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唐睿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唐睿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旦,即唐睿宗,曾用名李旭輪 、李輪、武輪,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四子,唐中宗李顯的胞弟,唐朝第五位皇帝,在位共8年,真正掌權時間只有兩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嗣聖元年(684年),李旦登基,武則天垂簾聽政,武周建立後,降爲皇嗣,參與神龍政變,再次成爲皇帝,後禪位於李隆基,於716年7月13日病逝,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廟號睿宗。

軼事典故

屢受猜忌

李旦於武氏當政期間,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幟,因此在中宗年間備受中宗及韋氏一黨的猜忌。

景龍政變時,太子李重俊事敗被殺。安樂公主與宰相宗楚客趁機陷害李旦與太平公主,誣稱二人與李重俊同謀。御史中丞蕭至忠負責調查,哭諫道:“陛下富有四海,卻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以殘害嗎?相王昔爲皇嗣,在則天皇后面前數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於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於他。”唐中宗只得作罷。

唐中宗死後,上官婉兒負責起草遺詔,曾想讓韋皇后聽政,並由李旦輔政。但宗楚客卻對韋溫道:“相王輔政,於理而言並不適宜,何況他和皇后又是叔嫂關係。自古禮制講究叔嫂不通問,到時臨朝之時,他和皇后又該如何爲禮呢。”二人率諸宰相上表,請韋皇后臨朝攝政。蘇瑰雖表示反對,但李旦最終還是被罷去了輔政之權。

抱子而哭

唐隆政變前,李隆基並未把兵變計劃告訴李旦。他對劉幽求、葛福順等人道:“此番舉事是爲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當歸於相王。但若萬一事敗,我們以身殉國便是,何必連累相王。現在將計劃告知相王,他若贊成,就是讓他也參預這種危險的行動,若不贊成,必會壞了大事。”政變成功後,李隆基請李旦入宮穩定局勢,並叩頭請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廟不墜於地,全都是你的功勞啊。”

後世如何評價唐睿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天子問道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見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請教陰陽術數。司馬承禎道:“所謂‘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李旦又問:“對於個人修行來說,無爲是最高的境界,那麼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呢?”司馬承禎答道:“治理國家與個人修行是一個道理,只要順應世間萬物的自然發展,屏除私心雜念,國家便可趨於大治。”李旦大爲讚賞,將司馬承禎比喻爲教育黃帝的廣成子。

繩奸之論

侍御史楊孚執法嚴明,糾劾官吏,不避權貴,因而受到權貴的詆譭。但李旦卻道:“在老鷹搏擊狡免時,必須趕緊幫助它,否則它就會反被狡免咬傷。御史繩奸(指糾劾奸惡)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君主不對他多方保護,他必會被奸惡之徒所咬傷。”

傳德避災

太平公主爲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題發揮,指使術士向李旦進言:“彗星出現標誌着除舊佈新,而位於天市垣內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變化,這一切都預示着皇太子將要成爲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將會篡位,想借此挑撥李旦與李隆基的父子關係,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卻認爲這是天意讓他禪位太子,決定“傳德避災”。

太平公主及其黨羽見弄巧成拙,又極力勸諫,認爲李旦不可禪位。李旦卻道:“中宗年間,奸佞擅權,上天多次示警。我當時就曾請中宗擇立賢子,以避災禍,結果惹得中宗不悅。我爲此憂懼數日,寢食難安。難道說,我能勸說中宗禪位,而臨到自己該禪位的時候,卻反而做不到嗎?”

李隆基聽聞消息,連忙入宮,叩頭力辭。李旦道:“社稷能夠安定,我能夠登基,都是你的功勞。如今帝座星有災異出現,我傳位給你,是希望能轉禍爲福,你又何必有所疑慮。”李隆基仍極力推辭。李旦又道:“你若是一個孝子,就當接受禪位。難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嗎?”李隆基只得答應,流涕而出。

後世如何評價唐睿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人物評價

劉昫:法不一則奸僞起,政不一則朋黨生,上既啓其泉源,下胡息於奔競。觀夫天后之時,雲委於二張之第;孝和之世,波注於三王之門。獻奇則除設盈庭,納賄則斜封滿路,鹹以進趨相軌,奸利是圖,如火投泉,安得無敗?洎景龍繼統,污俗廓清,然猶投杼於乘輿之間,抵掌於太平之日。以至書頻告變,上不自安,宮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邊之詔。彼既彎弓而射我,我則號泣以行刑。此雖鎮國之尤,亦是臨軒之失。夫君人孝愛,錫之以典刑,納之於軌物,俾無僭逼,下絕覬覦,自然治道惟新,亂階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爲得。

宋祁:睿宗有聖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歟!

孫甫:睿宗以次子平王賢而有功,取內外屬望之意,從長子辭讓之誠,立爲太子;又以時方多難,上象示變,自知行事不當天意,遂傳位於子,此實大公之心,安宗社之計也。然爲一妹所惑,雖傳位而不授以政,使太子稱帝而主細務,自稱太上皇而斷大事,此體豈正乎?故養成一妹之惡,致奸人黨附從而逆謀,賴太子英果,先事誅之,不然內難可測乎?蓋睿宗雖有大公之心,而明斷不至也,惜哉!

石介:中宗在位,韋庶人、安樂公主用事,忠良屏失,讒邪並用,刑賞僭濫,賄賂公行,庶政盡隳,彝倫攸斁,宮闈恣醜穢之行,朝廷扇朋比之風,宗社﨑危,海內諮怨。睿宗時爲相王,目擊其事,常扼腕嗟嘆,不勝竊憤,及乎身履帝位,親握萬機,則宜刷疵滌瑕,洗穢濯垢,沐浴中外,鹹使潔清,緝熙謨猷,皆有條理,而乃不戒覆車,復蹈危轍,專縱太平公主,恣橫以亂朝政,遂使海內失望,君子息心,苟非繼之以聖主,唐祚或去矣。臣嘗謂中宗、睿宗爲庸主,良以此也。

歐陽修:① 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無可稱者。② 蓋自高祖以來,三遜於位以授其子,而獨睿宗上畏天戒,發於誠心。

後世如何評價唐睿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司馬光:① 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12]②睿宗鑑前之禍,立嗣以功,所謂可與權矣。

範祖禹:唐自高祖取隋,五年而四方底平,九年而太宗立貞觀之治,幾於三代,然一傳而有武氏之篡,國命中絕二十餘年。中、睿享國日淺,朝廷濁亂,明皇以兵取而後得之,開元之治,幾於貞觀。

張唐英:中睿之朝,武三思、太平、安樂等公主,倚恃城社,競爲狐鼠,號令刑政,棼然無紀,朝廷乃市道之藪,刑賞乃權幸之柄。

洪邁:唐諸帝稱太上皇者,高祖、睿宗、明皇、順宗凡四君。順宗以病廢之故,不能臨政,高祖以秦王殺建成、元吉,明皇幸蜀,爲太子所奪,唯睿宗上畏天戒,發於誠心,爲史冊所表。然以事考之,睿宗以先大元年八月,傳位於皇太子,猶五日一受朝,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皆自決之。故皇帝之子嗣直、嗣謙、嗣升封王,皆以上皇誥而出命。又遣皇帝巡邊。二年七月甲子,太平公主誅,明日乙丑,即歸政,然則猶有不獲已也。

李杞:① 睿宗居武韋之世,從容自處,以免於難,卒成安李之功。② 睿宗在唐本中材之主,惟明皇有大功,而推尊於父,故睿宗至今猶得賢君之名,可謂幹父用譽者矣。

王夫之:自武氏之殄唐宗,慘殺其子而不恤,於是高宗之子姓,上及於兄弟,芟夷向盡,所僅存者三人而已。父闇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難置之死,又繼以韋氏、宗楚客之淫兇,睿宗之與公主,其不與中宗同受刃者,幸也。原隰之裒,伊誰相惜,凋殘已盡,僅保一人。詩不云乎:將恐將懼,惟吾與汝。”況其在同氣之親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計也;睿宗之盡然傷心,亦詎可決於一旦哉?

全祖望:睿宗雖中材,然非中宗比也,豈特此哉。中宗之所爲如此,即非武后終當喪其天下,大臣有如霍光之徒,早當廢之,相與竟立睿宗以安唐社。

乾隆帝:睿宗以明皇爲之子,復辟之功不與焉。然父以子貴,故明皇討賊,而睿宗入即大位。鑑建成之亂,立嫡以功,繼以傳位,可謂知權者矣。(《唐總論》)

蔡東藩:韋武既滅,朝廷易主,而太平乃首出建議,捽去少帝,此特一手一足之勞耳。人心已盡歸相王,太平安能標異乎?然彼則自恃有功,睿宗亦以有功視之,卒至讒間東宮,謀生內變,牝雞之不可司晨,固如此哉!然則太平固有罪矣,而睿宗之縱令爲惡,亦未嘗無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