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道光皇帝一生勤儉治國,爲什麼越節儉貪官越多?

道光皇帝一生勤儉治國,爲什麼越節儉貪官越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道光皇帝,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老話常說:節儉是福。大清朝歷代帝王裏,最認這句“老話”的,就是道光皇帝旻寧。

這位皇帝在做皇子時,就以刻苦勤儉著稱。待到登基即位,卻發現這大清江山,早已是一片爛攤,財政邊防民生全是毛病,最嚴重的是吏治腐敗。從京官到地方官,各級衙門簡直無官不貪,以《道光朝東華續錄》的形容說,那真是“積弊相沿,挽回無術”。簡直是沒救。

於是,初登基的道光皇帝,準備對這嚴重問題,放出一項“大招”:節儉!

一、節儉帝王

“節儉”這事兒,中國古代許多皇帝都常說,但道光皇帝,卻是少有動真格的。

就以最基本的穿衣來說,做皇子時就能省則省的道光皇帝,登基後卻是更省。身上的衣褲破了?打個補丁照穿,打着補丁上朝辦公。日常一日三餐?每天御膳只有四個簡單小菜。就連皇后過生日,也不過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多做一碗豬肉打滷麪。1842年道光的五公主出嫁,全程婚禮發費,竟只有兩千兩白銀。在清代皇家婚嫁史上,結結實實創了“節儉記錄”。

如此“全家勤儉”,道光要的,當然不是爲了做表率,更重要的目標,就是殺一殺大清官場流行已久的奢靡歪風。

於是,就在這一番表率下,大清政壇許多沿襲已久的“規矩”,也被道光帝悄然改了:地方上大批貢物都被裁撤,道光執政的三十年裏,各省的貢賦裁減了一半多。既減輕百姓負擔,更堵住各級官員藉機腐敗的口子。

道光皇帝一生勤儉治國,爲什麼越節儉貪官越多?

也正是在這“節儉治國”的思路下,道光帝懲治腐敗也不手軟:除了嚴打各級貪官,還制定了獨特的“罰賠”策略。典型道光二十三年的“戶部銀庫盜銀案”,查明案情的道光帝大手一揮,勒令從嘉慶五年(1800)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十三年裏所有牽涉其中的相關官員,都要賠償國庫損失,哪怕相關人員已經去世,該賠也要照賠。賠不起?那就按月支付賠款,哪怕傾家蕩產,也要賠完了爲止。

如此幾個狠招,效果看上去也很好。特別是在朝堂上,大臣們也紛紛效仿道光帝的“勤儉”風格,官服上常見補丁打補丁,幾乎是君臣一心,勤儉操持大清朝。但是,實際效果呢?

二、貪腐成風

道光皇帝想不到的是,他眼前官員們集體“勤儉”的模樣,不過是表象。表象之下,是各種不堪入目的“暗流”。首先官員們心知肚明的一條,就是各類送禮的規矩。

在道光年間,先前還偷偷摸摸的官場賄賂風氣,早有了一套“成熟”的規矩: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地方官要給京官們送“冰敬”,等到冬天天氣冷的時候,又要再送“炭敬”。此外,地方官進京述職,要給有關官員送“別敬”,要是其他官員經過自己任職的地區了,還要給過境官員送“程儀”。

這還只是人情交際,放在工作中,“規矩”更是少不得。各省每年有案件呈報,需要給刑部送禮對方纔會繼續處理未完的流程,這樣的送禮叫做“秋審部費”,再比如說,水師要修理戰船,需要送“修船陋規”。就連官員升職也需要給吏部送“晉升部費”,否則吏部就不發文從而讓該官員無法赴任。

以《道鹹宦海見聞錄》記載,道光年間官員張集馨,曾經四次外放“四川按察使”“貴州布政使”等職務,每次上任前都“按規矩辦事”。送給京城各級官員的錢財,四次總計近十萬兩。這些錢當然不會自己買單,等着到了任上,必然想盡辦法撈回來。

“規矩”如此成熟,做官的油水當然也更多。於是當穿着補丁衣服的道光帝,連豬肉打滷麪都捨不得吃時,道光年間官場的奢靡之風,卻是一日勝過一日。據史料記載,道光朝官場宴飲四時不絕,小的宴會天天都有,大的宴會月月都會,宴會已經成爲當時人們的一種社交手段。

每次宴會之時,主人家爲了排場面子,準備的菜品都極其考究。比如有一次河廳的官員聚會,其中有一道菜就是連着打死五十多頭豬,然後只取每頭豬背脊上的一片肉來做成的。

除了菜品奢華,宴會的配套也很高端。官員們的宴會一般選在戲園子裏面,一邊聽戲一邊宴遊,有的官員還會在宴會時用歌舞來助興,而一些收入豐厚的官員甚至還會邀請名伶來演奏,一場宴會下來,往往花費不菲。

煞費苦心的“勤儉治國”,換來的,卻是這“越治越腐”“越治越貪”的奇葩效果。

那麼,一心勤儉治國的道光帝,爲什麼會讓吏治敗壞至此呢?

三、箇中緣由

這就要從道光帝的用人失誤說起了。首先,道光喜歡任用一些看似唯唯諾諾實則圓滑的人。這些人奉行的爲官之道就是“多磕頭,少說話”,這樣的官員根本無法爲道光提供治理國家的好方法,可道光卻認爲這些人的“少說話”是謹慎的表現,對這類圓滑官員大加提拔。

結果,鴉片戰爭時,道光問這些官員有什麼應對之策時,一個名叫穆彰阿的高官只能說出:“着,着,着,皇上洪福”這樣的話,道光靠這樣的官員治理國家,吏治又怎會不出問題呢。

其次,道光喜歡重用滿族親貴。這並不是說滿人官員更加優秀,而是道光對漢人官員始終信不過。

道光皇帝一生勤儉治國,爲什麼越節儉貪官越多? 第2張

道光二十七年,一位名叫瑞麟的滿族官員負責在道光祭祀太廟時讀祝文。結果就因聲音洪亮被授予了五品頂戴。

當時瑞麟本來是七品官,一場朗誦換來連升兩級,這樣的好事漢人官員可絕對碰不到的。

與瑞麟同一時代的抗英名臣林則徐,就始終被道光猜忌。虎門銷煙後,林則徐立刻遭到打壓,被道光流放新疆,這樣對滿漢大臣截然不同的態度也是道光朝吏治始終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

第三,道光對官員們的監督考覈也沒有進行到位。本來清代的官員每3年有一次大型考覈,按照正態分佈理論,優秀的官員本來應該是鳳毛麟角,可道光時代的這種大型考覈優異者遠遠多於不合格的人。

對此,道光也明白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是考覈的時候弄虛作假,按理說,道光身爲一國之君,本應該嚴查舞弊,懲處官吏,可不知道光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對此現象僅僅是口頭批評,走過場一樣說一句要求大臣檢舉的場面話,卻對這類明顯失真的考覈結果全盤接受,從未公開質疑反對。

第四,道光諱疾忌醫,公然堵塞言路。道光朝吏治問題重重,朝中官員人人心知肚明。清代原本設立了一種言官的制度,目的是通過言官風聞奏事,對吏治起一定的監督作用。

然而,作爲吏治最後一道防線的言官能否發揮作用,完全取決於皇帝是否虛心納諫,可惜忠言往往逆耳,道光不是個願意聽這些言官嘮叨的人。

言官們一開始也是忠於職守的,有個叫周春祺的官員就曾參奏過浙江巡撫貪污的事情,結果道光看完奏摺很生氣,不是生氣浙江巡撫貪污,而是生氣周春祺破壞自己的好心情。

結果,道光一怒之下將周春祺革職,浙江巡撫反而毫髮無傷。

此事過後,言官們都不再敢說朝中大事,但即使這樣,道光依舊看着這些言官就覺得討厭,於是道光采納了大學士曹振鏞的方法,在言官們的摺子上尋找筆誤或者錯別字,一旦發現就嚴懲不貸。

幾次三番,言官們全部被嚇得噤若寒蟬,預防吏治腐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不復存在了。

其實,吏治存在的種種問題道光早已心知肚明,只是道光並沒有鐵腕治理吏治的勇氣,他想做的僅僅是充當一個修補工匠的角色,對吏治問題小修小補,以達到表面風光的效果。

然而,日益嚴峻的吏治問題帶來了連綿不斷的社會問題,道光帝雖然依舊勤儉治國,卻還是隻能眼睜睜的看着清王朝,漸漸走向落日的餘暉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