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是武周時期著名宰相,王方慶爲何願意派兒子到邊疆?

他是武周時期著名宰相,王方慶爲何願意派兒子到邊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王方慶的故事。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臨終前留下遺詔:由太子李顯繼位,尊武則天爲太后,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決定。唐高宗的這份遺詔,相當於給武則天干政提供了“合法”的依據。55天后,武則天廢除了唐中宗李顯,立她的第四子李旦爲帝,是爲唐睿宗。實際上,唐睿宗不過是一介傀儡,朝堂上的話語權,全部掌握在武則天手中。

公元690年,做了7年皇太后的武則天,終於宣佈稱帝,成爲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稱帝后,重視農桑,選拔人才,唐朝(武周)的經濟發展整體上向好。只是,武則天篡奪了李唐的江山,很多李唐宗室成員紛紛起兵討伐武則天,因此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和平叛。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僅有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也和武則天貌合神離。李顯被武則天貶爲廬陵王,一直不能回京城,李旦先被立爲太子,然後被貶爲相王,被囚禁於宮中。

他是武周時期著名宰相,王方慶爲何願意派兒子到邊疆?

武則天爲了鞏固政權,不得不大肆啓用武氏宗親,例如武則天的兩位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先後成爲朝堂之上的政治明星,甚至有人認爲武則天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則天登基時已經67歲,隨着時間的推移,武則天開始爲自己的身後事發愁。那些忠於李唐的大臣,也開始用各種辦法勸說武則天把李顯從廬陵召回京城,立爲太子。最早勸說武則天的大臣,是宰相王方慶。

唐朝實行“羣相制度”,即同一時間有多個宰相,王方慶便是其中之一。王方慶出身於琅琊王氏,是東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家族的後裔,王方慶的十一世祖是東晉名臣王導。衆所周知,東晉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也就是說,王羲之是王方慶的第十世伯祖。有一次,武則天向王方慶討要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王方慶說:

“臣十代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已進之。唯有一卷見今在。”

也就是說,王方慶家中本來有40多份王羲之的遺蹟,在貞觀年間,大部分作品都被唐太宗李世民求購了,現在家中還剩唯一的一卷,獻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跡,十分高興,從此對王方慶信任有加。

他是武周時期著名宰相,王方慶爲何願意派兒子到邊疆? 第2張

王方慶學識淵博,爲人正直,他和狄仁傑同爲宰相,狄仁傑對他尊重有加。王方慶爲了勸武則天召李顯回宮,也是下了很大功夫。公元697年正月,王方慶利用兵部招兵的機會,把自己的長子派到邊疆去戍邊,並且把這件事宣揚出去,弄得人盡皆知。當時人們普遍不理解,以王方慶宰相身份,隨便給兒子在六部安排個職位,都足以讓兒子立足,何況,王方慶的兒子是一介文人,並不懂兵法,在邊疆也沒有立功的機會。因此,大家都覺得王方慶的做法非常荒謬。

沒多久,武則天也聽聞了這件事。在王方慶入宮奏事的時候,武則天問王方慶:“朕聽說你讓長子派往眉州戍邊了,你怎麼忍心呢?”

王方慶早有準備,他本就希望武則天來問這個問題,王方慶回答說:

“廬陵是陛下愛子,今猶在遠;臣之子,安敢相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廬陵王李顯是陛下的愛子,尚且遠在廬陵,我的兒子,哪敢留在身邊呢?

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因爲前兩個兒子都已經去世,李顯相當於武則天名義上的長子。王方慶這段話,實際上是在諷刺武則天:“陛下的長子都被您安排在外地,我的長子當然也不能留在京城,我雖然心疼兒子,但也要向陛下學習啊!”

聽完王方慶的解釋,武則天呆若木雞。良久,武則天回過神來,讓王方慶先退下,自己陷入了沉思。

不久後,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到一隻鸚鵡折斷了翅膀。狄仁傑告訴他,鸚鵡的“鵡”和“武”乃同音,這時候上天在告訴陛下,您的兩個兒子就是您的兩個翅膀,你把他們召回京城,才能展翅高飛。

武則天突然想起了王方慶的話,決定接李顯回京。公元698年三月,武則天以李顯有病需要治療爲由,派人祕密將李顯接回京城。六個月後,公開立李顯爲皇太子,作爲未來皇位的繼承人來培養。這意味着武則天百年之後,大唐江山將重歸李氏。

武則天晚年,脾氣暴躁,百官都不敢直接相勸,王方慶爲了勸武則天召李顯回京,不惜將自己的兒子貶到邊疆。在王方慶、狄仁傑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最終同意接李顯回京,並立李顯爲太子,這是王方慶等人的功勞。

戰國時期有“觸龍說趙太后”,唐朝時期王方慶用親生兒子來諷諫武則天,王方慶用極大的勇氣和智慧,終於達成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