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雍正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君不明君另說。明君的標準不好界定,無法量化,也就無從比較。

但從皇帝的一般標準來看,雍正皇帝的確是有清一代皇帝中,最勤奮、最穩健和最成熟的一個。但也不是唯一,清朝入關以後的皇帝中,順治、康熙和雍正三個,都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皇帝。所以,如果雍正皇帝算是明君,無疑順治和康熙皇帝也應該是明君。只不過順治皇帝死的早,他只是在親政的幾年裏小露了一手,才華和手段都不太明顯。

中國歷史上,如果一般意義上對皇帝分類,有兩種類型模式,一是開國皇帝,所謂開創祖宗基業的,有的時候開疆拓土奪別人的江山一代人完不成,要幾代皇帝才能成就大業。比如西晉就是歷晉宣帝、晉文帝,到晉武帝纔算坐穩了江山。

還有一類就是守成,祖宗打下的江山你要能夠守得住,所謂守成之君是也,歷史上的大部分皇帝,都是守成之君。

清朝的皇帝如果按這個分類,以康雍爲分野,康熙之前都算開國皇帝,他們的功業以奪得江山、開疆拓土爲主。雍正以後都算在守成,他們的功業以穩固江山、守土保民、平定叛亂和制度建設爲主。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清朝前期的皇帝,實際上一直在開疆拓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了後金,與明朝決裂。皇太極征服了蒙古,建立了清朝,並把疆域擴大到了察哈爾以西地方。順治入關滅了明朝,建都北京,把滿族文化融入中原漢文化之中,確立了滿漢和平相處的基本規則。康熙則制止圈地,消滅權臣,平三藩,滅噶爾丹,將新疆和西藏收入祖國版圖。

至此,清朝的疆域基本確定,作爲入主中原的外來民族,滿清皇帝的權威也基本在華夏確立,漢族人也都開始臣服。所以我們說康熙以前的皇帝都算是開國皇帝一類。

到胤禛接替皇位,開疆拓土的責任已經不大了,邊境上雖然還有羅布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之類的宵小鬧事,但大清朝在法理上堂堂正正,到哪都能說出道理。三藩已平,朝堂內外沒有權臣,有一個跋扈的年羹堯,是他四爺自己培養的,分分鐘可以滅了他。

所以雍正一朝,皇帝幾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制度建設上了。這是典型的守成思路,而且很明顯,勤勉能夠有收穫。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第2張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幾乎沒有一日不在辦公,僅批閱奏摺一項就令人歎爲觀止。

據現存檔案統計,雍正皇帝共批閱滿文奏摺6000餘件,漢文奏摺35000餘件,累計字數達四百萬字,由於全部都是毛筆書寫,實際上雍正皇帝比大部分以寫作爲生的專業作家都要辛苦。

雍正皇帝在他的任上有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尤其是制度建設上。軍機處就是其中特別重要的部分。

清朝在官制上沿襲明制,六部之上,設大學士,實際上是宰相。明朝大學士是首輔,一般情況下,皇帝並不過問具體的政務,只關注特別重要的事項。所以明朝纔會有張居正那樣的全能宰相,皇帝與文官集團分享行政權力,大家各有邊界,在一定的制衡下互不干預。

但這種情況清朝的皇帝是不能忍受的,君上權力不容挑戰是清朝皇帝的底線,所以從順治皇帝開始,大學士制度就有名無實。順治皇帝當時的政策是分化瓦解,重南輕北,對功臣和勳戚實行贖買政策,在朝堂上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康熙朝就維持不下去了,於是就有停止圈地和誅鰲拜的舉措。

雍正皇帝開創性地發明了軍機處制度。

其實大學士宰相制度也有許多弊端,除了侵犯皇權以外,文官熬到大學士時,大部分都會耗費一生的光陰,所以大學士的年紀都很老,經不起勞累。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第3張

但皇帝需要的是年富力強的人,於是雍正七年,皇帝藉口西北用兵,甩開內閣,挑選一批年輕精幹的官員,單獨籌組軍機處。至雍正十年,軍機處成爲常設機構,乾隆皇帝登基時,又對它進行了進一步規範,清朝的軍機處遂成爲取代宰輔地位的內閣中樞。

軍機處由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兩部分人員組成。初時軍機大臣沒有定數,根據需要填減,也沒有品級要求,以能力爲入選標準。乾隆時定爲三滿三漢,在六部尚書和侍郎中遴選。

軍機章京則屬於祕書和參謀班底,在六部的司管中遴選。與明朝的重出身不同,清朝軍機章京普遍重視實操能力,文字功底當然沒的說,但更看重指授方略的能力。軍機章京沒有定額,但基本原則也是寧缺毋濫。清朝的皇帝非常務實,軍機章京很多是舉人或國子監廕生出身,他們在軍機上歷練以後,也成爲朝廷中樞最重要的人才儲備。

只不過,清朝的軍機大臣遠沒有明朝宰相那樣顯赫,他們只有宰輔之名,沒有宰輔之實,皇帝只是拿他們備以諮商,充其量是個天子近臣而已。

雍正皇帝施政另一個特色是對密摺制度的發揮,簡直到了極致。

密摺制度是康熙皇帝發明的,但作爲一項制度,以及正式的授權,則始於雍正。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第4張

明朝時,大臣和地方官給朝廷報告工作,要先呈報內閣,由內閣中書呈大學士,再由大學士“票擬”,提出初步的處理意見,再轉呈由太監主導的司禮監,由司禮監大太監代表皇帝批閱。

清朝裁撤了司禮監,並對太監干政特別忌諱,由皇帝自己處理公事。雍正皇帝在處理公務時,發現康熙皇帝發明密摺制度特別好用,於是他正式賦予地方督撫和六部尚書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工作的權力,這就清朝的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的好處就是方便皇帝掌握消息,由於不公開,誰也不知道誰給皇帝寫了些什麼,於是會激發官員主動彙報,皇帝也就能更多地掌握情況。

密摺制度也有顯而易見的壞處,那就是對現有體制的敗壞。體制一般都是法律規定的,用憲法來保障的,至少是各方認可的公開規則。過於依賴密摺或者濫用密摺,實際上是用特務手段治國,基本上是不可取的,這一點,明朝有許多教訓,清朝的皇帝們還在讀書時就知道。

密摺制度一個副產品就是開啓了清朝督撫互相攻訐之路。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雖然品階不一樣,但在法律上並沒有統屬關係。總督雖然比巡撫大,但並沒有任免巡撫的權力,巡撫雖然品階低,但除了打仗,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向總督報告工作。

但就是因爲有了密摺制度,督撫之間有了齟齬,不是開誠佈公解決,卻可以向皇帝打小報告,甚至告黑狀。皇帝在調解時,可以隨心所欲拉偏架,甚至偏聽偏信。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第5張

所以到乾隆朝時,皇帝乾脆讓督撫兼署都察院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銜,正式賦予地方督撫糾參同事和下屬的權力,只是都察院的糾參權是公器,諸公使用起來就得出以公心。

雍正皇帝對密摺制度顯然是樂在其中。在現存檔案裏,雍正皇帝與大臣有許多互動,有的不僅不合時宜,甚至也不合君臣之道。

雍正的另一項重要的制度建設是祕密立儲。

胤禛在潛邸當皇子時,親身經歷了九子奪嫡,深知其中的殘酷和血腥,而且,由於皇帝無法表明態度,大臣們往往拉幫結派,待到新君上位時又會清算,站錯隊的人往往會被清洗。這不僅會做無謂的犧牲,也會增加政局的不確定因素。

所以,在雍正皇帝任上,他規定立儲一律祕密進行,不到老皇帝駕崩那一刻,誰也不能泄露。雍正皇帝把繼任新君的名字寫在遺囑裏,再密封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

清朝只有雍正是明君?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第6張

這以後成爲一項正式的立儲制度,只不過對後來的大清來說意義不是很大,他的兒子乾隆皇帝生前就禪位當太上皇了,嘉慶皇帝把皇位傳給了嫡子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在奕詝和奕訢中隨便挑了一個,待到咸豐時,子息單薄,國祚幾乎不保了,因此也就沒什麼可以祕密的。

雍正皇帝的另一項功業是平定羅布藏丹津叛亂。不過這與康熙朝平定噶爾丹和乾隆朝平定策妄阿拉布坦以及大小金川相比,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力都是小兒科。

但雍正皇帝最大的功績是,在他的努力下,大清的基業穩固了,整個清朝由開疆拓土的大亂局轉向長治久安的承平時代,舉凡吏治、財政、民風、教化,走向正軌都是從雍正朝開始。

可以說,雍正一朝是個承上啓下的朝代,沒有雍正皇帝,就沒有後來所謂的“乾隆盛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