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導致嵇康雙重性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導致嵇康雙重性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的嵇康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也是近年來學界的熱點研究對象。作爲竹林七賢之一的他呈現給世人的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性格,一是謙謙君子,儒雅風流;二是反抗者,傲世不羈。嵇康的雙重性格是時代的產物,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身處動盪不安的三國時期,嵇康經歷了什麼?導致他雙重性格的原因又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一、崇尚老莊,恬靜無慾

魏文帝黃初五年,嵇康出生。當時,他的曾祖父與人結仇,爲避仇帶着家人遷往譙國,並改爲嵇姓。嵇康的父親在朝廷做官,任治書侍御史,哥哥曾以秀才身份參軍,後來又擔任許多官職。

導致嵇康雙重性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嵇康年紀尚小之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養育嵇康的任務落在母親和哥哥肩上。幼年的嵇康就表現出超凡脫俗的聰穎明悟,他遍閱書籍,又廣學技藝。成年以後,嵇康轉向道家著作的閱讀,沉浸其中。

成年後的嵇康容貌十分出衆,加上自小便博覽羣書,言行舉止也不同於尋常百姓。雖然不注重外在裝飾打扮,人羣中的嵇康仍是如鶴立一般。後來,長樂亭公主見到嵇康後芳心暗許,不久兩人結爲夫婦,並生下一兒一女。嵇康也因作公主駙馬之緣故官居郎中。

老莊思想是嵇康的生活信條,他常常自我修煉,服食丹藥,也會撫琴吟詩,生活每日都很滿足。嵇康對古代隱士的生活十分嚮往,不希望被朝堂官位束縛,爲人放蕩不羈,崇尚自然。衆所周知,曹魏時期是一個混亂黑暗的時代,歷史每每前進至這樣的時期便會有許多渴望歸隱,追求寧靜安逸之人出現,嵇康也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嵇康在山林水澤間遊賞玩耍,一時盡興竟忘記回家。當時有人上山砍柴,見到嵇康在山間飄然遊蕩,還以爲是神仙下凡。在汲峻山上時,嵇康遇見隱士孫登,兩人便一同遊玩。孫登爲人沉默,待嵇康將要離開時,同他說:“你性格剛烈不屈,才情氣質都是人中俊傑,怎麼才能避免遭受災殃啊?”

隱士王烈也曾和嵇康一同遨遊山中,王烈得到糖一樣甜的石髓相與嵇康分享,不料自己服食一半後,餘下的一半竟化爲石頭。王烈又在石頭密室中發現一部書,喊嵇康一觀時書也消失了。於是王烈感嘆嵇康命運:“嵇康的志向興趣不同於一般人,但總是懷才不遇,這是上天的安排啊!”

二、堅拒出仕,廣陵絕響

263年,也即景元四年,呂安的妻子徐氏被其兄長呂巽用迷藥姦污。呂安得知後氣憤異常,想要到官府狀告呂巽,嵇康同二人都有交往,勸阻呂安勿將家醜外揚。沒想到呂巽竟先將呂安告上官府,誣他不孝,嵇康怒上心頭,堅決爲呂安作證,曹魏權臣司馬昭發怒。

鍾會和嵇康向來不和,就趁這個機會向司馬昭進言饞毀嵇康,司馬昭怒火更甚,一氣之下下令處死嵇康和呂安。走上刑場那天,多達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求赦免嵇康,希望他能來太學做老師,然而朝廷沒有同意。

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嵇康毫無懼色,神態自若如往常一般。太陽照着刑場,嵇康低頭看了看影子,算算距行刑還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借琴,一撫《廣陵散》。一曲完畢,嵇康略帶遺憾地感嘆道:“從前袁孝尼想跟我學習《廣陵散》,我總不肯傳授,而今卻要失傳了。”行刑之時嵇康仍是從容不迫,當時他僅有40歲,四海之內的士人都爲嵇康悲痛惋惜。後來司馬昭意識到錯誤,但是嵇康已死,後悔也來不及了。

三、儒雅風流的謙謙君子與嚴峻激切的反抗者

身處曹魏時期的嵇康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第一,他氣質出衆、詩畫兼修、精通樂理,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第二,他又傲世不羈、嫉惡如仇、剛毅直言,是一個嚴峻激切的反抗者。這兩種性格同存嵇康一人,使他身上既有波瀾不驚的靜美,又有洶涌澎湃的壯美,讓人觀之更爲震撼動容。

導致嵇康雙重性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第2張

第一,款款君子。曹魏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政治異常黑暗。嵇康對當時的黑暗統治非常不滿,不願屈從於掌權的司馬氏。於是他閒居山林之中,與松風山月、琴酒詩畫爲伴,精神上追求老莊的自然無爲,主張返璞歸真。當時很多人都非常仰慕嵇康,他灑脫不羈的性格和偉岸高潔的人格是後來無數士人效仿的對象。

山濤是嵇康好友,魏晉南北朝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中提及山濤盛讚嵇康的容行舉止,“獨立之孤鬆”、“將崩之山玉”,不僅寫出嵇康體格容貌的挺拔俊偉,還體現出他內在品格的孤直、高潔、美好。《晉書》中也有對嵇康容貌的讚美,“美詞氣,有鳳儀”、“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可以看出嵇康不僅外在美好,也具有極佳的精神氣質。

除了外在體貌上的出衆,嵇康的內在修養更是令人讚歎,他在詩歌和散文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其《嵇康集》風格清峻,多爲後世稱讚,如清人何焯曾稱其四言詩承於曹操,可以說是一代大家。嵇康不僅在詩歌方面成就卓著,其散文也負有盛名,如《養生論》、《聲無哀樂論》等。

嵇康是全才,他詩文兼善,同時在音樂、書畫以及養生玄學方面也作出了極大貢獻。尤其是音樂方面,他的《聲無哀樂論》時至今日仍是人們討論的重點,能讓後世爭論上千年,也唯有嵇康能可做到。嵇康也擅長書法和繪畫,雖其作品多已遺失,但後人論說中尚存許多讚美之言。

由此可知,一代風流人物嵇康不僅外形上龍章鳳姿,內在品格修養也達到極高的境界。王戎曾在《世說新語》中說:“我與嵇康一同居住二十年,沒有見過他把開心和憤怒表現在臉上。”王戎是嵇康好友,與其同爲竹林七賢。可知日常生活中的嵇康是一位溫潤如玉的款款君子。

第二,反抗者。嵇康性格的另一面,卻是一個嚴峻激切的反抗者,這在他的詩文和處事方式都能夠看出。南朝鐘嶸在《詩品》中將嵇康的詩排在中品,認爲其詩嚴峻激切,思想才華表露過甚。詩格與人格有一定關聯,因此嵇康人格中的嚴峻激切體現在詩歌中也是自然。劉勰也認爲嵇康的詩歌風格與其爲人存在內在聯繫,嵇康富有豪邁俠氣,所以其詩文“興高而采烈”。

在爲人處事方面,嵇康性格中的嚴峻激切表現得更爲明顯,一旦事情的發展與自己的意願相違背,他必定抗爭到底,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在人際交往中,嵇康樂於交遊的都是與志趣相投的人,對那些權高位尊的上層人物常是嗤之以鼻。鍾會是大書法家鍾繇的孫子,出身名門,在當時也是一方名士,他十分欣賞嵇康,然而嵇康卻不願與高門來往。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曾記載鍾會寫完《四本論》之時,想請教嵇康一些問題,但又害怕他看不上,在嵇康家門前徘徊猶豫,最後還是離開了。可見當時嵇康對權貴的態度應是拒人於千里之外,鍾會還沒有見到嵇康就先自我否定而離開了。嵇康對權貴的輕蔑也爲他後來身死刑場埋下禍根。

四、造成嵇康雙重性格的原因

事出必有因,嵇康截然相反的性格背後有其原因所在,既有外在的客觀因素,也與內在的主觀因素分不開。

第一,文化環境。正始年間,易經、老莊思想十分盛行,正處於青少年的嵇康必然會受到玄學思想的影響,這是時代所趨,同時也符合當時文人士子自身的需要。《三國志》、《嵇康轉》、《晉書》中都有關於嵇康愛好老莊玄學的記載,自青少年時期他就受到老莊文化的薰陶。對於身處黑暗政局下的魏晉士人而言,老莊思想中的超越現實、崇尚自然爲他們提供了自由的淵藪,是嵇康心中所向往生活的真實寫照。

第二,政治環境。晉朝取代魏國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晉朝王室要求世人的言語行爲必須符合儒家規範,但本質是統治者的消極、殘暴、虛僞。當以嵇康爲代表名士對所謂“名教”有着十分清醒的認識,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希望以“自然”的和諧使社會迴歸正常秩序。他帶着一腔怒火與司馬氏據理力爭,與統治者公然反抗,儼然一位激切不羈的反抗者。

第三,家庭環境。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始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現今如此,古代也同樣。嵇康的雙重性格與其家庭之間存在着密切聯繫。嵇康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早逝,在兄長和母親的撫育下長大。因其兄長,嵇康的成長環境還算優渥,無需爲生計憂煩便使其青少年時期生活安逸,同時母親和兄長對他頗爲驕縱,養成其性格中不羈的一面。

結語

實際上,嵇康的雙重性格是因其面對事物不同所致。當他與美好事物共處是,展現的便是溫潤如玉、儒雅風流之謙謙君子的一面;而面對社會的黑暗面和令他厭惡的事物時,嵇康表現出的則是傲世不羈、嚴峻激切之反抗者的一面。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完美融合於一身,嵇康的性格魅力歷經千年時空仍散發着永垂不朽的光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