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很少殺功臣,背後真正原因是?

李世民很少殺功臣,背後真正原因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代皇帝開創國家,手下必須要有一幫能征慣戰、多謀善斷的良臣勇將。打天下是一項繁雜龐大的系統工程,非一人之力可爲,因此無論哪個朝代興起之時,都離不開一批優秀人才的鼎力相助。但是到了天下太平之日,這些曾經立下大功的開國功臣們的命運,卻大相徑庭。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對功臣們最爲友好的一個皇帝。唐朝開國將帥中,絕大部分都能安享富貴,善始善終。唐太宗李世民有生之年,一共只殺過四個功臣。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將的將帥中,只有侯君集、張亮兩人被殺,凌煙閣功臣名單之外,只有李君羨、薛萬徹被殺。其中侯君集與薛萬徹還是因聯合太子謀反被殺,證據確鑿並非冤案。

李世民很少殺功臣,背後真正原因是?

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則走向反面的極端。洪武年間封賞功臣,第一批共六公二十八侯,三十四個人中,除了早早病故的,只剩下湯和、耿秉文、郭英、沐英四個人得以安享天年。其他全部被殺盡。六公二十八侯之外,還有宰相胡惟庸、楊憲,大將軍藍玉被殺,連神機妙算的軍師劉伯溫,最後也稀裏糊塗被人毒死。

爲何兩朝開國功臣命運如此天差地遠?都是皇帝,對待功臣的態度爲何卻迥然不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除了李世民與朱元璋的性格不同,治國理政理念與方式不同,朝廷運作體制有差別之外,還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因素,千百年來一直未曾引起人們注意。正是這個因素的存在,導致了李世民和朱元璋對待功臣態度截然不同。

這個因素就是兩個字:自信。因爲李世民與朱元璋差別最大之處,直接影響了他們對開國功臣的認知和定位。正因爲李世民對自己有着高度的自信,唐朝開國功臣在他眼中,根本對皇權構不成威脅,他有足夠的能力和手段征服他們,讓他們心悅誠服,感恩戴德。而朱元璋則完全不是如此,因爲缺乏自信,無形中,他把功臣們視作與自己能力水平相同的對手,纔會處心積慮消滅這些對手。

李世民的自信,第一個來源是他的出身。李世民祖上時代都是豪門世族,遠祖李暠當過西涼國皇帝,曾祖、祖父歷任西魏、北周的太尉、大將軍、唐國公。在極爲重視門第的封建時代,李世民出身顯赫,世代簪纓,對於手下這幫大多出身平民的功臣們,有着天然的優越感和震懾力。

反觀朱元璋,簡直與李世民天上地下。朱元璋家裏出身赤貧,小小年紀就因家貧出家爲僧,後來又被人家趕出來,一度又淪爲乞丐,一無所有沿街乞討,像個螻蟻一樣無人過問,苦苦掙扎在生死線上。雖說英雄不怕出身低,但這些屈辱而痛苦的經歷,在他人生中打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烙印。皇帝寶座在他眼中,來之不易的感覺比李世民要強烈千百倍,他自然會不擇手段拼命去維護。

李世民很少殺功臣,背後真正原因是? 第2張

李世民的自信,第二個來源是他的自身能力,包括用兵打仗、治國理政、識人用人等幾個方面,他的才能都可謂當世無匹。在唐朝開國戰爭中,李世民本人就是戰略戰術的制定者,軍師搖着鵝毛扇出謀劃策、主公聽後恍然大悟那種經典場面,絕少出現。

要說衝鋒陷陣,李世民的悍勇善戰是出了名的,每次打仗他不上陣砍上百八十個的,簡直會憋出病來。要說用兵佈陣,唐朝開國時滅掉的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強敵,哪一仗都是李世民親臨第一線,從偵察敵情到佈置戰術,事事親力親爲,且少有敗績。可以說,李世民智勇雙全,他手下將帥幾乎無人能及。因此他也根本不會畏懼部下造反。因爲沒人是他的對手。

而朱元璋的才能比起李世民就要差許多。開國戰爭後期,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朱升等一代賢才陸續上臺後,朱元璋就淡出一線,僅僅負責選定打擊目標和大方向。即使在他親自指揮的鄱陽湖大戰中,也是靠劉伯溫、朱升等優秀謀士,反覆斟酌調整作戰方案,從《明史》記載來看,要是沒有謀士們的鼎力相助,朱元璋能否打贏還真難說。

正因爲對能力缺乏自信,朱元璋潛意識中才會把開國功臣們視爲潛在威脅,畏懼他們,直到斬盡殺絕才覺得放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