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你不知道的顏真卿,大書法家爲何死於戰場?

你不知道的顏真卿,大書法家爲何死於戰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顏真卿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三國演義》中,李恢去勸馬超投降時,李恢一進門,馬超就對他說,我這幾天剛剛磨好一把劍,實在不知道它夠不夠鋒利?你現在勸我吧,如果你的言詞能說動我,啥也好說;否則,我就拿你試劍了。

因爲類似的原因,皇帝希望有人勸朱泚迷途知反時,一時沒人敢接這個茬。

因爲朱泚已叛亂了,現在局勢對皇帝好像也不利,你去勸說朱泚。如果能說動朱泚,自然啥也好說,否則他肯定會拿你試劍的。

但是這種場景,也實在太尷尬了,因爲皇帝希望用政治攻勢解決朱泚的問題,但是人們竟然都因爲怕死,就沒有人敢接這個茬,這叫什麼事呢?

盧杞及白志貞言於上曰:“臣觀朱心跡,必不至爲逆,願擇大臣入京城宣慰以察之。”上以諸從臣皆畏憚,莫敢行。

要知道,有資格去勸說朱泚的人選,是非常有限的。因爲皇帝必須得派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去,否則朱泚肯定會認爲皇帝沒有誠意,更會感覺皇帝身邊的人都對他充滿了猜忌。否則,怎麼沒有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敢前來勸說自己呢?

最後,有一個大哥級的人物自告奮勇去勸說朱泚,結果呢?他沒有說動朱泚,於是因此死了。

漵退而告人曰:“食其祿而違其難,何以爲臣!吾幸託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舉朝無蹈難之臣,使聖情慊慊耳!”遂奉詔詣。泚反謀已決,雖陽爲受命,館漵於客省,尋殺之。

你不知道的顏真卿,大書法家爲何死於戰場?

在《三國演義》中,最初,諸葛亮計劃親自去勸說馬超投降。

問題是,劉備一聽諸葛亮去冒險做這種事,那是拼命勸阻。因爲諸葛亮去勸說馬超不成,讓馬超砍了頭,那劉備的損失可就大了。問題是,諸葛亮說了,派去的人級別不夠,馬超怎麼能相信我們的誠意呢?

歷史上,有很多大哥級的人物勸說敵人投降時。對方的條件通常就是,我不相信你的誠意,如果你有誠意,就親自到我的地盤來!面對這種條件,很多大哥級的人物就選擇進入對方的地盤。而對方通常也總會因此投降的。因爲這種事實本身就證明,這個大哥級的人物接受他投降時,是有足夠誠意的;關鍵是,這更證明這個大哥級的人物,對他並沒有難以去除的猜忌之心,否則,哪敢這樣把命交給自己呢?

當然了,例外的時候也會發生。因爲對方一看大哥級的人物進入自己地盤。難免會想起鴻門宴的故事。總而言之,把這個大哥級的人物一刀砍翻在地,自己就有機會翻盤了。

拿《三國演義》說事,難免會讓許多有識之士感覺不上檔次,我們再看看二十四史、甚至是看看《唐書》上的的內容。

唐德宗殺回長安後不久,李泌決定孤身進入叛軍控制的陝州軍區,唐德宗當時就急了,因爲你是我的左膀右臂,怎麼可以隨便進入那種險地呢?

問題是,李泌堅持認爲,現在陝州軍區存在勸降的可能,以我的身份進入他們的地盤,以利害關係勸說他們,他們應該可以接受。換一個級別比較低的人,就不會取得這種效果了。宗說:“話雖這麼講,但朕正要重用你,寧可失去陝州也不能失去你,朕再讓其他人前往算了。”李泌回答說:“其他人必定難以進入陝州。現在是事變的初期,衆人心意尚未安定,所以我能夠出其不意,威懾他們的邪惡陰謀。其他人猶豫不決,拖延不前,達奚抱暉有了成算後,那就不能前去了。”德宗同意讓李泌前往。

皇帝派軍隊和李沁一塊進入陝州,李沁也拒絕了。因爲我這樣進入陝州,陝州軍政大佬,肯定不會相信我們的誠意。所以,必須得我親自去,還得是我孤身一個人進入。

泌出潼關,坊節度使唐朝臣以步騎三千佈於關外,曰:“奉密詔送公至陝。”泌曰:“辭日奉進止,以便宜從事。此一人不可相躡而來,來則吾不得入陝矣。”唐臣以受詔不敢去,泌寫宣以卻之,因疾驅而前。

最後,李泌就是孤身進入了叛軍控制的陝州,用政治手段解決了陝州軍區。

事實上,在此前,郭子儀孤身到回紇軍前勸說回紇站在大唐一邊,也有類似的意思。如果用鴻門宴的思維,回紇人當時把郭子儀砍翻在地,大唐帝國就滅亡了。

看到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造反,宰相盧杞就說,以淮西節度使所處的地緣,他造反完全是一時鬼心竅的結果,所以我們派高級官員去勸說他,肯定能讓他迷途知返的。並且推薦顏真卿去做這項工作。

聽到皇帝想讓自己去勸說李希烈,顏真卿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太多人的都認爲這是盧杞是想借機除掉顏真卿。因爲李希烈已造反了,顏真卿去勸說他投降,這不是去找死嗎?

問題是:如果顏真卿就因爲怕死,就拒絕這種任務,顏真卿的一世英明豈不是都毀了?

處於淮西節度使的地緣,李然烈跟着河朔、淄青四大強藩一塊造反,多少是一種作死的選擇。

對於造反這種事,因爲牽涉的利益太大,所以人們難免願意去冒險,更願意低估它的風險難度。

從這層意義上,樂觀的估計,顏真卿是有機會勸說李希烈投降的。

如果是這樣,顏真卿冒着生命危險進入李希烈的地盤,兵不血刃地讓一個重要藩鎮繼續站在皇帝身後,那顏真卿的江湖地位肯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可從悲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你是顏真卿,你會怎麼選擇呢?

從理性的角度思考,顯然是應該去的。問題是,基於本能、情感的考慮,顯然是另一回事。

處於當時的背景下,顏真卿可以拒絕執行這項任務。總而言之,這項任務太危險了,盧杞讓我執行這項任務,就是想借機害我。再總而言之,故意拖延時間,就是不進入李希烈的地盤。

如果顏真卿這樣做,自然可以保全性命。問題是,這樣的顏真卿,寫在歷史書上,還是我們看到的顏真卿嗎?關鍵是,史書還會給他那樣高規格的蓋棺定論嗎?

中國歷史上四大書法名家顏柳歐趙。顏可以排第一名,絕不是因爲他比其它三個人出生得早,更不是因爲他的書法成就明顯高於其它三個人,而是因爲他的人格魅力遠遠高於後面三個人。

從這層意義上,基於的理性分析,處於顏真卿的位置上,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顯然就是接受皇帝交給自己的任務。

因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一個人已活到八十多歲了,還能活多久?誰知道呢?

說得再刻薄點,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裏,八十多歲的顏真卿就算小心翼翼地躲在最安全的地方,也有可能隨時死的,畢竟年齡太大了。

從這層意義上,顏真卿去李希烈那裏,自然隨時有可能死的;但是顏真卿呆在家裏,同樣也隨時有可能會死啊!

所以從理性的角度看,我們很容易理解那些白首將軍,認爲應該馬革裹屍還的雄心。問題是,基於本能、情感的考慮,顯然是另一回事了。

基於理性的思考,一邊是你蓋棺定論,你將成爲完美的英雄人物,但是你可能馬上就會死掉;另一邊是你蓋棺定論會有很多污點,但是可以在人們的指指點點中多活兩三年。你覺得,哪種選擇是實現了所謂的利益最大化呢?

如果單純的基於利益考慮,有人認爲多活兩三年,比啥也強。我只能說,你對利益的考慮,就好像桌上放着一根肉骨頭,還有一副絕世的美玉,你認爲貪圖利益的人,肯定會選擇肉骨頭一樣。

如果拋開短視的本能、卑懦的情感,相信誰也會認爲,顏真卿的選擇,是最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問題是,真的身臨其境,有幾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爲沒有足夠的信念,貪婪、恐懼的本能,卑懦、可憐的情感意志,肯定會讓人選擇退縮的。

事實上,任何一個能成大事的人,無論所謂的好人、壞人,都會有足夠的信念,絕不會簡單的任由本能、情感去指引行動。因爲任由本能、情感支配自己,肯定會變得非常軟弱、可憐。

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有沒有勸說成功的可能呢?顯然是有的。

中央政府勸說李希烈的說辭,絕不是純粹的危言聳聽,因爲李希烈繼續着叛軍一邊,就是有可能死無葬身之地的。

更主要的是,即使勸說李希烈不成功,李希烈就一定敢殺顏真卿嗎?也實在未必。畢竟殺害這樣一個重量級人物,殺害這樣一個受世人敬重的大佬,所承擔的名譽損失實在太大了。

就算顏真卿因此死了,顏真卿真的損失很大嗎?從理性的角度,實在不大,甚至是賺大發了。因只有如此走到生命終點的顏真卿,纔可以給自己的人生劃一個完美的句號。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一個人活到了八十多歲,最後用一種世人景仰,史書傳唱的方式死亡,從追求利益的角度看,還有比這更完美的死亡結果嗎?

當然了,如果有人非要說,基於利益的考慮,一個人爲了多活片刻,哪怕是在屈辱中多活片刻,毀掉一生的名節也是最划算的。那就當我啥也沒說過。

你不知道的顏真卿,大書法家爲何死於戰場? 第2張

顏真卿勸降李希烈的失敗,意味着關東五大強藩開始聯手行動了。

對於關東五大強藩的問題,並不是讓皇帝最頭疼的問題。

單從地域的面積來說,這種危機,自然比安史之亂還大。因爲淄清、淮西節度使此時佔據的地方,安祿山、史思明誰也沒有真正佔據過。

問題是從實力上,他們顯然不能與安史之亂相比,因爲安祿山、史思明代表的叛亂力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五大強藩只是五個勾心鬥角暫時達成共識的獨立體。

他們的這種聯合,總會因爲各種問題突然破裂的。如果這種烏合之衆,也能產生巨大的力量,那秦國早讓關東六國打敗了。

但是,此時讓大唐皇帝最頭疼的問題,就是錢!因爲長期削藩下去,是需要天文數字的錢支持。

而一說到錢,從來都是複雜。明末徵遼餉,弄得天下一片混亂。現在唐德宗徵收銀子,也很快弄得問題都來了。

其實,這是大唐藩鎮問題難以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爲想削藩成功,就需要天文數字的銀子說話;關鍵是,這只是初期投入,因爲削藩成功後,還有長期的、巨大的費用等着你。

但是事情發展到此時,唐德宗只能硬着頭皮向前走了,因爲不繼續削藩,能怎樣呢?接受關東四大強藩、甚至五大強藩稱王的事實?這似乎已超越了大唐帝國可能接受的底線。如果削藩這樣收場,豈不是等於補鍋上的窟窿,把小窟窿補成了大窟窿。

既然唐德宗還想繼續向前走,就只能想辦法搞錢了,因爲這種漫漫無期的戰爭開始後,錢肯定會如同流水一樣消耗,如果不把這個問題解決,削藩削到後來還是沒有結果,地方強藩的氣焰就會更囂張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