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殺高順卻不殺關羽,曹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殺高順卻不殺關羽,曹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安三年(198年)的下邳之戰呂布戰敗,曹操收降了呂布屬下的張遼、陳登父子等人,掌控了徐州,並免除了後顧之憂。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公元200年,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爲偏將軍。之後,曹操稱讚關羽爲“天下義士也”,對關羽不告而別投奔劉備時說“各爲其主”,因此之前既不扣押,之後也不追殺。

論忠義,高順寧死不降,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高順比關羽更忠義;論威脅,當時正值官渡之戰,關羽逃到劉備身邊,變相地增強了袁紹的實力,比高順威脅更大;論未來,呂布勢力已被瓦解,放了高順也無妨,曹操認爲劉備是天下唯二英雄,或能與他爭奪天下,關羽回到劉備身邊必將如虎添翼.........既然如此,爲何曹操殺高順時乾脆直接,卻稱讚關羽忠義之輩,又是以“各爲其主”爲由阻止追殺?

殺高順卻不殺關羽,曹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作爲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有文人的情懷,有雄才大略的胸懷,但在官渡之戰決生死時,放任關羽“投奔”敵陣,單純地說成欣賞忠義之士,或許有助於提升曹操雄主形象,表現出曹操浪漫主義的一面,但明顯不太符合情理。固然,欣賞一個人不需要理由,但曹操不殺或不扣押關羽,就其主要原因而言,與其說是感其忠義,不如說是政治作秀。

曹操剷除呂布之後,面臨的最大敵人是袁紹,但與袁紹等不同,曹操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在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袁曹兩家的生死決戰,一觸即發。與此同時,袁紹派人聯絡各大軍閥,約定共同進攻曹操,不少軍閥都響應袁紹號召反曹。

面對這一形勢,曹操大約只有2萬主力,雙方兵力嚴重不對等。可以說,無論從地利上,還是從實力上看,曹操都遠不如袁紹一方,所以曹操很多部下暗通袁紹。儘管曹操認爲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他有取勝的機會,並做了相應的戰略部署,但客觀地說,面對這種巨大的實力差距,想必當時曹操也是內心彷徨,只是不能在部下面前表露出來,留給部下的必然是十足信心。

更爲嚴峻的是,漢獻帝嬪妃董貴人之父董承,在199年末策劃了“衣帶詔事件”,與劉備等人密謀反曹,儘管事情泄露,200年正月除了劉備之外董承等人盡皆伏誅,但這件事對曹操打擊巨大,外有袁紹等強敵,內部又不夠穩定,曹操面臨的形勢極爲嚴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衣帶詔事件中,劉備當時領兵征討袁術,正好躲過一劫,之後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了徐州。隨即,劉備聯絡袁紹,打算合力攻曹,而曹操爲保障許都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是就親自率軍攻打劉備,最終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關羽被曹操擒獲,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爲偏將軍。

曹操爲何殺高順,卻不殺關羽,反而還待以厚禮?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關羽還是投降了曹操,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至少給了曹操臺階,而曹操倡導唯纔是舉,又面臨嚴峻形勢,接納關羽也就理所當然的了;一方面曹操不太欣賞高順,卻比較欣賞關羽,這種欣賞不需要太多理由。這裏做一個假設,如果關羽面對勸降默不作聲,曹操會不會殺了關羽?

殺高順卻不殺關羽,曹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之後,曹操讓張遼以私人感情來問詢關羽,但關羽直言與劉備情同兄弟,“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張遼如實彙報,曹操稱讚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沒過多久,袁紹派大將顏良、淳于瓊、郭圖等進攻白馬,關羽陣斬顏良,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爲漢壽亭侯。又過了幾天,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向北回到劉備身邊,曹操部下建議追殺關羽,而曹操認爲各爲其主。

關羽回到劉備身邊,無疑增強了反曹集團的實力,會進一步惡化曹操面臨的局勢。按照正常邏輯來看,曹操因爲欣賞關羽,的確可以不殺關羽,但至少應該軟禁關羽,暫時不讓他回去增強袁紹實力,等到擊敗袁紹之後再放,才更符合情理。因此,曹操對關羽放任自由的態度,可見不是單純欣賞或各爲其主就能夠說得通。

欲要明白爲何放任關羽,還要回到曹操面臨的形勢上,當時曹操面臨的形勢是外有袁紹大軍壓境、內有臣子暗通袁紹,曹操想要擊敗袁紹,首先一條是穩定人心、凝聚人心,至少讓之前忠於自己的部下團結一致,否則內部再亂的話,曹操幾乎必敗無疑。

公元200年二月,袁紹發起渡河戰役,想要奪取黃河南岸的要點,由此準備要與曹操主力決戰。四月份時,關羽斬殺顏良,隨即不告而別。關羽離開之後不久,曹操與袁紹對峙官渡,大戰一觸即發。也就是說,關羽離開的時間,正好是曹操自顧不暇的時間,曹袁戰事極爲關鍵的時間。這時,不說在複雜的戰場上能否追殺到關羽,即便追殺到了關羽,對曹操也沒什麼太大好處。

首先,曹操認爲關羽忠義而不去追殺,帶來的好處是安撫忠於曹操的部下,連敵人都能放過,曹操自然不會虧待忠於他的部下,有利於曹操進一步凝聚人心,也暗示部下做忠臣。清朝乾隆年間,由於滿清統治穩固,於是嘉獎忠於明朝之臣,貶斥投降之人,哪怕清朝功臣洪承疇,都被放在了《貳臣傳》的首位,道理與曹操的差不多,就是稱讚忠臣,無論忠臣是敵是友。

殺高順卻不殺關羽,曹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官渡之戰後,曹操繳獲很多書信,屬於部下寫給袁紹的投降信,但曹操將其付之一炬,目的是安穩人心。由此可見,當時曹操內部極其危險,而關羽正好可以讓曹操作秀,藉此稱讚忠臣,鼓勵大家爭做忠義之士;如果追殺關羽,反而讓人感覺曹操不重視忠義之士。或許,曹操還向有不忠傾向之人表達你們安心做事,即便我失敗了,袁紹也不會爲難“各爲其主”的忠臣的意思。

其次,關羽雖然勇武,但在戰場上單個人的勇武,並不能改變戰局,曹操並不認爲一個關羽就能讓袁紹實力突飛猛進,更何況曹操也不認爲以袁紹性格會重用關羽。也就是說,在數十萬人的戰爭中,關羽的勇武改變不了戰局。

第三,劉備名聲很大,身份又很特殊,是“劉皇叔”,殺了劉備結拜兄弟,與劉備不死不休,對當時的曹操也沒什麼好處。更何況,劉備跳槽頻繁,老謀深算,又野心勃勃,投奔誰誰倒黴,估計曹操也不會認爲劉備會與袁紹一條心,關羽回到劉備身邊,增強的是劉備實力,而以劉備老謀深算的性格,幾乎不會將關羽、張飛等人派到戰場上與曹軍全力廝殺。事實上,劉備也差不多是這樣,後來很快就離開了袁紹。

可見,曹操放過關羽或含有欣賞之意,或還有其他計算,但主因還是政治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