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劉備和孫權,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論損失的話,還是劉備大一些,畢竟孫權晚年的行爲主要直接波及的還是上層,並沒有真正地改變到國內的階級結構。

四五萬青壯年的損失對於中央集權的影響還是太大了,如果不是諸葛亮水平夠高,蜀漢是可能會亡國的。

但從觀感上看,劉備晚年確實更好看。道理很簡單,他並沒有主觀惡意,不存在放任國家損失的意圖。劉備也不是抱着“即使打輸了也要上”的心理去的。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就不說別的,劉備221年7月就攻下了秭歸,然後一直待在那裏不動,本人甚至離開了前線進行政治性行動,直到第二年纔回到前線繼續朝夷陵進軍,然後後軍還一直拖在後面避免吳軍抄後路,本來就沒打算真的拿士兵的命當資源跟吳軍拼命來拿下荊州。

東征政治和外交戰纔是第一位的,軍事主要是在秀肌肉,引導荊州殘餘的親己勢力起義,想辦法在微損的情況下主要靠政治和外交贏下來。

實在沒有辦法的話,後軍實際上一直都守着三峽的出口,正常情況下全師而退總是可以的。

最後輸了,一方面有魏國的保守戰略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陸遜確實棋高一籌,本來戰敗之後自己到馬鞍山集結敗兵殿後擋住吳軍也許有機會把大部分人撤回去,輸了只能說對方確實更強。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第2張

但孫權這邊是有主觀惡意的,他是真的不在乎給國家造成損失,也要加強下一代的集權水平,之所以看起來那麼執迷不悟,也是因爲自己堅信路線是正確的,是在生前維護本人集權和死後維持家族中央統治的必要手段。

晚年的孫權彷彿變化了各種姿勢企圖撼動大樹的蚍蜉,用盡了各種上不得檯面的骯髒手段,顯得十分可悲可嘆。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第3張

劉備沒有明顯的過錯,幾乎就沒有過錯,他只是綜合能力不如曹操而已,而他的優點是非常突出的。

孫權能力才幹要差勁些,還有致命明顯的過錯。孫權的計謀太屈辱,後期又沒有功業作爲彌補,劉備也功業不足,但沒有什麼丟臉的事情,反而有許多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亮點。

劉備五十五歲時爲建安二十年,劉備剛剛佔領益州。此後劉備定湘水之盟,奪佔漢中,稱王爲帝。然後襄樊大戰,夷陵之戰。劉備的負面作用主要針對的是夷陵之戰。這也是劉備最爲人詬病的一點。

然而夷陵之戰前,呂蒙的規劃是“今令徵虜守南郡,潘璋駐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爲國家前驅襄陽,如此何憂於曹,何賴於羽”,而實施中,孫權以劉璋爲益州牧,孫權江東的手已經伸到益州本土了。

而周泰的漢中太守也是這一點的佐證。孫權的受封大魏吳王,絕漢使可以說已經選了邊,站到曹魏,有圖益州之心可以說毋庸置疑。

而夷陵之戰後,劉備在白帝城兵敗苦撐,東吳陸遜、朱然、駱統以爲“曹丕大合士衆,外託助國討賊,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劉備等到了曹魏攻吳,翻臉的利好。曹魏進攻後,吳軍防禦重心重新轉向長江。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第4張

僅此一點,劉備的收穫就不小。更不用說,劉備此後“白帝託孤”,確立了蜀漢後期的政治格局,保證了政局穩定。各有各的難。劉備的徐州不僅是四戰之地,而且是四分五裂的徐州。

屁股沒坐穩,兵寡將少,被袁術 、曹操、呂布一起圖算計。孫策剛死的時候,東吳政治也不穩定,很多世家大族都開始居心叵測,還有張昭這種法國謀士,如果仔細論論,能指揮漢中之戰的劉備,似乎比孫十萬的軍事強一些,但劉備指揮不了大軍團。

孫權政治上似乎更不錯,但文治武功決定,孫權只能是守城之主,畢竟他拿了荊州也幹不了正事,只爲了偏居一隅。

劉備晚年和孫權晚年相比 兩人誰對國家的傷亡最大 第5張

最後,劉備晚年的黑點就是夷陵之戰。孫權晚年的黑點就是二宮並尊。

夷陵之戰沒什麼好說的,五萬打五萬,輸贏就是兩可之間,輸了也沒啥好說的。就是國家底子太薄,損失不起。但不打這一仗又不可能。弱者的悲哀就是輸不起。

二宮並尊其實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是皇帝和太子的天然矛盾造成的,摻雜了東吳本土的世家政事因素,處理不好也正常。

但對孫吳的政權壽命影響,從結果來看也不是致命的,畢竟一個割據政權,沒能力進取,被滅是早晚的事情,好歹苟延殘喘這麼多年。

從結果來看還是劉備的損失更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