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咸豐皇帝在朝時期的清朝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挽救頹勢

咸豐皇帝在朝時期的清朝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挽救頹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代帝王之中,咸豐帝的命運差不多是最慘的一位。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文章。

愛新覺羅奕詝即清文宗,年號咸豐。作爲清代的第九代皇帝,也是清代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咸豐帝逝世時,年僅三十一歲,但在他當政的十一年之中,國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動,他不得不做出很多在當時人看來十分荒唐的決定,然而即便是這樣,他也沒能一改處在頹勢的清代統治。

想要明白咸豐皇帝的那些荒唐決定,還是要和他當政期間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這位勤於政事的清代帝王,處在歷史鉅變的時代背景下,到底都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如何影響後世?

咸豐三年(1853),內務府向皇帝遞交一份名爲《內務府奏查明庫存金鐘分量及抄產變價銀無存摺》,而這份清單上有一個乾隆年間的金鐘,咸豐帝打算將其融化。將老祖宗留下的“家產”融化、提煉黃金,爲的是奢侈生活嗎?當然不是,咸豐皇帝是在用自己的“家產”來接濟清代的大軍。

咸豐皇帝在朝時期的清朝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挽救頹勢

此時的清軍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強大敵人,除去虎視眈眈的歐洲大軍,國內的戰事更是緊張,太平天國的實力一步步壯大,前線吃緊可卻後備無糧,實屬尷尬。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清代國庫就剩下187萬兩,而由於幾年間的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賑災等原因,到咸豐三年(1853),戶部存銀僅剩22.7萬兩,連兩個月的兵餉都發不出來。這能讓一國之君不着急嗎?

除卻上文中提到的金鐘,一同被“變賣”還錢的還有宮中所積存的銅器,連旗杆上的銅頂、門上的銅釘、屋檐上的銅網都被帶走去鑄成銅錢;而到咸豐五年(1855),各地的財政部門因受太平天國起義或其他原因影響,財政狀況越顯頹勢,多地財政部門無法正常運作,織造局、稅關、鹽場等部門更是受牽連嚴重,無法正常工作。

可以說咸豐帝把自己後院都拆了來換錢,但是仍然無法滿足戶部財政的缺口。開源節流,開源到咸豐帝爲維持宮中用度,將宮中金冊、金寶交出,目的和上文中提到的金鐘作用一樣,只是這金冊金寶大多是冊封太皇太后、皇太后或是皇后時的憑證,這就相當於把壓箱底的東西都拿出來了。

開源不夠,節流來湊。咸豐帝眼看着家底都出來了也無法遏制財政上的急劇惡化,那就從開支的源頭入手,減少開支。咸豐帝不僅對自己的八旗子弟狠,對自己的長輩們也夠狠:他停發八旗兵丁的“紅事賞銀”、減少兩成“白事賞銀”等舉措,也減少基層羣體的福利;且壓縮節省清東陵日常維護先祖陵墓花費,而埋着自己父親道光帝的清西陵,則對比清東陵減半開銷用度。

在這樣環境下接下大任的咸豐帝,對自己也是十分節省。門樞壞了捨不得換新,將就着補補,繼續使用;套褲被燒了豆瓣大的洞,太監勸他扔掉,他卻說:“物力艱難,棄之惋惜,儘量給補補吧”。

在後世對咸豐帝的評價中,總結出了咸豐帝四大不良愛好:貪美色、貪絲竹、貪美酒。後世在猜測他的死因時,也總是離不開這些不良愛好的影響。當政前期的咸豐帝可謂是嘔心瀝血,改革力度之強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皇帝;而也就這樣一位皇帝,在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進攻到北京時,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爲名倉皇逃亡熱河,命奕訢留京議和。

咸豐皇帝在朝時期的清朝是什麼樣的?爲何沒能挽救頹勢 第2張

在熱河行宮的咸豐帝得到了久違的閒適與輕鬆,比起在北京每日的辛苦操勞和巨大壓力,在這裏和美女嬉戲,醉心戲劇。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下諭,立下皇太子載淳,又爲兒子安排好輔佐大臣(史稱“顧命八大臣”,分別爲: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十七日清晨,咸豐帝在熱河病逝。

縱觀咸豐帝短暫而忙碌的一生,很難去定義他是個昏君。從他當政開始,他就在努力改變清代的局勢,頂住八旗子弟和宗法制度的壓力削減開支,也給漢人更多的機會,改變清代實行了二百多年“重滿抑漢”的國策;咸豐元年(1851)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雖然不是他造成的因,但卻要他盡力去彌補這些問題帶來的果。

他“變賣祖產”、削減八旗福利、喜愛美色戲曲,後期的一些決定更是爲清代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但是卻也不得不肯定他當政前期的政績,他和他的父親道光帝一樣,十分勤勞節儉,但治理能力一般,遵循祖宗家法,想做一個守成之君,咸豐只是沒攤上好時候,所以經歷着國家鉅變的咸豐,纔會做出那些看似荒唐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