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杜甫一生中的三個人生階段,他的信念是什麼?

探索杜甫一生中的三個人生階段,他的信念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身名門望族,仁慈正義的少年遊子

人生如戲,生旦淨末醜都要扮一回,只是扮演誰,想扮誰,又像誰,也許局中人都未必清楚,待到對鏡卸妝時才恍然大悟:人生太匆匆,徒留倥傯,只遺下悔恨薰染從前。

多少文人墨客迭代重演着中華幾千年文明史,一幕幕,一出出,有的追求清雅佛系,隱去那欲說還休的私我心事,讓人放空;有的追求浪漫飄逸,彰顯才華卓絕的天賦文采,讓人神往;有的追求唯美朦朧,營造耐人尋味的不凡意境,讓人心馳。

然而萬里星河之中,在歷經世俗滄桑,繁華落盡之後,也有那麼一個人追求的卻是樸實崇高,直至生命的盡頭。

他用平凡的文字寫意偉大理想,用精湛的技藝展示王朝興衰,用真摯的情感描繪人生百態,用博愛的胸懷包容天地衆生。

傷心時,花也會流淚,鳥也會顫抖;開心時,雨也會舞蹈,風也會雀躍。相比於那些在當代就聲名顯赫的“巨星”來說,他寫的可能只是“蠅頭細字”。

然而正是這些“蠅頭細字”訴說着一個時代的悲歡。它所吐露出的文法技巧和率真坦誠,無法比擬,讀它千遍,也不厭倦,讓人身在前朝,心在今朝。

他本屬京兆杜氏,母親清河崔氏,均是士家大族。母族更是“孝義傳家”,美名播天下,他的仁孝之心,或許源於此。

祖父杜審言是初唐大詩人,近體詩的奠基人和“文章四友”之一,所以他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父親杜閒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也是朝廷仕宦。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南窯村,字子美。這一年,27歲的李隆基剛登基爲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盛世。

他有詩稱讚:“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政治清明,國力雄厚,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是這一時期最好的詮釋。

杜甫生在盛世,長在盛世,祖上世代爲官,是非常幸運的。如果這時有不幸,那唯一的不幸就是,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將他寄居在洛陽的姑姑家。

姑姑對他視如己出,這份愛甚至超越了對待自己的兒子,恰好彌補了他缺失的那份母愛,他的慈愛之心,或許源於此。

東都洛陽軟紅香土,是大唐帝國的陪都。岐王李範就有宅邸在洛陽,父親爲了將來杜甫能夠走仕途之路,經常帶他拜訪這些權貴名流,以助力未來的科舉。

杜甫天生文學稟賦極高,“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小小年紀,才華就被名家誇獎爲有漢朝文學家班固和揚雄的風韻。

少年即有詩名的杜甫很是精力旺盛,還有點天真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15歲了,心性還跟小孩子一樣,喜歡爬樹下河,樂此不疲。對於未來,對於家國,這時都還懵懵懂懂。

不僅如此,還喜歡飲酒作樂,但天生嫉惡如仇:“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他的正義之心,或許源於此。

祖上世代爲官,家境相對寬裕,可以說一直到而立之年,杜甫的生活都是在讀書習文之餘,過着縱酒詩歌的快意人生。

探索杜甫一生中的三個人生階段,他的信念是什麼?

爲了增長見識,也許也爲了提高考場外的聲名,及冠之年的杜甫沒有立刻赴京趕考,而是去漫遊吳越,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駕一葉扁舟,泛于波瀾不驚的浙水之上,兩岸的林松密密麻麻,綠色盎然,仿如翠幕層疊,夕陽殘照,彩雲歸來,飛鳥相還。

千年前這裏也曾干戈四起,硝煙瀰漫,誰曾臥薪嚐膽,爭奪了誰的江山,又驚擾了誰的夢。江邊浣紗女郎,輕聲地嘆,淚凝成霜,煙雨江南爲何成了刀光劍影的秀場?

前朝哀傷似落花付於流水,一去不返;今朝歡愉如繁花繡於錦緞,經久不衰。誰曾勵精圖治,澎拜了誰的江山,又締造了誰的夢。舟中白衣青年,大聲地笑,信誓旦旦,大好河山爲何不是七尺男兒的舞池?

漫遊歸來,激起了杜甫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盛世繁華,滿腹經綸豈能交託於酒醉酣眠,虛度光陰?

公元736年,杜甫第一次踏上了求仕之路,奔赴洛陽參加科考,本自信滿滿:“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只要參考,必能高中

結果卻:“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鎩羽而歸,初試牛刀,就折戟沉沙,被現實當頭棒喝,內心苦楚可想而知。

這時父親也剛好被調往兗州任司馬,無奈之下,只好前往兗州省親,開始了人生第二次的漫遊,這次主要在齊、趙間遊歷。

登上泰山,寫下了千古名篇《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一抒科舉失敗但並不氣餒的平生心志和不凡抱負。

不知不覺,已至而立之年,父親給他選定了一門婚事,娶了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楊氏,他們琴瑟和諧、相濡以沫,可以說是執子之手、白頭偕老的夫妻典範。

雖然歷史沒有記載他們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沒有千年傳頌的情書悼文,但據人統計,杜甫詩文中出現“妻”字的次數,是中國所有詩人之最,可見子美對妻子的情深。

公元741年,在杜甫婚後不久,父親仙逝,守孝3年,家中失去頂樑柱,生活失去來源,生活自此開始變得困頓。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44年,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在洛陽相遇了。杜甫聽說剛被“賜金放還”,名揚天下的李白,要途經洛陽。

由於久仰他的大名,對他的才華更是讚歎不已,稱其無人能敵,超凡脫俗:“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杜甫就迫不及待地想與李白會面,誰曾想性格不同的兩人,反而相見恨晚。

李白豪放飄逸,父親過世後的杜甫,已少了年少時的幾分灑脫,變得沉鬱起來,但兩人卻志同道合,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此時,還有一位對他後半生幫助甚多的大詩人高適,三人一同交遊、飲酒、尋道問仙,暢談詩文。

在之後的歲月中,無論是失意還是得意,杜甫都會懷念這位朋友,懷念與他在一起的分分秒秒,記掛他的安危,並寫了十幾首贈詩,成爲千古名篇,來祭奠他在他心中的地位。

而太白只寫了爲數不多的幾篇詩文來回贈這份友情,在世人看來,總覺得兩人的友情是不對等的,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是太白更不容易受個人情感的羈絆。

探索杜甫一生中的三個人生階段,他的信念是什麼? 第2張

中年顛沛流離,心繫蒼生的奉儒守官

三十年的自強不息,近花甲之年的玄宗已有厭倦之意,開始怠政、懶政,任用佞臣,寵幸貴妃,內心也有了擴張的慾望。

玄宗爲了滿足一己驕奢,也爲了彰顯君王的不朽功績,開始在邊疆挑起戰端,許多節度使也因軍功而得到不斷高升,勢力也逐步擴大。

經過多年累積,其勢力甚至可與中央相抗衡,這爲之後的“國亂”埋下了伏筆。這時的大唐帝國,已顯衰退之意。

杜甫家道中落,世道不濟,又添新口。這對一個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讀書人來說,該何以爲生,理想又何以所託。

公元747,唐玄宗頒佈“通一藝者”可以到長安參加考試,杜甫隻身應試,結果諷刺地是,這一次的考試,以當朝宰相李林甫自導自演的一出“野無遺賢”的鬧劇而結束,沒有一個人考上。

不第後,失落的杜甫看透了當今的政治民生,君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君王,大唐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大唐,他感嘆:“人生七十古來稀”。

已近不惑之年的自己開始焦慮起來,他焦慮家人的溫飽冷暖,焦慮曾經輝煌無比的大唐帝國爲何會一步一步變這樣。

時不等人,眼看社稷如此,更應秉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急切的求仕之心,再也不能耽擱了,科舉之路不通,“干謁行卷”或許會有另一種可能。

杜甫遂給當朝權貴功勳,陸續獻上《天狗賦》和《雕賦》,以求獲得賞識,在這些賦文中,他卸下了年輕時所有的輕狂和傲慢,只剩下謙卑和一個窮書生的乞求:“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四處干謁,吃殘羹剩飯,飽含艱辛,然而儘管如此,還是杳無音信。直到公元751年的正月初一,唐玄宗連續三天舉辦了三場盛大典禮。

杜甫趁此機會,向朝廷獻上了三篇《大禮賦》,玄宗看後,非常讚賞他的才華,並專門爲他安排了一場考試。

對於這場考試,杜甫認爲這是他這一生中最得意的事,並寫詩記錄:“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所有學問大家都來圍觀他揮灑筆墨,盡情徜徉。

這場考試之後的幾年,也就是公元755年,才讓他獲得了一個 “右衛率府胄參軍”的職務,就是給兵庫看管鑰匙的倉庫管理員,結束了長安十年的流落生活。

雖然職低薪少,但不用與人打交道,算逍遙自在。杜甫接受了這個職務,安頓好後,他將家人接到長安,定居在城外東南方的少陵,自稱“少陵野老”。

探索杜甫一生中的三個人生階段,他的信念是什麼? 第3張

然而好景不長,這年的十一月就爆發了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安史之亂”。長安陷落,玄宗西逃。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爲唐肅宗,尊玄宗爲太上皇,至此,一代雄主李隆基退出政治舞臺。

爲了避難,杜甫又和一家妻小遷到陝西鄜(fū)州羌村。一路上看到國破家亡,滿目瘡痍,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哀嚎遍天。諷刺的是,紳貴府中卻喧鬧無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然而,讓杜甫更加痛心的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戰亂撕碎了他的心,也讓他對當今世道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他不僅關心自己和家人,他也關心那些和他一樣飽受戰爭摧殘的百姓。

安定好家人之後,他繼續北上,爲了生計,也爲了理想,死裏逃生,終於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肅宗,肅宗見到穿着“麻鞋爛衣”的杜甫,蓬頭垢面:“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亂世難得還有這樣的忠義之士,肅宗頗爲感動,賜他“左拾遺”,雖然職務不高,但是卻可以向皇帝提意見,因而他欣然接受,畢竟離他的理想更接近了。

對於杜甫來說,能輔佐君王像堯舜那樣,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風俗淳樸,就足夠了,這是他一生矢志不渝要做的事:“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一時期寫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三吏》、《三別》,永垂青史,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亂”帶給國家和民族的創傷是何等殘酷,國本動搖,民心淪喪,難已癒合。

杜甫在任上鞠躬盡瘁,總是反覆向天子提出不同的政見,恰巧又爲玄宗舊臣兼好友房琯求情,肅宗不勝其煩,將他外遷到華州任司功參軍,這是主管官吏的政績考覈、人事等的職務,耿直忠君的杜甫又得罪了不少人。

探索杜甫一生中的三個人生階段,他的信念是什麼? 第4張

晚年偏居川蜀,創作井噴的詩壇巨擘

不久,辭去官職,加上當時陝西發生旱災,杜甫遂舉家去往成都,投奔世交東川節度使嚴武,在其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之職,後人稱其爲“杜工部”,並在他的幫助下,在城西建起了“杜甫草堂”。

此外,在居川蜀期間,高適也給了他許多無私的資助。近20年的顛沛,在四川草堂,終於有了2年的安穩耕種生活,給杜甫帶來了無比的欣慰。

良辰即是美景,一場春雨讓萬物生機盎然,一縷春風讓錦官城芳香四溢,這是花開的季節,雖然花期短暫,但在此時此刻,沒有比這更讓人賞心悅目的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公元765年,兩位恩人嚴武和高適均在這一年逝世,杜甫失去依靠,無奈之下前往夔州。

這時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杜甫,被病痛折磨,生活窮困潦倒,依然要靠親友資助才能勉爲其難地艱辛度日。

然而這一期間卻是他詩歌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三分之一多的作品創作於此時,正如他所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秋風蕭瑟,帶着病身,獨自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臺。疾風狂作,天高任遠,猿猴啼叫,聲聲悲哀,萬物凋謝,彷彿在訴說這世間的蒼涼。

觸不可及的天際線將昏曉切割,奔騰而來的長江被旌旗阻攔,戰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鳥兒悲鳴,盤旋不下,彷彿道盡了這世間的衰頹。

多年漂泊,如今青絲變白,貧病交加,俯瞰白帝城,有感而發,寫下了堪稱千古第一的七律《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公元768元,思鄉心切,理想未滅的杜甫,帶着妻小,義無反顧地決定回鄉,特別是在知道官軍收復失地後,更是堅定了北返的決心:“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路過岳陽,登上岳陽樓,寫下了千古絕唱《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在生命垂危之時,心中還是記掛着祖國和百姓,令人動容。

公元770年,歸途遇到叛軍,截斷了北返的路,最後在風雨飄搖、飢寒交迫中病逝於回鄉的小舟之中,享年58歲。

他也曾世俗半生,裘馬輕狂;後半生窮困潦倒,心繫蒼生,然而在社稷將傾之時,面對日月換新,生靈塗炭,他終於超越了過去,超越了世俗。

泛黃的故紙堆,他曾寫下無數的流水對,拷問兵荒馬亂是誰的罪?叛軍何時能退?百姓怎樣才能安然入睡?

江山馬蹄聲起,塵土飛揚,哭聲震天,軍隊四處募兵,毫無節制,田地荒蕪,餓殍遍野。戰爭幾時能休?錦繡山河又幾時能還復?對於這些問題,他至死也未休。

在往後的歲月裏,無論身處何地,無論身懷多少,無論身受何傷,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都未滅,“憂思黎元”成爲了他的生命之花,常開不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