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原因是什麼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崇禎時期,歷經276年的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在位17年。崇禎即位之時,明朝已達大廈將傾之期。在這17年間,朝廷財政收入空虛、入不敷出,餉銀拖欠,百姓連樹皮、草根都不得食,連年饑荒,終是難以忍耐如此境況,百姓揭竿而起,起義此起彼伏,朝廷雖有心鎮壓,奈何國家已經岌岌可危,終是有心無力。

且禍不單行,在內部混亂之時,外部也受侵擾,後金多次侵擾大明邊境,皇太極帶兵攻打大明邊塞,逼迫政府簽訂協約,明朝處於內憂外患的情況當中。

最後,明朝徹底崩潰,國家滅亡,崇禎是大明最後的皇帝。而作爲亡國之君,他卻沒有受到謾罵,反而深受同情,只因他是一位特別的亡國之君。1、 崇禎是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說到亡國之君,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昏庸無能"、"執政殘暴",亦或是"沉迷玩樂、不顧朝政"此類滿是貶義的標籤,然而,崇禎的標籤獨樹一幟,他被稱爲"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原因是什麼

如此之稱,確實充滿悖論,就如同形容一個人"勤奮的懶人"、"聰明的笨蛋",互相矛盾。然而,崇禎這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確實有所依據。在《明史》中,記載着滿人對崇禎頗高的評價:(崇禎)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躡心治理。

即言崇禎在位,不沉溺女色,勵精圖治。當時,大臣魏忠賢對皇位存有覬覦之心,試圖將崇禎拉下位。而他所用的一招便是用女色迷惑,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魏忠賢借男性此弱點對付崇禎,試圖對其掌控。

就在崇禎即位不久,魏忠賢便自動獻上四位絕色美人,崇禎本想拒絕,但擔心魏忠賢自此對其起疑心,於是先接受了。但他卻不敢掉以輕心,四位女子一進攻,崇禎便對她們進行搜身,果不其然搜出了一種能夠迷惑男人的"迷魂香",崇禎立即將它們摧毀。而後,魏忠賢又使用了幾次"陰招",一一被崇禎化解,魏忠賢無功而返,這緣由離不開崇禎不沉溺於女色此優點。魏忠賢失敗於他低估了崇禎。

不近女色得以求證,憂國憂民、勵精圖治也並非空穴來風。在崇禎即位之時,大明已陷入衰弱之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因此,崇禎十分勤儉節約,就連龍袍都帶着補丁,如此節約的皇帝,歷朝歷代僅有此一人。明朝末期,確實百姓遭受"無歲不饑荒,野無青草",宗室、知縣仍貪污暴力,"村無犬吠,尚有敲催徵之聲,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

最終,百姓間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對此困境,崇禎亦有所爲,開倉賑災,然無所成效,只因各層官員貪得無厭,到了百姓那裏所剩無幾。

同時,崇禎曾開展過反腐運動。有史記載,崇禎所打擊的貪官不計其數。當時這舉動轟轟烈烈,當時人們以爲大明有望復興,但最終結果不盡人意。因爲在崇禎拉下貪官,新官上任依舊貪污腐敗。所以,崇禎皇帝反腐未遂。2、 明朝滅亡的原因:官府腐敗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管子曾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即一國的存亡,很大取決於是否得民心。然而,大明官府腐敗不堪,在百姓本就艱難的情況下依舊剋扣國家發放的糧餉,使得民間烏煙瘴氣、橫屍遍野。

雖崇禎皇帝展開了反腐行動,但這反而成了昏官污吏的生財之道。據李清書中所描述:當時各官員相互爲謀,一種"緩於害人,急於行賄"之風盛行,吳邦輔則是"每緝獲州縣送禮單,必故泄其名,沿門索取,飯飽爲止。"

故反腐之舉倒成了行賄之機會,着實諷刺。

而且,崇禎皇帝乃倉促即位,並沒有東宮經驗,所以他難以對付官場中鬥爭多年的大臣。而這些大臣十分"心安理得"地"兩頭吃",即領着皇帝發放的俸祿,一邊剝削百姓,最終引起百姓揭竿起義,這時本難以抉擇的崇禎皇帝下定決心處理朝中貪污的大臣。這主要體現於歷史上在小冰河糧食減產,百姓本來沒有飯吃,但起義之後卻有了,毋庸置疑,崇禎皇帝向大臣"奪糧"了。

但大臣哪能坐以待斃,若有被派於剿匪,或是負責後勤,無一是認真行事,以至於國家無人可用,起義難以平息。多次剿匪所帶來的結果,無非是國庫益加空虛,他們只是在耗國庫罷了。最後,崇禎皇帝清理老臣,換上新鮮血液,然而,新臣的能力遠遠不及老臣,這非但無益,反而雪上加霜,給了李自成侵佔大明機會。

(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之處)

於是,崇禎皇帝在臨死前遺留下遺書內容爲:朕自登基十有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明思宗亦言: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亡,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原因是什麼 第3張

最終還是崇禎皇帝無法力挽狂瀾,一書表以滿心內疚以及對逆臣的憤恨,隨後自縊而亡,一身勤儉爲國,卻是成了亡國之君,雖天下人並不責怪於他,但此名也無法除去。3、 亂世之中,缺點成了崇禎致命的弱點

月尚且有陰晴圓缺,人亦無法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擁有自身的缺點,崇禎皇帝亦是如此,而他的缺點卻決定了他的悲劇。

崇禎生性節儉確實不錯,但節儉到極致反而成了吝嗇。雖說崇禎皇帝嗜好穿有補丁的衣服實爲美德,由於在奢侈成風的皇室當中,但是他以衣服是否有補丁來評定一人清廉與否實乃荒唐至極。是的,他提拔人才的標準是衣服新舊,這導致京城中舊衣服比新衣服還要貴的奇異現象。

崇禎皇帝的行爲已經無法用節儉形容,而是一種吝嗇,而此行爲成了大明中興的一大絆腳石,且成了大明滅亡的致命一擊。在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率領百萬大軍,懷着對江山志在必得之心攻入大明國土,沒有幾日,平陽和太原相繼被拿下,眼看京城岌岌可危,崇禎皇帝已經無法淡定自若,他即刻召集各部官員商討守城大計。當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提出一個十分完美的計劃,但這需百萬兩銀子,於是吳襄向崇禎皇帝提出需要百萬銀兩補充軍需,而這個數據對於崇禎皇帝而言無比龐大,他難以割捨,最終只得放棄此計劃,導致被李自成困於城中。

雖說大明末期國庫十分空虛,但身爲皇帝崇禎自是有着豐厚的積蓄。在籌餉以堅守京師時,已達油盡燈枯的國庫自然無法拿出此般龐大的錢,然而崇禎絲毫沒有動用自己個人財產之心,大臣無奈直言之時,他卻向大臣哭訴"內帑業已盡",左都御史李邦華心急如焚,便不顧一切地頂撞崇禎,直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崇禎依舊不捨得動用他的一釐一毫,最終李自成攻城成功,搜得崇禎財產有3700萬左右。僅爲一百萬,最終輸了3700萬及江山,這實爲崇禎性格的悲哀。

同時,崇禎爲節省財政開支,竟大幅度地撤去驛站,只因他以爲驛站是一無是處的存在,只會剝削朝廷財政。而驛站被撤銷後,驛卒失去生存依靠,流離失所,最終被迫加入起義的行列,不得不提的是,在這些驛卒中有一位推翻大明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李自成。然而,驛站的撤銷所省下的錢僅有30萬兩銀子,相當於朝廷一個月的開支。何爲因小失大,崇禎皇帝的舉措就是如此。

亡國之君崇禎爲什麼會被深受同情?原因是什麼 第4張

也正是因爲皇帝如此一毛不拔,使得朝臣更無心補助朝廷財政。國庫沒有錢時,崇禎無法向已經竭澤而漁的老百姓身上索取,試圖要求朝廷官員捐贈,但哪有大臣自願,在皇帝緊逼之時,他們也紛紛哭窮,這樣崇禎也無可奈何了。崇禎萬般無奈,密令其老丈人周奎捐十萬銀兩以起表率作用,而周奎哪裏願意,在崇禎勸說一番也不過捐了一萬多兩銀子,且有部分來自他的女兒的體己錢,也就是崇禎皇帝自己的錢。這引起了大明一好像畫面,富可敵國的大臣一一裝窮,國庫依舊空空蕩蕩,這主要是最富有的一國之君一毛不拔的結果。

崇禎此般缺點若在盛世王朝或許無傷大雅,怎奈何他身處國家危亡之時,這缺點成了他致命的缺點。

結語:崇禎勵精圖治,惜民愛民,生性節儉,且痛恨貪官污吏,僅以此評價,他實爲難得一遇的明君。怎奈他生不逢時,在大明動盪不安之時,他無法力挽狂瀾,再加上自己的缺點,吝嗇無比、急於求成,這導致大明走向了滅亡。

只能說,崇禎替其萬曆皇帝和熹宗皇帝揹負亡國罪名,若他們沒有將昌盛的大明揮霍得如此殘破不堪,大明也不至於如此滅亡。所以,世人皆在可憐崇禎皇帝淪爲替罪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