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漢初十八元功候,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劉邦建國後,除了裂土封王8人,還封侯143人,又根據功勞大小排了十八元功(首功)侯。這十八人分別是:酇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宣平侯張敖、絳侯周勃、舞陽侯樊噲、曲周侯酈商、魯侯奚涓、汝陰侯夏侯嬰、潁陰侯灌嬰、陽陵侯傅寬、信武侯靳歙、安國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廣平侯薛歐、汾陰侯周昌、陽都侯丁復、曲成侯蟲達。

元功,就是大功、首功的意思。 "漢初三傑" 中韓信封王,蕭何位列十八元功侯之首。唯獨張良,雖封留侯,卻十八首要功臣名單都沒有排進。他是功勞不夠?還是被劉邦排擠?

其實張良奇謀頻出、功勞很大,最根本原因是,張良已然看到天下一統的大趨勢,與複雜的漢初政局。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一、張良的貴族出身,與他政治理想的鉅變

在史料中,張良的形象頗具"俠義"傳奇。張良的先祖世代都是韓國丞相。秦始皇滅韓國後,張良年少且沒在韓國做官,躲過一劫。家庭殷實的張良,弟弟死了都沒有厚禮安葬,而是變賣家產尋勇士伺機刺殺秦始皇。

張良尋得一位大力士,打造了一個120斤大鐵錘。在秦始皇巡遊時,張良與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山頂,大力士推下大鐵錘,但是可惜只砸中秦始皇侍從的車。秦始皇大怒,全天下搜索捉拿刺客。張良因此四處躲藏。後來,反秦起義風起雲涌,張良參加反秦大軍,由於自己勢力不夠,他加入劉邦陣營。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及沛公之薛,見項梁。項梁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爲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爲韓王。以良爲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爲遊兵潁川。

從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反秦起義初期,張良的政治理想還是光復韓國,實現祖先幾輩人的忠心,他通過他的謀略勸說項梁。因此,也可以推斷,張良請出大力士刺殺秦始皇,也是爲了在秦始皇被刺殺後,天下大亂,他可乘機光復韓國。

在項梁的幫助下,張良找到韓國後裔"韓王成"順利完成復國,張良則繼續在劉邦軍中相助。劉邦滅秦後,張良還曾想要回到韓國,像自己的先祖一樣成爲韓國丞相,輔佐韓王。但就在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諸侯王后,項羽認爲韓王成沒有寸土之功,直接將其殺了,張良的政治的理想瞬間湮滅。此刻張良在想什麼?筆者猜測他政治理想從此大變!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第2張

在劉邦與項羽膠着爭鬥中,酈食其勸說劉邦分封六國後裔爲諸侯以籠絡人心,共同攻打項羽,這時,張良竟然阻止了!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爲何張良前後政治理念變化如此之大?筆者推測爲,張良原本打算效忠韓國王族後裔,卻間接害死了他們;此時張良已從"天下分封"中,逐漸理解了必須"天下一統"的理念。

其後張良在劉邦軍中,屢獻奇謀,助劉邦最終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局面。但漢初建國後,功勞很大的張良僅僅只被封爲"留侯",並沒有列入十八首功,這又是爲何?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第3張

二、劉邦奪天下有兩大集團勢力之一:諸侯王勢力

劉邦在楚漢之爭中,除了自己的實力,還策反了許多佔地爲王的諸侯王。典型代表就是建國被封的"七王",他們在反秦起義中早已割據一方:韓王信(原戰國時期韓國王族后羿)、趙王張耳(原戰國時期趙國王族幕僚,早死,其子繼位爲趙王)、淮南王英布(原項羽舊將)、楚王韓信(原項羽舊將)、樑王彭越(農民起義首領)、燕王臧荼(原項羽舊將)、長沙王吳芮(農民起義首領,原項羽舊將)。還有盧綰也被封爲燕王,但他原是劉邦舊將,滅燕國後被封爲王,並非在反秦中形成的武裝割據。以上"七王"主要分爲兩派:1、六國殘餘勢力;3、草莽農民起義領袖。

其實這些割據勢力,原本就首鼠兩端,見風使舵。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爲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爲戰,則楚易敗也。"

從史料記載可以明顯看出,劉邦與這些割據勢力的關係,僅僅是戰時的共同利益需要。爲了壯大自己,劉邦不惜花重金及封土承若,先後收買了以上諸侯王。在這些割據勢力的相助下,劉邦最終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全殲項羽,實現了天下統一。

劉邦建立漢朝後,也實現了對這些割據一方的諸侯王的承諾,讓他們繼續裂土稱王。但戰後重建,面臨國家資源、動員、軍隊等等需求,使得劉邦與異姓諸侯王的矛盾很快凸顯。《史記》記載,劉邦僅僅佔有天下中的十五郡,而異姓王實力太強大,着實讓劉邦寢食難安。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第4張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載: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在一系列的衝突爆發下,這些開國諸侯王勢力,最終被一一剿滅。漢書的作者班固對諸侯王的戰爭前後作用之評論,可謂一針見血。

《漢書·韓信傳》記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與兩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鹹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

因此,助力劉邦奪得天下的異姓諸侯王勢力,建立漢朝前期發揮重要作用,但是漢初與中央朝廷矛盾重重,最終被劉邦一一剿滅,從此劉邦再無立異姓王。

三、劉邦奪天下有兩大集團勢力之二:老鄉勢力集團

劉邦起家自沛縣,許多沛縣老鄉跟隨劉邦,也成爲劉邦後來的核心骨幹和中堅力量。根據學者的考證與統計,十八元功臣裏,來自豐沛碭地區的佔了11個;而劉邦所封的147個侯中,來自豐沛碭地區的佔據51席。由此可見,劉邦的"老鄉勢力集團"是他的核心支持力量。

再從漢初的三公九卿來看,幾乎都是劉邦的"老鄉勢力集團",如最爲核心的漢初幾代丞相:蕭何、曹參、陳平、王陵、審食其以及呂氏集團等人都來自這個集團。也就說,劉邦老鄉的布衣草莽是構建整個漢初政局的基礎。這集團的排外性就不言而喻了。

從史料記載,這個布衣政局還一直延續數代。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第5張

四、布衣政局的形成,與漢初權力的走勢

從以上劉邦奪得天下的支持集團分析,張良既非諸侯王割據勢力、也非劉邦的"老鄉勢力集團",而他又有特殊的高貴血統,使得他在兩個集團都顯得格格不入。雖然他在戰爭中,政治理想轉變與劉邦最終走到一起,但劉邦顯然只對自己的"老鄉勢力集團"更爲信賴,而且張良雖出謀劃策,卻始終沒有進入劉邦的最爲信賴的梯隊中,所以張良當然入不了十八元功排名了。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第6張

五、張良的歸隱

筆者推測,敏銳的張良自然早已看透劉邦的漢初政治格局:"諸侯王勢力"被一一剿滅、"老鄉勢力集團"佔據要位,同時還隱隱藏有外戚勢力(呂氏集團)的反撲。此時的張良看透一切,是非功名早已歸於塵土,他所以選擇了遠離朝局。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爲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闢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後八年卒,諡爲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正如楊慎那首詞:"是否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劉邦分封的十八元功候之中爲什麼沒有張良 究竟是功勞不夠還是被排擠了 第7張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