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主要法令條例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總結歷代法律施行的經驗和教訓而詳細制定的《大明律》。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大家所不知的是,雖然《大明律》成書於明朝,但這部法典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最初負責編纂這部法典的人有三個,分別是李善長、劉基和張昶。明朝建立後,李善長位居宰相,劉基(劉伯溫)位居御史中丞,這兩人在明朝家喻戶曉。然而,張昶這個人,似乎沒怎麼聽說過。

其實,在元朝末年,張昶頗具大才,他擔任元朝戶部尚書,被朱元璋俘虜,一度被朱元璋任命爲參知政事(副宰相)。

史載張昶“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也就是說,張昶學識淵博,爲人聰明敏銳,尤其對前代的律法非常熟悉。不過,張昶在爲朱元璋編纂法典的時候,建朱元璋議對天下人用“重刑”。

張昶爲朱元璋效力6年。朱元璋在張昶臨死前終於明白:原來張昶是來報復自己的。

本文,筆者來和大家解讀張昶,希望通過此文,帶大家瞭解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元末才子。

一、察罕平山東,威勢懾江淮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張昶,北京宛平人,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在胡軍版電視劇《朱元璋》中,曾有一位叫呂昶的官員,和張昶的部分事蹟重合,應該是以張昶爲原型而塑造的。不過,歷史上的張昶並沒有活到明朝建立的時候。

張昶第一次在史書中出現,發生在元朝至正二十一年,即公元1361年。《明史·卷一百二十四》記載:

初,察罕破山東,江、淮震動。太祖遣使通好。元遣戶部尚書張昶、郎中馬合謀浮海如江東,授太祖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賜以龍衣御酒。

大意是說,朱元璋派人和元朝名將察罕帖木兒他通好,察罕帖木兒派元朝戶部尚書張昶等三人南下,打算接受朱元璋的投降,並且授朱元璋官職。

由於部分讀者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筆者需要贅述一下。

元朝末年,元順帝麾下有兩員大將,一位叫察罕帖木兒,另一位叫孛羅帖木兒,這兩人都勇猛無比,但相互之間勾心鬥角,甚至還發生過械鬥。對於察罕帖木兒,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有個義子非常出名。他的義子名叫擴廓帖木兒,漢語名字叫王保保。

1351年,韓山童發動紅巾軍起義,元朝迅速派兵鎮壓,韓山童被殺後,他的部下劉福通輔佐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繼續抗元。韓林兒自稱小明王,在劉福通的輔佐下,實力強勁。至正十八年(1358年),韓林兒派三路大軍北伐,取得了驕人的戰果。韓林兒最巔峯時期的勢力範圍,西至關中,東至山東。他定都汴梁(開封),幾乎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

有一點不得不提,韓林兒北伐山東時,曾一度逼近大都,打得元順帝要遷都。(筆者此前曾寫過一篇關於韓林兒的長文,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但是,關鍵時刻,元順帝派察罕帖木兒南下平叛,一方面是因爲察罕帖木兒太過勇猛,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韓林兒有自身的侷限,他約束下屬不力,逐漸失去了民心,因此元軍取得反撲之勢。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察罕帖木兒逐漸收復關中、山東,最後大軍圍困汴梁,韓林兒在斷糧之後,僅僅帶着100多人突圍到了安豐,連后妃和玉璽都沒有的帶走。

也就是說,韓林兒的紅巾軍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在短短3年內,就被察罕帖木兒橫掃。

其實,正是因爲有韓林兒在北方牽制元軍主力,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等人才能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然而,等察罕帖木兒打敗韓林兒,收復河南和山東之後,朱元璋突然緊張起來。

朱元璋佔領南京之後,採納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針,一直在悶聲發展。但如今北方沒有了韓林兒這個擋箭牌,朱元璋發現自己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南有方國珍、北有強大的元朝,可謂強敵環伺。尤其是察罕帖木兒,他擁兵40萬,對江淮大地虎視眈眈,朱元璋不想過早和他開戰,便決定“投降”。當然,這只是暫時服軟,並非真的改旗易幟。

因此,《明史·卷一百二十四》中才說“察罕破山東,江、淮震動。太祖遣使通好”。朱元璋派使者和察罕帖木兒“通好”,察罕帖木兒欣然應允,派張昶等三人南下,打算授予朱元璋“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的職位。

這一年,張昶第一次見到朱元璋,從此,他便被朱元璋“扣”了下來,開啓了長達6年的羈旅生涯。

二、天下局勢易,元臣受大辱

其實,按照《國初事蹟》的說法,察罕帖木兒派張昶南下,並非直接衝着朱元璋來的。《國初事蹟》記載:

昶等航海至方國珍處,及一年,國珍二次差人以其事達於太祖,不答。國珍以爲若不置於他處,禍將及我。遂令昶等往福建,平章燕欠不花差人往建昌,王溥平章達其情。溥忻然遣儒士饒某等到京。

原來,察罕帖木兒身在山東,而張昶是從大都(北京)直接沿海路出發的。當時,身在浙東的方國珍首鼠兩端,一方面投降元朝,另一方面派人和朱元璋暗通款曲。張昶沿海路先到達浙東方國珍處,方國珍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真的投降元朝,不敢沾惹張昶,於是派人將張昶一行人送往福建。福建的官員又把張昶送到江西,等張昶從江西幾經周折來到朱元璋這裏的時候,時間都過去一年了。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第2張

不過,張昶雖然走了一年,這對朱元璋來說卻是莫大的好消息。因爲這一年來,察罕帖木兒認爲朱元璋已經投降,並沒有攻打朱元璋,而朱元璋沒有接到元朝的授官,表面上仍宣稱自己沒有投降。

一年之內,天下局勢已經大變。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招降了韓林兒麾下的大將田豐,不料,田豐竟是詐降,等察罕帖木兒來田豐營中視察的時候,田豐設伏將其亂刀砍死。元末一代名將,就此落幕。

察罕帖木兒去世後,他的義子王保保繼承了兵權。王保保本來也算是元朝末年的“奇男子”,遺憾的是,王保保運氣非常不好,他遇到了兩件尷尬的事情:

第一,察罕帖木兒麾下的另一位猛將李思齊不服王保保,最終,李思齊帶走一部分兵力逃到陝西,從此自立,成爲一方梟雄。

第二,察罕帖木兒的老對手孛羅帖木兒在元順帝的支持下,要吞併王保保,王保保爲了保存實力,逃到河南,不願南下“平叛”。

也就是說,王保保在內憂外患中,選擇按兵不動,這直接促成一種結果:朱元璋的危機解除了!

朱元璋認爲自己沒有必要再向元朝低頭,那麼,一年前出發前來招降自己的元朝戶部尚書張昶,就完全失去了價值。

《國初事蹟》記載:

昶等果至,宗啓伴至衢州,械昶等到京外,裸其體入城。至,太祖賜各人衣冠。

朱元璋先派人到廣信府迎接張昶等人,然後沿衢州北上,不過,到衢州的時候,張昶已經不再是元朝的使臣,而變成了囚徒。朱元璋爲了侮辱元朝的官員,將張昶等三位主要官員“裸其體入城”,意思是,扒光他們的衣服讓他們入城遊街。到了南京後,朱元璋才賞賜他們每人衣服和帽子。

張昶是元朝的官員,在他心目中,朱元璋本就是“反賊”。另外,張昶是讀書人,如今以這種方式來到南京,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因此,當張昶和朱元璋見面的時候,張昶非常不客氣。

和張昶一起來的還有郎中馬合謀、奏差張璉二人,這三人“入見不拜”,在言語上還對朱元璋很不恭敬,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將三人重新綁起來,推出去殺了。《國初事蹟》雲:

將出殺之,昶無一言。

意思是,張昶面對朱元璋的屠刀,絲毫不畏懼,就等着自己“壯烈”。

張昶的史料雖然不多,但可通過一斑窺全豹。筆者認爲:張昶是傳統的讀書人,他心裏仍舊受封建文化中“忠君”的那一套影響。如果拋開兩方陣營的因素,張昶的品格並沒有太大問題。如果你說張昶迂腐,那隻能說他受到了封建文化的侷限,這並不是他的錯。

那麼,張昶這次有沒有被朱元璋殺掉呢?

三、死裏得偷生,太祖甚倚重

朱元璋殺掉了馬合謀,也殺掉了張璉,最後卻沒有殺張昶。《國初事蹟》記載:

太祖令壯士縛之。至暮,留昶一人,以死囚代之,與馬合謀、張璉出聚寶門外誅之,以三人首發福建界首示衆,監刑官韓留亦誅之。

原來,朱元璋將三人綁起來後,到了晚上,用一個死囚把張昶偷偷替換下來,就這樣,張昶的“隊友”們全部被殺,只有張昶一個人活了下來。這樣一來,朱元璋就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態度:他把元朝使臣全部殺了,他要抗元。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第3張

事實上,這一招果然騙過了元朝,元朝真的以爲張昶死了,元順帝不僅遙祭張昶,還重用了張昶的兒子。

朱元璋爲何不殺張昶?筆者推測,應該是朱元璋從某處打聽到張昶的才能,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所以他纔會用“李代桃僵”之計將張昶留下了。史載:

數曰後,太祖謂劉基、宋濂曰:“元朝送一大賢人與我,爾等可與之議論。”

張昶被留下數日後,朱元璋曾對劉伯溫和宋濂說:“元朝送我一位大賢臣,你們遇事可多與他商量。”

接下來,大難不死的張昶,在朱元璋麾下突然被重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乃率諸臣奉上即吳王位。建百官司屬,以李善長爲左相國,徐達爲右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爲平章政事,汪廣洋爲右司郎中,張昶爲左司都事。

1363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建立自己的百官系統。李善長、徐達居左右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爲平章,王廣洋和張昶爲左右司郎中。

這裏面提到的幾個人,除了常遇春、俞通海去世比較早外,徐達、李善長、王廣洋三人在明朝建立後,都擔任過明朝的(左右)宰相。

也就是說,張昶剛來到朱元璋麾下不久,就已經進入政治中樞。

《明史》雲:

張昶仕明,累官中書省參知政事,有才辨,明習故事,裁決如流,甚見信任。

意思是說,張昶在朱元璋麾下,屢受提拔,最終做到了參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他博學明辨,對前朝的制度瞭如指掌,遇事都能找到解決辦法,朱元璋對他非常信任。

《國初事蹟》也記載了張昶在朱元璋麾下的情況

及出,乃張昶也。除行中書省都事,不久升參政。自知政,多合太祖,賞賜甚多,權豪震動。

即:張昶先被任命爲中書省都事,不久被提拔爲參知政事。自從他參政以來,他的建議大多符合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給了他很多賞賜,張昶在朱元璋麾下文臣中的地位,幾乎達到了巔峯。

筆者認爲:張昶是有治理天下之大才,憑張昶的能力,以及朱元璋對他的青睞程度,如果他能活到明朝建立之後,必然能成爲宰相人選。

張昶爲朱元璋做出的貢獻有三點: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第4張

第一,爲朱元璋建立一套的糧米、戶籍制度,爲朱元璋早期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第二,張昶協助朱元璋做過一些戰略決策,朱元璋對他的“裁決如流”非常滿意。

第三,張昶幫朱元璋編纂法典,即《大明律》的前身。朱元璋稱吳王之後,整肅紀律,對於已經佔領地區的官員要求甚嚴。這裏面都少不了張昶之功。史載:

(張昶)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爲元計。

這段話的意思是,張昶在編纂法典的時候,建議朱元璋治亂世用重典,讓朱元璋多采用嚴酷的刑罰,用“厲民之術”。張昶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他“憤世嫉俗”,而是別有目的。

《明史·卷一百二十四》雲“自以故元臣,心嘗戀戀”。意思是說,張昶是被朱元璋強行扣在南京的,他是元朝的舊臣,其實內心一直想向着元朝。他勸朱元璋用“厲民之術”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朱元璋能夠失去民心,最終被元朝打敗。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也直接註定了張昶的結局。

四、五年苦忍耐,一朝東窗發

張昶的罪行暴露在朱元璋面前,是在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的前一年。這一年,朱元璋對張士誠發起全面圍剿。張士誠爲了抵抗朱元璋,便和元朝合作,所以,李文忠攻克杭州之後,活捉了元朝昔日的官員長壽、醜的管,見他們押往南京,等候朱元璋處理。

朱元璋認爲這些文臣不過是各爲其主,不必爲難他們,打算給他們一些口糧,讓他們自己北歸和家人團聚。

長壽、醜的管二人得到朱元璋的恩赦,感激涕零。不料,張昶這個時候卻偷偷找到二人,讓他們幫自己帶一封信回去,並且查一查自己的兒子在大都是否還活着。《明史》雲:

會太祖縱降人北還,昶附私書訪其子存亡。楊憲得書稿以聞,下吏按問。昶大書牘背曰:“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太祖乃殺之。

張昶的信沒有送走,就被楊憲發現端倪,朱元璋大怒,忙讓馮勝和楊憲二人審問張昶。結果,張昶在審問時,終於不願再隱忍,他當着馮勝和楊憲的面寫下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個字,表明自己從來沒有背叛元朝。

朱元璋不能忍,便將張昶殺了。

關於張昶之死,《國初事蹟》記載得更爲殘酷:

太祖謂丞相李善長曰:“被他侮弄我這幾年,碎其骨,投於水。”

力士上張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爲何要報復朱元璋? 第5張

大致意思是,張昶東窗事發後,朱元璋對李善長說:我如此重用他,他卻玩弄我這幾年,我要將他碎屍萬段,拋到河裏餵魚!

可見,朱元璋覺得張昶辜負了自己,恨極了張昶。

張昶從1362年來到南京,到1367年去世,前後輔佐了朱元璋六年,朱元璋如此厚待張昶,張昶最終爲何一定要背叛朱元璋呢?

筆者認爲,張昶之叛,有兩點原因:

其一,當年張昶來南京,朱元璋曾讓他裸衣入城,這對張昶來說,是奇恥大辱。作爲一個讀書人,特別是一個身負經緯之才的讀書人,這種經歷,是他一生都無法抹去的恥辱。因此,他對朱元璋之恨,始終都沒有減弱。

其二,張昶當年以元朝使者的身份來招降朱元璋,並沒有帶家眷,他的妻子兒女都在北方。雖然朱元璋重用張昶,但並沒有解決張昶和家人的團聚問題。因此,張昶所謂“心思塞北”,不僅僅是嚮往元順帝,更有對家人的思念。

所以說,張昶雖然在朱元璋陣營中待了6年,但這6年,他其實一直在苦苦忍耐。

反過來說,張昶的悲劇,朱元璋也有責任。倘若朱元璋早點顧念到張昶作爲文人的自尊心,以及他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或許,張昶能徹底倒向明朝也未可知。

《漢書·董仲舒傳》中認爲,大臣能上能得君心,下能治黎民,便可稱之爲“王佐之才”。

筆者認爲,張昶在掌管錢糧、律法方面有大才,並且深得朱元璋重用。若他能忠心爲朱元璋效力,未必不是一位“王佐之才”。然而,朱元璋待他如國士,他卻辜負了朱元璋。這是明朝的遺憾,更是歷史的一大遺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