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開元名相張說是什麼身份?最後是什麼結局?

唐朝開元名相張說是什麼身份?最後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說,河南開封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我們說一個人很厲害,經常說他是文武全才,古代很多讀書人的理想,都是上馬能打仗,下馬能賦詩,出將入相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

但這種夢想從唐朝中期之後,尤其是從宋朝之後,實行嚴格的文武分開制度,出將入相只能作爲一種傳說存在。

唐朝中期之前,文臣和武將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別,今天朝堂上侃侃而談,如何治理黃河水患,明天就可能提槍上馬,成爲威風凜凜的大將軍。

唐朝更是爲這種出將入相,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唐朝官場一直有,將軍打仗打得好,到了一定年紀,就會如潮做宰相的傳統。

而往往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們,回到朝廷之後,因爲更熟悉和了解軍隊,往往制定戰爭策略的時候,就會更加的行之有效。

但這種傳統到了唐朝中期就被打破了,打破它的正是著名的奸相李林甫,一個丞相好好的,幹嘛要斷了武將的晉升途徑呢?

我們都知道李林甫有口蜜腹劍的稱號,他能長期做到宰相的位置,說明他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他有個缺點就是領兵打仗真不行。

但是唐朝不是一直都有,從優秀武將中,選拔宰相的傳統嗎,於是這個李林甫就想了一個辦法,說今後這個將領要重用胡人,重用沒讀過書的粗人。

這樣一來,軍隊將領胡人比例加大,再加上文化程度降低,自然就不可能入朝爲相了,李林甫的地位是保住了,但大唐的江山卻危險了。

你重用胡人粗人當將領,也就斷了他們入朝爲相的晉升之路,這樣的缺少文化教養的將領,既然看不到晉升希望了,那就只剩下造反這一條路了。

就算是安祿山不反,其他將領也會反,因爲這已經是制服方面的原因了,將領們普遍與朝廷脫離了聯繫,時間長了肯定會有二心的。

唐朝中後期之後,開始的藩鎮割據局面,就是因爲地方將領和朝廷聯繫喪失引發的,李林甫的政策是一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唐朝兵制的改革,正是兵制的改革,才從根本上造成了武將做大的原因。

唐朝開元名相張說是什麼身份?最後是什麼結局?

(01)張說的出身

張說(yue)是唐朝開元年間,非常著名的宰相,也是唐朝出將入相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非常傳奇。

當官當得堪稱完美,文的方面執掌文壇三十年,武的方面常年更是牛氣,不僅帶兵打仗很厲害,而且還涉及到了唐朝兵制的改革,屬於武將中行政能力最強的,宰相中最能領兵打仗的那種人。

做官方面無可挑剔,但做人可就差點有點遠,貪污受賄,辱罵下級,任人唯親,可以說是官場長各種忌諱都被他犯了個遍。

但你說,就這樣品性的一個人,怎麼就能三次爲相,深受皇帝信任,還能做出來如此大的成績呢,這就要從他的出身說起。

張說是科舉出身,當年考試成績非常好,本來他是策論第一等,但奇怪的是,上報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卻說,近些年策論還沒有一等的,任然讓張說屈居乙等。

類似的情況,歷史上也有,如果故事發生在宋朝,那麼他的仕途基本上就是確定的,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等着國家給你委派實際官職就可以了。

但張悅很猛,在被授予太子校書郎不久,就在王孝傑軍中擔任節度管記,隨其征討契丹,可以說一開始,張說的身上就同時具有文武兩種屬性。

張悅仕途還算不錯的,但他偏偏經歷的是唐朝政局最爲混亂的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時期,幾度沉浮,活在這個時期,你沒被流放過,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做過高官。

但有件事,還是很能說明張說這個人,早期人品還是很不錯的,那是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張說因母親去世,古人這種情況是要辭官丁憂的,張說也不例外。

但喪期未滿,李顯便欲起復他爲黃門侍郎,當時禮教衰薄,時人大都以能在喪期中被起復爲榮耀,張說卻堅守禮制,多番上表推辭,言語懇切,說明他早起還是有非常高的道德堅持和要求的。

畢竟在亂局裏,只有堅持本心,才能走得長遠,因爲你根本不知道,下一刻誰會再次掌權,這一點張說是幸運的,因爲他很快有了有了一個,決定命運的職位。

睿宗李旦見張說辦事靠譜,於是就讓張說和國子司業褚無量一同擔任皇太子李隆基的侍讀,古往今來這就是太子的班底,不出意外,張說的命運將和李隆基綁定在一起,成爲李隆基的自己人。

很快李隆基通過發動政變,逼死姑姑太平公主,誅殺其黨羽,朝中大臣宰相被殺得不少,而作爲李隆基的心腹,張說的地位自認水漲船高,很快就被任命爲宰相。

(02)文人從軍

唐朝開元名相張說是什麼身份?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2張

但不恰的是,張說這個人,和姚崇關係不好,關於姚崇我們上篇文章介紹過,他也是玄宗時期的名相。

什麼叫明君,所謂明君就是不會完全以個人的喜好任人唯親,李隆基要重用姚崇,張說自然心裏不爽,一番折騰之後,皇帝支持姚崇,結果張說就被貶出了京城。

而且可想而知,自己的政敵在朝中當宰相,那日子能好過嗎,張說被越貶越遠,最後張說出任檢校幷州大都督長史兼天兵軍大使。

帝國的邊疆地區,沒想到張說卻因禍得福,從此帶兵平亂,成了很優秀的軍隊指揮官,也爲日後的軍隊改革打下了基礎。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引起幷州的同羅、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懼,張說作爲幷州大都督有義務平定此事。

爲了平息事端,張說只率二十人,持節安撫各部,晚上還住在他們帳中,副使李憲得知後派人傳信,勸他不要涉險,張說卻絲毫不懼。

張說的行動,讓各部族都非常的欽佩,事態平息下去之後,張說已經明顯感覺到,帝國在邊疆地區攤子太大,就算有天可汗的名頭,但很多事已經是力不從心了,要是能絕對碾壓,誰願意只帶20人安撫人心呀。

此後幾年,張說就像是個救火隊長,邊疆地區哪裏有軍情,他就去哪裏滅火,平定突厥叛亂,党項叛亂,這個過程中,張說意識到唐朝的兵制已經出了問題。

等到局勢緩和之後,張說回到朝廷,提出了兩項改革措施,第一就是裁撤邊防軍隊20萬,讓他們回鄉種地。

本來唐玄宗還很遲疑,張說直接說,臣願拿自己百餘口人姓名擔保,裁撤他們不會引發邊患,事實證明張說是對的,因爲他裁撤這20萬,純粹都是一個多餘的,戰鬥力不強的老弱病殘。

讓20萬士兵,回家務農,看起來是大手筆,實際上只是開胃菜,接下來改變唐朝的兵制,纔是主菜。

唐朝早期是府兵制,這個制度起源於北周,隋唐繼承了下來,可以說是非常好的制度,所謂府兵,就是把在全國劃出來幾十個折衝府。

這裏的人日常種地,但是不需要繳納國稅,但是他們有服兵役的義務,國家一旦有仗要打,他們就要組織起來參軍,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制度,北周和隋就是靠着這個府兵制,打贏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而且這個制度,到了不打仗的時候,是兵歸於府,將歸於朝,完全不會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但這麼好的制度,怎麼就不行了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唐朝一直處在對外擴張的局面,打仗的時間非常多,折衝府這種設計,當兵的基本上都沒時間種地了,折衝府的經濟和基本運作模式都出現了問題。

第二就是隨着唐朝版圖的擴大,折衝府距離前線越來越遠,超遠距離作戰,讓士兵們遠離折衝府,一來一回時間長。

唐朝開元名相張說是什麼身份?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疆域的擴大,就意味這守土的士兵要增多,原有的府兵制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了,於是張說就上書唐玄宗,將唐朝的兵制,從府兵制改爲了募兵制。

募兵制就是國家給你發工資,讓你去打仗,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職業軍人羣體,並最終在邊疆地區,演變爲軍鎮,這是藩鎮的最初形態。

站在後世的角度,當然可以說,這一招造成了藩鎮割據,但實際上這也是大勢所趨,原有的制度已經不行了,你必須要改,張說只不過是恰好對軍隊比較瞭解,而又在朝廷任要職,所以他提出了該府兵制爲募兵制。

事實上,就算是張說不提出來,唐朝的府兵制已經不行了,最終依然會演變爲職業軍人的模式,形成節度使格局,也跟唐朝的財政制度有關,這裏就不細說了。

張說根本不可能預料該兵制的後果,我們也不能安史之亂的原因,怪罪到張說頭上,但張說接下來的行爲,卻的確造成了他的下臺。

(03)登高跌重

唐玄宗任用張說爲相,在開元這個良好的平臺上,他也算是如魚得水,各方面工作做得都不錯,尤其是泰山封禪,讓張說的人生達到了最頂點。

唐玄宗李隆基,跟李世民一樣,都是靠着政變上臺的,上臺之後勵精圖治,做得都很不錯,於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決定泰山封禪,總負責人就是張說。

這是張說的人生頂點,但同時也是他衰落的開始,因爲他幹了一件非得得罪人的事,封禪在古代是非常大的事情,而且只有取得了巨大功績的皇帝才能去封禪,這是皇帝的至高榮耀,也是官員的榮耀。

能隨皇帝去封禪,也是大臣們夢寐以求的事,這不僅是榮耀,還是實惠,因爲不管你現在是什麼職位,只要你去封禪了,裏面最低就是5品起步。

而張說決定這誰能去,誰不能去,這是個肥差,但同時也是個危險的差事,張說利用手裏的權力,大肆收受賄賂,弄的滿朝文武都怨聲載道。

而且張說這次做的也實在是有些太過分了,就在封禪禮畢的幾天後,玄宗大宴羣臣,席間有一個穿五品大紅官服的年輕官員引起了玄宗的注意。

這個人就是張說的女婿,也活該他倒黴,李隆基的記性那是真好,這個年輕人是張說的女婿,名叫鄭鎰。

唐朝開元名相張說是什麼身份?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4張

李隆基記得很清楚,鄭鎰本來只是一個九品官,印象中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政績,爲何短短几天就連升四品了呢?

叫過來一問,他也是支支吾吾了半天,旁邊的一個大臣譏諷地說到,此泰山之力也!

意思很明白,鄭鎰就是前幾天在泰山頂上被“推恩”授官的人之一,同時也是在暗諷鄭鎰,說他純粹是靠岳父的關係才得以連升四級的。

這件事也爲中國貢獻了一個俗語,後人之所以稱岳父爲泰山,其典故正出於此,這麼說的話,那張說也算是中國老泰山第一人。

李隆基憤怒了,他知道是要時候讓張說動一動位置了,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但皇帝想換你的時候,只需要輕輕暗示一下,下面的人就會遞刀子,各種罪狀就會如雪花般飛過來,況且張說的確是得罪了太多的人。

結果就在泰山封禪後的半年,張說便從人生的頂點重重跌落,李隆基面對呈上來的張碩的各種罪行,最終讓他直接退休了。

從此他傳奇的政治生涯就徹底結束了,開元十九年去世,唐玄宗在光順門爲他舉哀,親自撰寫神道碑文,並罷元旦朝會,追贈太師,賜諡文貞。

畢竟是府邸舊臣,唐玄宗對他還是很不錯的,張說對推動開元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改變了唐朝的兵制,對唐朝此後的歷史走向,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