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真因長平之戰的大敗被認爲是昏君嗎?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真因長平之戰的大敗被認爲是昏君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知道趙國在趙武靈王手上變得很強大,但後續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長平之戰時期的趙孝成王,也正是因爲這一次的戰役,趙國損失慘重,很多人認爲,趙國也是因此走向了滅國的倒計時,因此當時的趙王,也就是趙孝成王,自然也就被認爲是昏君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孝成王趙丹,是趙惠文王趙何的嫡子,在位期間使趙國由盛轉衰,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相持的實力,國勢走了下坡路。那麼,他真是一個敗家子嗎?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真因長平之戰的大敗被認爲是昏君嗎?

趙丹,是趙惠文王王后趙威後生的兒子,雖然是趙惠文王趙何的嫡子,卻不是嫡長子,按說繼位爲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史記》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進行澠池之會時,廉頗率軍送趙王一行到邊境地區,與趙王約定:“大王此去來回最多不會超過三十天;若是大王三十天還不回來,則請立太子爲君,以絕秦望。”廉頗這樣對國君說,顯然是吸取了楚懷王的歷史教訓,爲維護國家利益着想的,所以得到了賢明的趙惠文王的支持。

這件事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這個時候,趙國已經有太子了。

但是,太史公在《史記》的《趙世家》中又說:“(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爲太子。”也就是說,澠池之會二年後的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趙國發生了規模很大的瘟疫,立公子丹爲太子。

那麼,之前的那個太子呢?那個太子又是誰呢?

根據《莊子·雜篇·說劍》篇可知,趙國在太子趙丹之前確實還有一位太子,是太子悝。《莊子》中,趙惠文王熱衷於擊劍術,使國家面臨嚴重的隱患和危難而不自知。這時候,太子趙悝請出了莊子,前去勸諫趙王。莊子果然不辱使命,以天子之劍、諸侯之劍、百姓之劍相諷喻,使聰穎的趙惠文王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從此改邪歸正,將精力用在了治國理政、富國強軍上來了。

可見,太子趙悝還是很有謀略和智慧的。但是,趙惠文王二十二年,爲何又立趙丹爲太子呢?這些,史書無載,可能是趙悝被廢黜了,也可能是死了,畢竟立趙丹爲太子那年是“大疫”,疾病流行,死了不少人,可能太子趙悝也被瘟疫給帶走了。

反正,對趙丹來說,太子趙悝的位置沒有了,自己成爲新的太子,將來趙王的位子就是自己的了,真是一件好事。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真因長平之戰的大敗被認爲是昏君嗎? 第2張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崩殂,做了十一年太子的趙丹繼位,是爲趙孝成王,其母趙威後執政。按說,此時的趙丹年紀也不會太小了,怎麼還不能親自掌權,非要讓老媽趙威後出來執政呢?

據有些史料分析,趙孝成王的出生時間,當在公元前288年-前285年之間,也就是說,他繼位的時候起碼也有二十歲了,完全可以獨立執政了。他的母親趙威後的年齡應該在四十歲左右,正當壯年。看來,她還是不放心兒子,便親自秉政,爲國事操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趙丹的治國理政能力有些欠缺。

但是,趙威後想送兒子一程,卻送的不遠,她二年後便去世了。二十出頭的趙孝成王只好親自走到前臺,擔負起富國強兵的歷史重任。

其時,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父子兩代六十年的苦心經營,國勢正盛、兵鋒正勁,正是盛世景象出現的好時候。趙惠文王爲兒子留下的大臣班底,文有平原君、藺相如、虞卿、趙豹等人,武有趙奢、廉頗、樓昌、樂乘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可謂人才濟濟,爲繁榮國家、持續盛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趙孝成王若能勤政治國、選賢任能,把國家推上快速發展的正軌車道,應該是不成問題,儘管秦國已經崛起,但是趙國的底子也厚。可惜的是,趙國的好前途被趙孝成王的一個美夢給斷送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趙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國與韓國發生了戰爭,打得難解難分。可韓國又豈是秦國的對手?漸有不支之勢。上黨的韓國軍民在郡守馮亭的帶領下,想投降趙國,將上黨一帶的城池、百姓、土地都獻給趙國。這個燙手的山芋,明眼人看得出來,還是別碰爲好,因爲那是秦國志在必得且爲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你去“搶”他唾手可得的東西,不是想找事嗎?

但是,趙孝成王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穿着華麗但凌亂的衣衫,乘飛龍昇天了,可是半道上卻掉下來了;正在懊惱,卻發現眼前都是金山銀山。他找人解夢,人家說不是吉兆,華麗但凌亂的衣衫是殘缺不全,乘龍半道而下是有氣無實,見到金銀是憂愁的徵兆。

他不甘心,又先後招來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兩位叔叔,說想接受上黨。趙豹極力勸阻,認爲不能貪小便宜吃大虧,憑趙國實力還無絕對把握戰勝秦國,並提醒說:這是韓國要嫁禍於趙國,想將戰火引到趙國,一定不能上當。但是,平原君卻認爲應該接受,認爲派百十萬軍隊攻伐,期年尚難克一城,今天坐享其成,一下子得到十七座城,上哪找這好事呢?不接受,你傻呀?

客觀地說,趙豹的分析是從實際出發,側重一個“理”字,是很理性的;趙勝說的也有道理,但更講求實際利益,側重一個“利”字。二人所說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從當時七國形勢來看,接受與否,實在都很難。因爲韓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這一點誰都看得出來,秦軍真要殺進新鄭滅了韓國,在當時並不十分費力。問題是,滅掉了韓國,下一個是誰?作爲三晉的韓、趙、魏三國緊挨着秦國,是秦國東出、北上的必經之地,也是秦軍攻伐的主要目標。韓國滅亡了,下一個就是魏國或趙國了,脣亡齒寒的道理,擺在眼前。

唯一的辦法就是,六國抱團擰成一股繩,合力抗秦,纔有出路。但是,當時六國卻各懷鬼胎、心力不齊,滅亡又如何避免?也就是說,接受上黨與否,趙國都逃不脫被滅亡的命運,只是若不接受,秦國或許還能暫時不動它,畢竟趙國的實力在那擱着呢;若是接受的話,與六國合縱攻秦,也能抗擊秦國,延緩滅亡的時間,只是當時的六國早就被瓦解了。

其結果是,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勸侄子趙孝成王接受了上黨,直接面臨秦國的攻伐,開始了長達六個年頭的戰爭: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

這兩場戰爭下來,趙國幾代先君的積蓄幾乎被耗完,國力大損,至少有五十萬士卒爲國捐軀,趙國從此由盛而衰,再也難以恢復元氣了,真是得不償失、何苦來哉!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真因長平之戰的大敗被認爲是昏君嗎? 第3張

邯鄲保衛戰結束於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這年,趙孝成王大約三十歲。經過了這長達五六年的戰爭,尤其是兩年多的敵軍圍城考驗,他成熟了許多。

趙孝成王首先將在邯鄲保衛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廉頗、趙豹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依靠這些忠貞老臣苦力支撐,還慰勞了平原君趙勝,讓他繼續擔任相國,用他的巨大影響力作號召,爲趙國的復興發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說,在邯鄲保衛戰後幾年,因爲有一幫子忠貞大臣的盡心輔佐和努力,趙國國力有所恢復,但是比起戰前還差得太多。

不久,一批老臣相繼謝世,上來的一幫子少壯派,又非能指望上的賢能之輩,大臣方面處於青黃不接階段,趙國在復興之路上走的相當艱難。

趙孝成王十四年(前252),一說十五年(前251),年過天命的平原君去世。後來,趙豹也去世了。趙孝成王以老將廉頗爲相國,封信平君。十五年(前251),燕國派丞相慄腹爲趙孝成王祝壽。慄腹見趙國精兵強將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中幾乎喪失殆盡,盡剩下些老弱病殘,靈機一動,回到燕國,就極力勸說燕王發兵伐趙。

燕國與趙國是鄰國,也是經常發生戰爭的國家。雖然當年趙武靈王擁立燕昭王即位,趙孝成王的姊妹也嫁給了燕武成王,改善了兩國關係,但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兩國之間深入到骨子裏的相互仇恨問題。所以,見慄腹如此這般一說,剛即位不久、年輕氣盛的燕王喜就要發兵伐趙,但遭到了樂毅之子昌國君樂間的反對。燕王震怒之下,派慄腹爲主帥,卿秦爲副帥,樂間也被強行帶軍,督二軍兩千乘,一同向趙國殺去。

趙軍從舉國悲痛中還未完全解脫出來,見燕軍趁人之危殺來,懷怒未發的他們,在老將廉頗的率領下,一鼓作氣,先後在鄗城、代郡將燕軍打得慘敗。慄腹被趙軍攻殺,卿秦、樂間被俘虜。

憤怒的趙軍還不解恨,馬不停蹄地殺進燕國境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直接包圍了燕國的國都薊城,迫使燕國簽訂了城下之盟。燕王喜,這次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估計是無法歡喜了。

按理說,燕王該歇歇了。但是,年輕氣盛的他怎受得了如此奇恥大辱?背後,他竟然偷偷地又與秦國勾結,繼續從事威脅趙國的行爲。

趙孝成王難以容忍自己背後老有人勾結宿敵秦國威脅自己,於十七年(前249)又派樂毅的侄子武襄君樂乘攻進了燕國,再次包圍了薊城。燕王喜故伎重演,再次向趙軍表示和解,願意割土賠款。第二年,得罪了魏國的燕國,又被魏軍兵臨城下,廉頗率領趙軍支援魏軍,算是將燕王喜收拾的老實了。從此後,燕國在趙國的背後算是基本上消停了。

趙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即秦王政元年,呂不韋派秦軍進攻趙國,攻佔了趙國的故都晉陽(今太原市)。在趙國有着重要戰略位置和政治地位的故都晉陽的失陷,對趙孝成王打擊很大,感到愧對列祖列宗。不久,他就病倒了。一年後,趙孝成王崩殂,在位二十一年,享年大約四十二歲左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