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廣州城,發生了一件大事。廣州發生兵變,平南王尚可喜的府邸被人層層圍住,尚可喜悲憤欲絕,要上吊自殺。尚可喜是清朝“三藩”之一,被封爲平南王,鎮守廣東。誰有能力在他的地盤發動叛亂,並且軟禁尚可喜呢?答案非常令人吃驚:發動兵變、軟禁尚可喜的人,正是他的長子尚之信。

《清史稿》記載:

二月,之信發兵圍可喜第,叛。可喜臥疾不能制,憤甚,自經,左右救之甦,疾益甚,十月卒。

自古以來,父子同心,才能保家族不衰,尚之信爲何要把槍口對準自己的父親呢?這件事說來話長。

一、長子不肖,請立次子

清朝初年,三藩爲清朝立下汗馬功勞,因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軍隊,獨霸一方。爲了控制各大藩王,清朝把三藩們的長子都留在京城,說是給予重用,其實都明白,這是當作人質。例如,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長期留在京城,名爲額駙,實際上就是人質。平南王尚可喜也不例外,他的長子尚之信一直被留在京城充當人質。

尚之信生於崇德元年,當時他的父親尚可喜已經投奔皇太極,享高官厚祿。因此,尚之信從出生起,就是將門之後,隨父親征戰。清朝順治十二年,19歲的尚之信奉命入宮侍奉順治帝,順治帝很喜歡尚之信的勇猛,封他爲“俺答公”(“俺答”在蒙語和滿語中,是好朋友之意)。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尚之信雖然勇猛,但性格霸道,恃強凌弱。康熙十年,尚可喜已經68歲,他以年邁多病爲由,請康熙批准尚可喜回廣州,協助自己處理王事。按照當時的慣例,若尚可喜退休或死亡,當由他的長子尚之信襲爵,於是,康熙批准尚之信回廣州。然而,到了廣州後,尚之信很快顯露出他酗酒、好鬥的性格,多次在平南王府凌辱下人,甚至提劍殺人,尚可喜因此很不喜歡這個長子。

尚可喜有36個兒子,次子名叫尚之孝,此人從小在尚可喜身邊長大,不但爲人忠厚,而且十分顧全大局。在謀士金光的建議下,尚可喜考慮再三,決定給康熙上書:請立次子尚之孝爲世子!

自古立嗣,立長或立賢,尚可喜認爲長子不肖,請立次子,康熙尊重尚可喜的意願,下旨立尚之孝爲世子。這樣一來,尚之信就尷尬了。

尚之信認爲:我在北京當了近20年的人質,爲平南王府立下大功,到手的王爵竟然被父親給了二弟,這焉能接受?在這種背景下,尚可喜家庭存在父子矛盾、兄弟矛盾,這種矛盾,直接給家族釀成大禍。

二、康熙有張良計,吳三桂有過牆梯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發生叛亂,勢如破竹。兩年後,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也起兵響應吳三桂。如此一來,清朝的三位藩王,已經有兩位造反,剩下平南王尚可喜一人。

康熙怕尚可喜也造反,於是下旨,封尚可喜爲平南親王(之前是郡王爵位)。不得不說,康熙這一招棋走得妙。要知道,當時尚可喜已經70歲,他若起兵反叛,吳三桂最多也就給他一個親王爵位。如今,康熙已經給他親王爵位,他何必做個逆臣呢?於是,尚可喜發誓絕不反叛,並且出兵對抗吳三桂,在廣州,尚可喜牽制了吳三桂近10萬兵力不能北上,讓吳三桂非常頭疼。最後,吳三桂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離間尚可喜父子。

吳三桂知道尚之信早對父親不滿,而且,將來平南王爵位也不會落到尚之信的身上,於是派人祕密聯繫尚之信,許諾他:若吳三桂稱帝,封尚之信爲平南王,讓他鎮守廣東,世襲罔替。尚之信非常激動,他勸父親尚可喜反叛,尚可喜不同意,還罵他是逆子。尚之信走投無路,只得祕密籌備發動“兵諫”。於是,就發生了本文開頭描述的那一幕。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2張

當時,尚之信和心腹將領趁夜祕密包圍平南王府,逼父親交出平南王印信,軟禁父親,奪取平南王府的指揮權。然後,尚之信以平南王府的名義,宣佈歸順吳三桂,討伐清朝。消息一出,舉國譁然。康熙帝大驚,吳三桂則喜不自勝。尚可喜被兒子軟禁8個月後,死於寓所。

三、二次反叛,八次抗旨。

尚之信歸順吳三桂後,發現現實和理想差距巨大,吳三桂不僅要派人入駐廣州,干涉平南王府的內務,還向尚之信索要軍餉。之後,甘肅的王輔臣、福建的耿精忠先後被康熙招降,尚之信覺得清朝的優勢更大,於是派人祕密聯繫清朝,請求歸降。康熙當時正是用人之際,便答應了尚之信的請求。爲了讓尚之信爲清朝賣命,康熙還承諾尚之信:允許其襲承平南王爵位。

其實,尚之信當時投降吳三桂,只不過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當這種利益不符合預期時,他就會再次叛變。康熙也知道尚之信的心思,因此,康熙只能先許諾尚之信許多好處,包括讓他襲承平南王爵位等。但在內心深處,康熙是極其不信任尚之信的。接下來,尚之信就開啓了他八次抗旨的記錄。

第一次抗旨:

康熙十六年六月,康熙和吳三桂鏖戰,戰況焦灼,康熙下旨給尚之信,命令他率部進攻湖南叛軍,尚之信卻打算坐山觀虎鬥。他對康熙說:“潮州叛軍尚未平定,不便捨近求遠。”

第二次抗旨:

七月,吳三桂大舉攻佔湖南永興、郴州等地,邵州告急,康熙下旨讓尚之信率軍支援邵州,尚之信還是不去。

第三次、四次抗旨: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3張

七月末,邵州已經到了絕路,康熙下了兩道聖旨,要求尚之信馳援邵州,尚之信回覆:“臺灣劉國軒出兵佔領惠州,廣東百姓人心惶惶,我誓平此賊”。康熙的兩道聖旨,他置若罔聞。

第五次抗旨:

到了秋天,吳三桂部將吳世琮佔領廣西,康熙派傅弘烈收復廣西,因傅弘烈兵力不夠,康熙命尚之信調廣州三千兵力支援傅弘烈,尚之信拖延不從。

第六次抗旨:

廣西戰況好轉,康熙命尚之信親率大軍進取湖南宜章。尚之信說自己剛在惠州取得大捷,大軍急需休整,拒絕接旨。

第七次抗旨:

康熙十七年春天,吳三桂調集大軍重新奪取廣西,廣西危急,康熙下旨讓尚之信出兵策應清軍。尚之信以“高、雷、廉三郡初定”爲由,拒絕前往。

第八次抗旨:

當年三月,康熙嚴令尚之信立即參加廣西會戰,並令他籌集20萬兩軍餉。尚之信拖延了20多天才開拔,在路上又磨蹭20多天,等他到達戰場,戰爭已經接近尾聲,這是變相抗旨。

在康熙一朝,能夠連續八次抗旨的人,史書僅記載尚之信一人。康熙帝雖然早有殺尚之信之心,但當時正值三藩之亂的關鍵時刻,若殺尚之信,廣州兵力必反,到時候還要分兵應對。康熙之所以一味隱忍,是因爲他要穩住尚之信,只要尚之信不反叛,抗旨的後果康熙還能接受。但等大局已定時,尚之信的末日就到了。

尚之信二次反叛,八次抗旨爲的是什麼?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第4張

四、隱忍四年,終於賜死。

從康熙十七年開始,吳三桂病逝,戰局發生本質的變化,康熙開始全面進攻,到了康熙十九年,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苦守昆明,敗局已定,康熙終於不再忍耐,他要着手解決尚之信這個大麻煩。

康熙十九年三月初六,康熙祕密給尚之信的兩位副將張永祥、張士選下令,讓他們配合朝廷懲辦叛賊。後來,康熙派刑部侍郎宜昌阿親自帶兵進入廣州,設計誘捕尚之信。到了閏八月,尚之信被押往北京。康熙沒有見尚之信,也沒有審判,只是對外宣佈“尚之信爲人殘暴跋扈,反覆無常,屢次抗旨,賜死。”

尚之信被賜死後,他的四位弟弟因直接參與當年的廣州兵變被株連。其他31位弟弟則沒有被牽連。其二弟尚之孝襲承平南王爵位,撤藩後,授平南大將軍,官至一品。

從康熙十五年尚之信重新歸降清朝,到康熙十九年,這4年間,尚之信八次違抗康熙的聖旨,康熙終於出了這口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