50個內閣大學士,這樣頻繁地更換官員,是非常不利於朝政的,從而加速了明朝覆滅的腳步。

其實,皇帝怠政是可以挽救的,但是沒有一個好的繼承者做皇帝,那麼國家就真的沒救了。

在萬曆和天啓統治時期的明朝,已經走向了下坡路,可以說崇禎皇帝接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再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沒有什麼治國的能力,所以明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都說國之將亡,必有災難出現,當時連年的災荒,弄得民不聊生,農民溫飽都成了問題,而國家卻沒有能力解決。

李自成攻破城門後,崇禎帝爲何會拒絕議和? 第2張

在這種情況系,農民開始造反起義,最出名也是最有實力的就是以李自成爲首的農民軍。

此時的明朝已經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軍起義造反,外有後金大軍的不斷侵擾,之前朝廷幾乎把所有的軍費都用在對付清軍身上了,所以再也拿不出錢來對付農民軍了,因此更加助長了李自成的氣勢。

當時,李自成爲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壯大自己的隊伍,他喊出了均田免賦稅的口號,這正對老百姓的心思,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農民軍就發展到百萬之衆。

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國號爲大順。同年二月初,李自成率領大軍渡過黃河,一路向皇城進攻,途中所到之處,如果遇到明軍隊伍,要麼被殲滅,要麼後退不抵抗,還有的明軍直接不戰而降。

此時的大順軍勢如破竹,在三月十七日時,已經進入高碑店和西直門,開始用大炮轟城,當天晚上便攻破外城。

提出條件談和

李自成率軍進城之後,並沒有直接攻入皇宮,而是在第二天,指派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城與崇禎皇帝談判,讓崇禎皇帝答應自己三個條件,這樣大順軍不僅不會攻進皇宮,還會立刻俯首稱臣。那麼,李自成提了哪三個條件呢,崇禎皇帝又是怎麼回覆的呢?

根據《小腆紀年附考》記載:“闖人馬強衆,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爲朝廷內遏羣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李自成提出的三個條件是:分國王、犒賞軍百萬、不奉詔,分國王就是讓大順和大名平起平坐,犒賞軍百萬就等同於納貢,別說明朝現在沒錢,就是有錢也不能向大順納貢啊,這不等於讓明朝看大順的臉色活着嗎!

李自成攻破城門後,崇禎帝爲何會拒絕議和? 第3張

再說,李自成本就是起義軍,和賊寇有什麼區別,這種人最不講信用,如果崇禎皇帝答應了他們的條件,他們哪天不滿足了,不高興了,再出爾反爾的攻打明朝,那明朝就更得不償失了。

雖然崇禎不是英明的君主,但他還是有骨氣的,於是直接對前來談判的杜勳說:“我是不會答應李自成這三個條件的。”

杜勳見崇禎不答應,便說:“如果你不答應,李自成就會攻進皇宮殺了你。”

崇禎回答得更乾脆:“那我還是死吧!”

談判沒有達成共識,李自成見此,便帶着大順軍攻進皇城。在李自成沒有進宮之前,崇禎皇帝爲了不讓自己的妃嬪和女兒受辱,他把所有的妃嬪和公主都殺死了,然後自己獨自前往景山,在一顆歪脖樹上上吊自殺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