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口是心非”地主持了大清朝每年一次的祭祖儀式。在儀式上,乾隆公開把自己的政績彙報一遍,然後祈求祖宗庇佑。但在乾隆的內心,則在向祖宗嘀咕另外一件事:“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上天潛奪其算,令其短命而終……”乾隆的意思是說,自己打算立十五阿哥永琰爲太子,如果永琰能夠擔起這個責任,則希望祖宗保佑他;如果他所選非人,希望祖先們把永琰“弄死”,他好再選一個太子。

當然,乾隆說完這些話後,可能怕祖先覺得自己太絕情,又加了一句:“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意思是,我咒自己的兒子,並非不愛他,但是,大清基業事大,不得不這樣。大清第七位皇帝、愛新覺羅·顒琰的王者道路,其實是從他爹乾隆的詛咒開始的。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歷史上的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是一個譭譽參半的帝王,有人說他宅心仁厚,是清朝難得的仁君,有人說他故步自封,是清朝衰敗的罪魁禍首。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嘉慶帝的一生。

在此之前,筆者先要和大家說明一下,明清以來,人們習慣用年號來代指某個皇帝。例如,人們習慣把愛新覺羅·玄燁稱作 康熙,把朱翊鈞稱作萬曆,其實“康熙”和“萬曆”只是年號。正確的叫法應該叫他們爲“康熙帝”或清聖祖、萬曆帝或明神宗。比如,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後人叫他唐太宗(國號+廟號),很少有人叫他“貞觀”。這是因爲,明清時期,大部分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因此,可以用年號來代指這個皇帝。本文所說的乾隆和嘉慶等,除了用於紀元外,皆是代指皇帝其人,希望大家不要較真。

一、多子多孫的乾隆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離奇去世。鄂爾泰、張廷玉、允祿、允禮四位大臣取出雍正遺詔,立皇四子弘曆爲帝,是爲乾隆帝。相比於自己祖、父,乾隆是無比幸運的,因爲雍正在位期間,先後推行各項新政,勵精圖治,乾隆接手的,是一個富庶的大清朝。

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樣,是一個多子多福的帝王。不同的是,康熙晚年,兒子們年富力強,因爲可供選擇的接班人太多,因此釀成“九子奪嫡”。而乾隆晚年,放眼望去,可供選擇的接班人只有5個,而且都不能讓乾隆十分滿意。

乾隆皇帝一共有17個兒子,因大清朝自開國以來,還沒有皇后嫡子繼位的事情發生。乾隆想促成嫡子繼位,“以成天命”。不幸的是,富察皇后先後生下兩個兒子,都夭折而亡。乾隆痛心不已。

富察皇后死後,繼後那拉氏的兒子永璂也算名義上的嫡子,只是在那拉氏被廢之後,永璂徹底和皇位無緣,鬱鬱而終。

除了三個嫡子外,乾隆還曾中意五阿哥永琪。

永琪聰慧過人,能騎善射。乾隆二十八三年,圓明園九州清晏店發生火災,乾隆被困在大火之中,其他皇子都不知所措,永琪得知情況後,奮不顧身衝進火場,背出乾隆。這件事讓乾隆看到永琪的與衆不同。後來,乾隆派永琪去東陵祭祀富察皇后,然後又封永琪爲榮親王。種種跡象表面,永琪曾經離太子之位很近了。可惜,乾隆的這位五皇子,只活了25歲便因附骨生疽,不治而亡。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第2張

乾隆三十八年,已經64歲的乾隆放眼望去,自己17個兒子竟然僅剩5個,他最終選中嘉慶,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爲乾隆用排除法把其他四人一一排除了。八阿哥永璇是名義上的長子了,但他患有“足疾”,說話有些磕磕絆絆,有失帝王體統。十二阿哥,因母親被廢,他被連累,因此無緣太子之位。十七阿哥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兒子,也是嘉慶的同母弟,但永璘處世荒誕,好色好酒,因此被排除。排除了以上三人,還剩兩位皇子了,分別是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

公平地說,若論聰慧程度,永琰遠遠比不上永瑆,永瑆才華橫溢,還是個大書法家。但永瑆有一個很著名的缺點,那就是愛財如命。在乾隆心中,永瑆更像一個文人,而非政治家。

十五阿哥永琰性格純良,爲人隨和,沒有太突出的優點,但也沒什麼缺點。另外,永琰的生母是皇貴妃(令妃,下圖),受寵20餘年,在那拉皇后被廢后,長期主持後宮,這算是永琰的優勢。

因此,在經過再三斟酌後,乾隆決定,祕密立十五子永琰爲太子。在當時的情況下,乾隆選中永琰,其實是無奈之舉。正因爲如此,纔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在乾隆四十三年,他主持祭祖儀式的時候,私下禱告:“若其不賢,亦願上天潛奪其算,令其短命而終。”

二、住在毓慶宮的皇帝

面對乾隆的“詛咒”,永琰沒有“短命而終”,乾隆心情釋然了許多。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四年,永琰才被封爲嘉親王。可見,乾隆雖然祕密立儲16年之久,但一直都在保護永琰,避免他提前暴露在衆人面前。

乾隆六十年,因早年曾承諾過自己在位時間不會逾越康熙,因此乾隆決定提前禪位。當年九月,乾隆公佈了自己早年寫好的傳位詔書,公開冊立永琰爲皇太子,三個月後,乾隆決定舉行內禪,並改次年爲嘉慶元年。

乾隆舉行禪位的時間很微妙,是在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說,乾隆一直把他第六十年的皇位坐到底,才肯交權。

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天還沒亮,乾隆一大早就沐浴更衣,永琰早就在門口等候,父子倆一起去祭祀宗廟,然後回到太和殿舉行禪位大典。

在禪位大典上,羣臣畢至,少長鹹集。永琰跪在地上泣不成聲,懇請乾隆不要禪位,表示自己一定兢兢業業恪守皇太子的本分,乾隆非常滿意,當着衆人的面將玉璽交給了永琰。並且把永琰的名字改成“顒琰”(爲避諱)。顒琰登基了,是爲嘉慶帝。

禪位結束後,嘉慶乖乖地把玉璽又還給了乾隆,表示自己太年輕(已經歲),讓父皇爲他把關。然後,乾隆仍然住在養心殿裏,而嘉慶卻仍然住在毓慶宮(太子府第)。

太上皇繼續行使着皇帝的權力,皇帝仍然擺着太子的姿態。大清朝的紫禁城,其實什麼事都沒發生。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第3張

從太子到“皇帝”,嘉慶的人生改變很大,他每天卯時(5點)準時出毓慶宮,等着給乾隆請安,乾隆當了四年的太上皇,嘉慶堅持了四年,風雨無阻。即使這樣,嘉慶也免不了被乾隆多次敲打。

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勞累是其次的,精神壓力卻不是常人能承受的。

兩年以後,嘉慶的妻子、皇后喜塔臘氏(道光生母)病逝,嘉慶肝腸寸斷。當時乾隆已經年至耄耋,爲了照顧乾隆的感受,嘉慶下令皇后的葬禮一切從簡,乾隆非常滿意,直誇嘉慶孝順。

天下或許沒有受委屈的皇帝,但肯定有受委屈的兒子。

如果只有來自乾隆的壓力也就算了,嘉慶還要面臨乾隆的寵臣、“二皇帝”和珅的挑唆。和珅每次下了朝,直奔太上皇住處,好的壞的一股腦都和乾隆說。

嘉慶登基之後,身邊沒有得力之人,於是,他和乾隆協商,要把廣州巡撫朱珪調回京城,擔任大學士,乾隆本來已經答應此事。和珅得知消息後,立馬阻攔,和珅知道,朱珪是嘉慶的老師,若他擔任大學士,嘉慶如虎添翼,於是和珅向乾隆告狀,說嘉慶爲朱珪寫了一首誇讚的詩,有籠絡人心之嫌。乾隆聽聞後,便延緩了朱珪入京。

嘉慶對和珅恨之入骨,無奈和珅得乾隆寵信,嘉慶奈他不得。

一言以蔽之,住在毓慶宮的皇帝,自古罕見,憋屈的嘉慶帝,名爲皇帝,實爲皇儲。表面上風光無限,實際上如履薄冰。

三、盛世之後的爛攤子

平心而論,乾隆登基之初,也是一位勤政的帝王,他進一步推動國家統一,清朝版圖最大的時期,就發生在乾隆朝。乾隆還先後五次普免天下賦稅,把“康乾盛世”推到了高峯。但是,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吏治敗壞,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他六下江南,花費巨大,此時的大清王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另外,在乾隆閉關鎖國的同時,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已經萌芽,內應外因加在一起,清朝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所以,嘉慶接手的,其實是一個爛攤子。

乾隆後期,清朝的人口已經突破三億,沒有科技加持的古代農業,能夠養活這麼多人,其實非常了不起。但隨着人口增加,貧富差距加劇,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飯,於是走上了另一條路。

成千上萬的饑民,因爲食不果腹,加入了白蓮教。

而嘉慶帝登基後,遇到的第一個大麻煩,就是白蓮教起義。

嘉慶登基的第七天(嘉慶元年正月初七),清朝開始出兵鎮壓白蓮教,這場仗打了九年。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第4張

康雍乾三代,清朝打了不少仗,但幾乎都在邊疆。上一次,清朝發生大規模的內亂,還是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朝國力日漸強盛,逐漸進入盛世。

如果說,三藩之亂是盛世的序幕,那麼,白蓮教起義就是盛世喪鐘。

三藩之亂,一共持續了八年,而白蓮教起義,用了九年的時間才略微鎮壓下來,但並未根除。究其原因,有兩點:

其一,因爲社會矛盾太過劇烈,百姓們把白蓮教當做“信仰”,爲這個組織賣命。信仰的力量是可怕的,是可以死灰復燃的。

其二,乾隆晚年,八旗將士們承平日久,過慣了唱曲鬥蛐蛐的太平日子,根本沒有了昔日的彪悍,所以,嘉慶不但沒能成功鎮壓,更激起了饑民的反抗,白蓮教愈演愈烈。

後來,嘉慶帝分析白蓮教起義的根本原因,認爲大部分教徒都是被貪官污吏逼得走投無路的。於是嘉慶提出:“害民之官必宜去,愛民之官必宜用。”他開始懲治貪官污吏,安撫百姓,提拔清官。在嘉慶的努力下,清朝動用了舉國之力,終於在九年之內平定了白蓮教起義。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嘉慶朝的國力,一直沒有恢復。

筆者認爲,白蓮教起義雖然發生在嘉慶時期,但歸根結底,還是乾隆留下的後遺症。

嘉慶平定白蓮教起義,也發生在太上皇乾隆駕崩之後。所以,有史學家認爲,嘉慶早期用武力鎮壓暴民的命令,或許出自太上皇乾隆。但因爲沒有史料支撐,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公元1799年(嘉慶四年),十八世紀的最後一年,當了四年太上的皇乾隆駕崩了,享年89歲,這位中國歷史上當政最久的帝王,沒能見到十九世紀的太陽。他的去世,意味着名義上的“康乾盛世”結束,清朝進入“嘉道中衰”。當然,所謂“盛世”,其實也有很多水分。乾隆的去世,壓抑許久的嘉慶帝,在10天之內,以迅雷之勢宣佈了和珅的20條罪狀,然後下旨將和珅抄家處死。看在和珅是乾隆親家的面子上,改爲賜自盡,算是給皇家留一絲體面。

有句話叫“和珅倒,嘉慶飽”,嘉慶想要的,不是和珅的鉅額財產,而是皇權的獨立。

雖然扳倒了和珅,但嘉慶當了一輩子孝子,再加上他性格隨和,四年的“兒皇帝”,已經在他內心生根發芽,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的執政風格。嘉慶執政25年,他最常說的兩個詞是:“聖人心法”和“祖宗舊制”。

嘉慶在位期間,一共減免了24次賦稅,除了他駕崩的那一年外,幾乎每年都有減賦的政令,他懲治貪官污吏,給百姓發放種子和耕牛,這都是他的“聖人心法”。

同時,嘉慶把《聖祖實錄》《高宗實錄》等熟記於心,他每頒佈一道政令,都要查一查祖上有沒有這個先例,這完全禁錮了他的思想。

一個朝代的制度,往往從初代帝王時期定下基調,然後再由接下來的幾位帝王進行修飾。而到了中後期,這些條條框框被固定下來,完全禁錮了繼位者的思想。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第5張

中國歷史上,漢、唐、宋、明、清都是如此。嘉慶帝的“墨守成規”,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封建王朝的侷限。

四、最後一個“仁宗”

嘉慶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仁宗”,他待人寬厚,心地善良,不管是對待自己的兄弟子侄,還是大臣后妃,他都很少動怒。不過,嘉慶雖然善良,但他卻遭遇過歷史罕見的兩次刺殺。

嘉慶八年閏二月,嘉慶遭遇了一場詭異的行刺。《清史稿·仁宗本紀》記載:乙酉,還宮,入順貞門,奸人陳德突出犯駕。當時,嘉慶剛參加過禮部的農壇勤耕活動,就是帶着衆位親王親自下地幹農活,體驗民生不易。之後,嘉慶坐轎子回宮,在入宮經過神武門往順貞門的路上,旁邊的耳房裏突然冒出兩個人,他們手持短刀,直接衝向御輦,聲勢凌厲,大有“十步殺一人”的氣勢。

事情發生在皇宮之內,順貞門前的路邊,有大量的護衛,戒備森嚴,但面對這一幕,大家卻都不知所措,一時間竟然都沒有抵抗。畢竟,有些人當了一輩子宮廷護衛,也只是做做樣子,皇帝遇刺這種事,幾百年才發生一次,他們完全沒有準備。

緊急時刻,嘉慶的侄子綿恩用身體擋住了刺刀,嘉慶的姐夫拉旺多爾濟將兇手撲倒,二人和兇手纏鬥半天,侍衛們才反應過來。

經過審理,才知道兇手名叫陳德,是個廚子,因家破人亡,於是想帶着兒子到宮中幹一票大事業,想死得轟轟烈烈。

嘉慶看到審理結果,一陣冷笑。皇宮戒備森嚴,一個外來的廚子,怎麼進來的?他躲在哪裏?怎麼就能知道嘉慶回宮的準確時間的?最關鍵的是,這父子倆的身手平平,完全沒有格鬥的經驗。嘉慶說:“所慚懼者,德化未昭”。他說是自己的德行修養還不夠,不能怪別人。嘉慶最終決定,獎賞保護他的人,對於那些沒有及時救駕的侍衛,他也沒責怪。

上文說,皇帝遇刺,百年不遇,可是,嘉慶一生卻遇到兩次。

嘉慶十八年,一個叫林清的天理教首領,成功策反了一個太監。當年九月,太監趁夜打開城門,林清帶着3000多名教徒,衝入皇宮,到處殺人放火,聲勢浩大,皇宮內的侍衛一時不知來了多少人,慌亂不已,有些后妃甚至打算收拾細軟逃出皇宮。最後,嘉慶的二皇子綿寧(後改旻寧,即道光帝)臨危不亂,帶着侍衛用火槍擊退衆人。

堂堂大清王朝的紫禁城,被3000多散兵遊勇攪得稀巴爛,嘉慶覺得十分丟人。這件事發生後,嘉慶下了一道“罪己詔”,說自己遇上了“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把此事歸咎於自己德行不夠,下詔自我檢討。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第6張

嘉慶皇帝的死,是充滿懸疑的。嘉慶二十四年,六十大壽,羣臣恭賀。嘉慶非常開心,舉着酒杯對大家說:“朕的60大壽,你們辦得非常簡樸,等朕70大壽的時候,也要如此。”

嘉慶沒想到,他這輩子只活了61歲,離70歲差的太遠。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慶根據“祖制”,前往木蘭獵場,路過承德避暑山莊時,下了一場大雨,電閃雷鳴。衆人勸他等雨停了再走,但嘉慶認爲,自己的祖先昔日打獵時,哪顧得上陰晴雨雪,所以堅持騎馬奔走。不料,半路上,一聲驚雷,電閃而過,只見嘉慶的御馬前蹄驚起,61歲的嘉慶被掀翻在地。等羣臣趕到,嘉慶已經七竅流血,氣息微弱,隨後駕崩。

這種死因,着實讓人難以接受,更難以啓齒。清朝後來編寫《清仁宗實錄》,對嘉慶的死因進行美化,有說他是病逝,有說他是因天氣炎熱,中暑而死。

《嘉慶遺詔》中說:迨抵山莊,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甚,恐克弗瘳。

下雨天,閃電、雷鳴,帝王駕崩。因爲在場大臣侍衛有上千人,所有人都目睹了這一幕,於是,民間便有謠言,說嘉慶帝是被雷劈死的。更有甚者,說嘉慶帝的屍體已經被燒焦,入殮的時候不堪入目。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仁宗,就這樣結束了。

他的帝王生涯,以詛咒開始,以謠言結束。

在位25年,雖然勵精圖治,但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的頹敗。

五、生錯了時代

《清史稿》評價嘉慶:仁宗初逢訓政,恭謹無違。迨躬蒞萬幾,鋤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盜,力握要樞,崇儉勤事,闢地移民,皆爲治之大原也。

清仁宗嘉慶勤政砥礪,愛民如子,他一生勤儉節約,勵精圖治,但是他跳不出“祖宗舊制”的魔障,這是他一生的侷限。

嘉慶在位25年,他無時無刻不在應對清朝的各種矛盾,白蓮教起義、東南匪亂、天理教起義、懲治貪官、安撫流民、治理河工、整頓旗務、減免賦稅,各種事情,讓他疲於應對。有人說他資質平庸,其實,他對每件事情的處理,都還算得當,只是,乾隆留下的黑洞實在太大,終嘉慶25年帝王生涯,都未能填平。

嘉慶帝,譭譽參半的帝王,他的一生從乾隆的詛咒開始 第7張

嘉慶在位25年,他沒有殺過一個功臣,更沒有造成一起冤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嘉慶從來沒有爲難過文人,更沒有“文字獄”的發生。嘉慶在位期間,雖然仍在堅持祖訓,搞木蘭圍獵,但大幅縮減了規模。嘉慶要做要給好皇帝,也想做一個好子孫。

筆者認爲,終嘉慶的一生,他遇到了兩大尷尬:

第一,嘉慶的父親乾隆好大喜功,留給他一個爛攤子,讓他頂着“盛世”的臉面,卻揹負“衰世”的內襯。嘉慶的境況,即使換成宋仁宗、明仁宗這樣的皇帝,也未必能實現翻盤。

第二,嘉慶所在的時代,正逢世界科技飛速發展,乾隆定下的閉關鎖國政策,讓嘉慶成爲閉門造車的工匠。即使嘉慶本身在進步,但西方發展的太快,兩者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是嘉慶的悲劇,也是閉關鎖國下清朝的悲劇。

所以,筆者認爲,嘉慶是個好皇帝,無奈,生在了世界大變革的時代。若放在唐宋時期,他可能會成爲一位名副其實的“仁宗”,但在清朝,他只能是背鍋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