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唐代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唐代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豫,即唐代宗,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共17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758年,李豫被立爲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亂。李豫在位期間,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以養民爲先”的財政方針,但其爲求暫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局面。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新唐書評價其爲“蓋亦中材之主也”。而在舊唐書中,得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

軼事典故

安史之亂

代宗30歲那年,即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結束了平安舒適的生活,亂離相繼的日子真的開始了。代宗在父親被立爲皇太子以後,就一直是廣平郡王。他和弟弟 建寧王 李倓一起,隨父親跟着祖父玄宗逃離京師避亂,同時參與了 馬嵬之變。此後,一起北上靈武,成爲肅宗重新組織平叛的積極參與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肅宗登基以後,在決定天下兵馬元帥人選之初,曾打算任命頗懷才略又有較高威信的建寧王倓。但肅宗當年的布衣之交、自稱“山人”的奇士 李泌祕密向肅宗陳奏:“ 建寧王賢能英勇,確是元帥之才,但廣平王是長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東宮。當今天下大亂,衆人所矚目者,自然是統兵征伐的元帥。若 建寧王大功既成,陛下雖然不想立他爲儲君,追隨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應。太宗皇帝和 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嗎?”最終,肅宗任命了廣平王爲兵馬元帥。從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廣平王被委任爲兵馬元帥, 元帥府就設於禁中。 李泌不願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謀軍國、 元帥府行軍長史”名義參加平叛,也 于禁中安置。廣平王入內參拜肅宗, 李泌就在帥府坐鎮, 李泌有事入對,廣平王就在帥府。二人盡心盡力,配合默契。當時軍務繁重,四方奏報,從早到晚隨時送來。肅宗指示全部戰情通報都先送 元帥府,由李泌先行開拆過目,軍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後連夜向宮禁之中通報。若屬一般軍務,則待天亮後再稟。而禁中宮門的鑰匙及符契,肅宗這時也都委託廣平王與 李泌掌管。

張良娣與李輔國因爲在肅宗政變奪權過程中立有大功,權傾一時,氣焰熏天。二人傾心結交,互爲表裏,招致了時爲廣平王的 代宗以及建寧王的警覺與不滿。 李泌爲了大唐中興,也對 張良娣的專權不滿,他曾勸阻肅宗立她爲 皇后。建寧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場合地向肅宗陳訴張、李二人的專權驕橫; 張良娣則經常在肅宗耳邊吹風,搬弄是非。這樣一來,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了。

頗知用權的 張良娣並沒有坐視不顧。她很策略地勸肅宗把天下兵馬元帥廣平 王立爲太子,再改任建寧王爲兵馬元帥。 張良娣企圖在廣平王和 建寧王之間製造嫌隙以分化他們,而且把事端牽扯到 李泌身上。因爲,此事若付諸實施,肅宗一定會同 元帥府行軍長史 李泌商議。果然,有一天,肅宗向 李泌提及此事:“廣平王擔任元帥負責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現在朕打算要 建寧王全面負責征伐,又擔心引起不良後果。若立廣平王爲太子,既確定他的 儲君地位,又能讓 建寧王發揮作用,先生以爲如何?” 李泌一下就明白這是 張良娣的陰謀,立即直言不諱地勸阻肅宗,使這一隱患暫難萌生。

後世如何評價唐代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張良娣與李輔國見一計不成,更加緊了陰謀策劃。 建寧王年輕氣盛,無所顧忌,見二人互相勾結,也數番向肅宗陳訴 張良娣自恣專權,謀害廣平王。 張良娣與李輔國趁機對 建寧王大加譖陷,雙方較量激烈起來。有一天, 張良娣對肅宗奏道:“建寧王恨不得爲元帥,想謀害廣平王。”李輔國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隨聲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來,肅宗見雙方都事涉廣平王,眼睛盯着 皇嗣,擔心會釀成大禍,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紅皁白,就下令將 建寧王賜死了。

建寧之禍,在參與平叛的衆人心中留下了陰影,尤其使廣平王與 李泌感到驚懼。

代宗登臨大寶後,仍“深思建寧之冤”,他先是追贈建寧王一等 親王爵——齊王,到公元768年(大曆三年)五月,代宗還頒詔追諡他爲 承天皇帝,改葬順陵,對建寧王盡極哀榮。看來,建寧王之死在 代宗心中留下了難以揮去的印記。

收復兩京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盛夏過後,肅宗加緊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閏八月二十三日,肅宗犒賞三軍,總攻長安、收復京師的戰鬥就要打響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軍正副元帥廣平王、 郭子儀爲中軍,李嗣業爲前軍,王思禮爲後軍,回紇兵馬由 葉護率領作爲機動隊伍,在 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位於今陝西長安南)以北橫亙30裏,與叛軍10萬人擺開了決戰的陣勢。

戰鬥一開始,敵人驍將 李歸仁出陣挑戰,唐軍前隊進逼相應,遭到敵人突然反撲,軍中大亂。正當危機關頭,壯勇絕倫的李嗣業奮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戰,必將一敗塗地。”說着,竟卸下鎧甲,光着膀子,掄起長刀,衝向敵陣。敵軍被其英勇所震懾,唐軍也士氣大振,陣腳方纔穩住。李嗣業乘勢率領前隊軍卒各執長刀,列陣而進,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軍陣似銅牆鐵壁壓向敵人。剎時之間,疆場上戰馬嘶鳴,刀槍撞擊聲、士兵吶喊聲,響成一片。這場血戰一直從午時打到酉時,直到夜幕降臨,敵軍潰逃而去。戰場上留下6萬多具屍體。叛軍退入長安後,連夜逃跑了。

唐軍得到戰報, 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師長安淪陷15個月後終於收復了,這是進入戰略決戰以來取得的一次巨大勝利。當身爲元帥的 代宗率軍進入長安時,城內的百姓扶老攜幼,夾道相迎,他們嗚咽着、歡呼着,爲從此結束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而慶幸,爲擺脫叛軍野蠻鐵蹄的蹂躪而歡慶。長安城的百姓也許並不知道,剛剛趕走了叛軍,一場背後的交易幾乎讓他們遭到滅頂之災。

回紇兵馬在攻克長安之後, 葉護提出要唐朝履行肅宗皇帝當初的許諾,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勸阻 葉護:“今剛剛收復西京,若馬上大舉俘掠,則東都之人就會皆爲賊固守,收復東都就不容易了。願到了東都再履行約定。” 葉護聽從勸告,與 僕固懷恩各領兵由城南繞行,到滻水以東安營紮寨。

至德二載十月十八日,唐朝大軍進入東都洛陽。至此,兩京均已收復,平叛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洛陽百姓卻再次遭受不盡的苦難。城中百姓歡迎唐軍的人羣還沒有散去,回紇兵已按捺不住無限的貪慾,直衝向庫府收取財帛,在洛陽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於無奈,自動收集錦羅綢絹萬匹奉送給回紇,回紇兵纔算收斂。代宗此番也無法阻止其剽掠,還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給回紇金銀財寶, 葉護在洛陽城內理直氣壯,毫無顧忌。

長安、洛陽兩京的相繼收復, 代宗以天下兵馬元帥身份立下了卓越戰功。肅宗返回京城後,於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將他進封爲楚王。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爲皇太子,十月五日,舉行了冊禮,確立了他的皇位繼承人地位。

後世如何評價唐代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代宗即位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十二月(一說十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這一天,在他登基以後被立爲天興節。初名李俶,封廣平郡王,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十月冊爲皇太子後,改名豫。他的母親吳氏,後被追尊爲章敬皇后。

唐代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代宗即位之初,正當安史叛軍最後垂死掙扎的關鍵時刻,爲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盪的局面,代宗對安史降將實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給繼承者遺留下了難以徹底消除的禍患。不過,安史之亂最終是在 代宗時平定的,這是代宗最爲得意的事。經歷了八年動盪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再無法達到開元天寶時期的太平治世, 代宗的重要任務就是醫治戰亂的創傷,但動盪和磨難不僅抵消了他建設國家的熱情,也使他開拓進取的銳氣嚴重缺失。越是到後來,他越是頹廢,甚至懷疑人的力量,平日裏遇到緊急情況時,經常是口誦佛經,《仁王經》成爲他消災賜福的力量源泉。

代宗從父祖手中接過爛攤子之初,盛世的繁華還留在人們的回憶中,十幾年後,他卻把一個更加爛的攤子傳給了他的子孫。從此,大唐帝國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黃花,成爲人們心中無法再現的記憶了。 代宗能否如歐陽修所說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 《舊唐書》中把他比爲古代的“賢君”,無疑是溢美之辭了。

蕩平餘孽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四月二十日, 代宗柩前即位。經過一番周折, 代宗開始親政。他親政以後,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委任奉節郡王 李適爲天下兵馬元帥。所謂“國之大事,戎馬爲先”,這一天是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 代宗即位後,確實把平叛當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人事關係進行了調整。五月 于丹鳳樓頒佈的大赦制書已透出這一意圖。其中可注意的內容是: 玄宗時被廢黜爲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 鄂王瑤、光王琚等均恢復了封號,因擅兵被廢爲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 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 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假如代宗能夠沿着這一思路順利地進行下去,再利用肅宗平叛時期圖謀中興的餘蔭,未嘗不能獲得一個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興的良機。但是,由於內政頭緒繁雜,兼以外患交困,特別是宦官勢力過於膨脹,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剛剛閃現出一絲希望之光後即銷聲匿跡。這不能不說是大唐帝國的悲劇。

後世如何評價唐代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宦官勢力的膨脹,在 代宗剛剛親政之初就引發了一些敏感問題。 李輔國恃功自傲,曾對 代宗講:“大家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氣焰囂張,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卻利用 程元振來對付他,以至於後來將李輔國暗殺於家中。

公元763年(寶應二年)正月,安史叛軍的最後一個元兇 史朝義走上末路窮途,自縊而死。很快,降將 李懷仙就將他的首級送到京師。元兇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諸道兵馬皆凱旋班師。

史朝義的死,標誌着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總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僅玄宗、肅宗各赴黃泉, 唐朝皇帝換了祖孫三代,叛軍元兇也變了兩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祿山、 安慶緒、 史思明、 史朝義)。 代宗完成了肅宗未竟之事,總算可以告慰祖宗,鬆口氣了。舉國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間忘卻了兵災戰火的苦痛,也爲這來之不易的勝利而歡呼。杜甫在 梓州(今四川三臺)聽到這一喜訊後所作《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歷史上對代宗李豫的評價,新唐書中評價說:“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爲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作者在論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爲之後,竟然得出了“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可以說是極高的評價了。

史書評價

《 舊唐書》:①“嗚呼,治道之失也,若河決金堤,火炎昆崗,雖神禹之乘四載,玄冥之灑八瀛,亦不能堙洪濤而撲烈焰者,何也?良以勢既壞而不能遽救也。觀夫開元之治也,則橫制六合,駿奔百蠻;及天寶之亂也,天子不能守兩都,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馭也,則思明再陷於河洛;大曆之失馭也,則懷恩鄉導於犬戎。自三盜合從,九州羹沸,軍士膏於原野,民力殫於轉輸,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儀號泣於用兵,元載殷憂於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屬亂離,老於軍旅,識人間之情僞,知稼穡之艱難,內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兇渠傳首,叛黨革心,關輔載寧,獯戎漸弭。至如稔輔國之惡,議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權,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傷僕固,徹樂而悼神功,懲縉、載之奸回,重袞、綰之儒雅,修己以禳星變,側身以謝咎徵,古之賢君,未能及此。而猶有李靈耀作梗,田承嗣負恩,命將出軍,勞師弊賦者,蓋陽九之未泰,豈君道之過歟!”; ②“羣盜方梗,諸戎競侵。猛士嘗膽,忠臣痛心。掃除沴氣,敷衍德音。延洪納祉,帝慮何深。”

《 新唐書》:“代宗之時,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