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鄭靖王朱瞻埈:朱高熾的次子,最後什麼結局?

鄭靖王朱瞻埈:朱高熾的次子,最後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今天河南省沁陽市自治街中段,有一座佔地一千多平方米的朱載堉紀念館。朱載堉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曾經的大明鄭王。而除了這重身份之外,朱載堉還是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和音樂家。其一手創建的十二平均律在如今的交響樂隊和鍵盤樂器中得到廣泛使用,更被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博士尊稱爲“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朱載堉紀念館的前身是所謂的“鄭王樂府”,即朱載堉與其父鄭恭王朱厚烷共同生活及研究樂律之所。沁陽市在明代是懷慶府的治所河內縣,爲大明親藩鄭藩的封國。“鄭王樂府”當然只是偌大的明代鄭王府的一部分,而在明代之前,這裏還是當初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落難時寓居懷慶府時的居所。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鄭王家族的首封親王:鄭靖王朱瞻埈的軼事趣聞。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鄭靖王朱瞻埈:朱高熾的次子,最後什麼結局?

我是賢王:但只限於京師

朱瞻埈,生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二月十七日,生母李賢妃,明仁宗朱高熾次子。朱胖胖的長子明宣宗朱瞻基生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初九日,正是他的出生給了其祖父朱棣堅持造反的勇氣。因爲此後朱棣之所以敢把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派去南京做人質,底氣就在於嫡長孫朱瞻基。

當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國北平起兵造反,此後長年在外親征。世子朱高熾則擔負起守衛北平的重任。此後幾年之內由於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壓力,朱胖胖一直都沒能再給老朱家添上一兒半女。直到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熾鬆了口氣,這纔有了朱瞻埈的出生。兩個月後朱胖胖被冊立爲皇太子,此後徹底放飛自我,又一連生了八個兒子和七個女兒。

根據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的《皇明祖訓》,皇太子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那麼按理朱瞻埈也應該在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的時候被冊封爲郡王。但不知道是朱棣沒有封,還是史書漏了記,朱瞻埈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老爹朱高熾登基之後,才於十月十一日被冊爲鄭王。

鄭靖王朱瞻埈:朱高熾的次子,最後什麼結局? 第2張

兩度監國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熾突然在北京皇宮欽安殿駕崩,當時皇太子朱瞻基身在南京,漢王朱高煦在封國山東樂安州蠢蠢欲動。在此危難關頭,皇后張氏當機立斷,命鄭王朱瞻埈和自己親兒子襄王朱瞻墡一起監國。

仁宗崩,皇后命與襄王監國,以待宣宗。—《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朱瞻基以最快的速度從南京趕回北京繼位,連存心半路劫道的朱高煦都撲了個空。暢銷書《兩京十五日》描述的就是這段時間內發生在朱高煦和朱瞻基叔侄身上的故事。書中提及了襄王,可惜對鄭王卻並無着墨。不能因爲人家是庶出,就這樣不放在眼裏啊!

該來的總要來,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效仿其父,也打算再來一次“奉天靖難”。可惜他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當年的朱允炆。爲了不讓建文年間的悲劇重演,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而京師的防衛,則再一次交給了鄭王和襄王。

己巳,命鄭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敕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都督張升、山雲,尚書黃淮、黃福、李友直協同贊輔。—《明宣宗實錄卷之二十》

《明史》對襄王朱瞻墡的評價是“莊警有令譽”,對鄭王的評價則是“暴歷”。但我們實話實說,在京師之時的鄭王,還是頗有賢王的做派,不然朱瞻基也不敢放心讓他效仿先帝朱高熾一樣居守北京。

大明首任祭祀官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朱瞻基和鄭王的弟弟衛王朱瞻埏,稱其爲大明首席祭祀官。這一點當然沒錯,但是在衛王之前一直負責祭祀陵寢工作的是鄭王朱瞻埈。

仁宗駕崩之前,曾決意還都南京。而朱瞻基即位之後,以當時南京接連地震爲由,暫停了還都計劃。爲了給太祖皇帝一個交代,鄭王奉旨於洪熙元年八月前往南京祭祀孝陵。

甲申,遣鄭王瞻峻還南京,謁孝陵。上諭之曰:“太祖高皇帝開創鴻業,以遺子孫。陵寢所在,如何能忍?今即位之初,政務所繫,不遑躬謁,汝其代行。其灑掃有弗處,封樹有弗勤,周衛有弗備,皆嚴飭之。必恭必慎,以稱予意。”—《明宣宗實錄卷七》

鄭王這一次回南京排場很大,隨行的有豐城候李賢和行在兵部尚書李慶。到了南京之後,鄭王不但要謁告奉先殿、孝陵和懿文陵,也要對貞靜順妃,悼僖麗妃享堂進行祭祀。奉先殿是大明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懿文陵也稱明東陵,是懿文皇太子朱標的陵寢(好多人說朱棣上臺後就把朱標的歷史痕跡全部抹去,實在是不讀書,有明一代懿文陵的祭祀規格一直都很高)。貞靜順妃張氏是仁宗第六子荊王朱瞻堈生母,和悼僖麗妃李氏一樣都在朱高熾登基前去世,因此均葬於南京。

當然爲了防止意外,朱瞻基也對弟弟的權力做了限制。南京各衙門官僅僅在每月的朔望日(初一、十五)纔可朝見鄭王,五軍都督府、六部和都察院的合行事務俱照常例發落,不需鄭王插手。

這次的南京之行,鄭王只待了一個月便返回北京。仁宗在位之時的清明節,其實是由皇太子朱瞻基本人親自前往長陵祭祀的。但直到平定漢王之亂前,在北京的長陵和朱高熾獻陵的祭祀工作一直由禮部官員代行。爲了防止意外風險,朱瞻基本人乃至諸位親王都不能去。現在內亂已平,朱瞻基在當年冬至節的時候,把祭祀陵寢的工作交給了朱瞻埈。而這份工作,鄭王一做就是三年,直到宣德四年八月之國鳳翔府爲止。

己丑朔,長陵殿成。以明日清明,奉安皇祖考太宗文皇帝,皇祖妣仁孝文皇后神御,遣鄭王瞻埈祭告並告獻陵。—《明宣宗實錄卷二十六》

我是惡魔:因爲到了封國

在鳳翔府的所作所爲: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鄭王朱瞻埈正式之國陝西鳳翔府,就此遠離核心權力圈。鳳翔府的治所是鳳翔縣,現一般指寶雞市鳳翔區。從地理位置上說,鳳翔府一直有“秦隴襟喉”,宣宗將弟弟放在這裏,顯然有監視秦晉諸王的意圖。

結果朱瞻埈剛到封國不久,就向兄長討要鳳翔城外的安王竹園。這片竹園位於鳳翔城外四十里,原屬於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但朱楹早已去世且身後無嗣,這片竹園一直由封國平涼的韓王府派人看守,而且一直想將其變爲本府的牧地。時任韓王是朱瞻基的堂叔,但鄭王卻是弟弟,親疏遠近不言可知。宣宗口中說着“朕無所厚薄”,但卻把竹園斷給了弟弟朱瞻埈。

上曰:“二王皆親,朕無所厚薄,當以遠近爲斷。韓王在平涼,去鳳翔遠。且平涼多曠土,宜畜牧。竹園既鳳翔地,當與鄭王。”乃遣書諭韓王,俾與鄭王。—《明宣宗實錄卷六十六》

此後鄭王接連討要秦王府護衛棄田以及鳳翔、寶雞二縣官軍退閒屯田,但是宣宗卻對弟弟貪得無厭的行爲毫不在意。可以說正是在朱瞻基的縱容之下,鄭王在鳳翔府予取予求,早已不復當年監國時的賢王風采。

等到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鄭王仗着侄子年幼,更是在鳳翔府內橫行無忌。鳳翔府知府韓福,素以“端謹公勤”聞名。就因爲意圖捉拿王府中作威作福的下人,而遭到鄭王朱瞻埈的陷害。最後吏部迫於無奈,也只能將韓福改任鞏昌府了事。

到了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37歲的朱瞻埈性子更爲暴虐,多次杖死府中下人。在朝野輿論一片譁然之後,年歲漸長的英宗朱祁鎮也認爲不可再忍。於是一面派出素以強硬著稱的行在河南道監察御史周瑮升任鄭府右長史,一面給叔父發了一道措辭嚴厲的敕書。自此之後,鄭王稍有收斂。

《祖訓》雲文武官有能守正諫王保全其國者毋輕凌辱,朝廷聞之亦宜以禮優待,此在子孫當恪遵也。況昔人待下過嚴而卒致肘腋之患者比比皆是,叔不可不知而鑑戒之也!—《明英宗實錄卷七十二》

因病遷國

朱瞻埈患有風病,這在古代幾乎就是不治之症。英宗在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和九月,兩次派御醫前往鳳翔爲叔父治病。但是鄭王病情愈發嚴重,甚至到了不能管理府事的地步。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三月,英宗只能讓朱瞻埈嫡長子朱祁鍈代理府事。

丁卯,書諭王子祁鍈曰:“爾爲叔嫡長子,今特命爾整治府中一切之事。須同母妃謹事叔疾,勿致驚疑。...凡府中大小事務皆令承奉司與長史司官公同計議,啓爾施行。爾亦宜稟覆母妃商確處置,務在得宜。”—《明英宗實錄卷九十》

當年十月,英宗祖母太皇太后張氏病危,下旨召在外諸王進京。當然太皇太后最想見的肯定是她的親兒子襄王,但是爲了一碗水端平,只能讓鄭王、荊王和淮王一同進京。就在其他三位親王先後進京之時,鄭王卻以重病纏身而無法動身。

敕書發出不久,太皇太后便已駕崩。當年十二月,鄭王妃張氏去世。鄭王病重,王妃去世,長子年幼(12歲),鄭王府上下亂作一鍋粥。此前朱瞻埈多次請求遷國懷慶府,現在英宗終於鬆口答應。

癸丑,致書鄭王瞻埈曰:“近聞叔有疾,及子女宮眷亦多不安,此必水土不相宜也。叔往年欲移國懷慶,今命有司於懷慶建立王府,待其完日奉報移居。府中所缺軍校,已令河南有司僉補。叔其善加調攝,早遂痊安,以副親親之心。”—《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一》

在懷慶府的所作所爲:

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三月,鄭府正式遷國懷慶。這次的遷國包括鄭王妃張氏改葬事宜,都由鄭世子朱祁鍈一手操辦,彷彿和他老爹當年一樣賢德。於是英宗在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允許由朱祁鍈代其父王依時行禮,並可使用世子金寶拜進表箋。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朱瞻埈的兩面人特質,竟然讓兒子學了個一模一樣。鄭王本人由於身染重病,到了懷慶之後倒是再也折騰不動。但是世子不知是不是因爲代理府事多年而無人約束,漸漸露出了他的真面目。

朱祁鍈違越禮法“棄妃立妾”,又受其弟涇陽王朱祁銑挑撥,將用於諫言的王府承奉杖斃。鄭王本人臥病日久,世子既不躬侍湯藥,又減去衣食,只知和涇陽王“作樂酣飲”。如此不仁不孝無禮無義的舉止,終於引來了皇帝的雷霆之怒。不過筆者倒覺得這些對於鄭王而言,不過是報應而已。

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英宗派出太監王定,駙馬都尉石璟,錦衣衛指揮逯杲前往懷慶,將30歲的鄭世子朱祁鍈和28歲的涇陽王朱祁銑帶回京師訓誡。二人到北京之後被安置在諸王館,由翰林院修撰陳鑑、劉吉教其讀書習禮。經過三個月的學習,二人於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正月被送回懷慶。但從後來的表現來看,這次的教育結果似乎並不理想。

癸亥,遣鄭世子祁鍈、涇陽王祁銑還國。貽書鄭王贍埈曰:“先因世子祁鍈、涇陽王祁銑所爲不法,有乖大倫,特取來京懲戒。本欲久留讀書習禮,但念叔老病日侵,憂思益切。特差內官張驥、駙馬都尉石璟送回侍養。行間朕已嚴加戒諭,令其改過自新。到日,叔宜時常訓迪。毋令仍蹈前失。”—《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二十四》

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十一月,英宗收到鄭王的上奏,稱世子妃張氏“畏罪自縊”。對於朱祁鍈,英宗一直不放心,於是他立刻下旨徹查世子妃的死因。結果一查之下原來是朱祁鍈老毛病發作,寵信羣婢凌逼張氏至死。英宗大怒,命太監蕭敬持敕符去懷慶召朱祁鍈進京。這位鄭世子應該慶幸英宗在第二年的正月駕崩,使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不然他很有可能因此被廢爲庶人。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五月十五日,鄭王朱瞻埈去世,享年63歲,賜諡曰靖。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五月九日,大難不死的鄭世子朱祁鍈襲封鄭王。

結語:朱瞻埈的一生分爲三個階段,在京師的那些年,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時刻。鄭王兩次監國,代表兄長去南京祭祀孝陵,一時風光無倆。到了第一封國鳳翔之後,鄭王不知是不是有自污的想法,竟然彷彿換了一個人一般。而到了第二封國懷慶之後,由於纏綿病榻,朱瞻埈已經沒有精力再像在鳳翔時一般折騰。但是世子朱祁鍈卻繼承了父王的雙重性格,在鳳翔府時中規中矩,在懷慶府時卻放飛自我。

好在鄭王一脈出了一個“聖人”朱載堉,算是給口碑不佳的大明宗室扳回一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末代鄭王朱載壐去世後,世子朱翊鍾以罪賜死,鄭國除封。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闖軍攻陷懷慶,傳承二百多年的鄭國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