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邦等死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皇帝中,秦始皇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爲人行事常有出人意料之處。古代皇帝們高居萬乘之尊,爲了安全起見和維持帝王尊嚴,一般都深居九重深宮,極少外出。秦始皇卻反其道而行之,沒事喜歡往外跑,一方面體察民情一方面遊覽河山。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有一次,秦始皇的車駕隊伍走到咸陽郊外,前呼後擁旌旗招展,氣勢逼人。老百姓們難得一見這種陣勢,紛紛聚集在道路兩旁圍觀。人羣中,一個平民裝扮的壯年漢子看着秦始皇的煊赫車隊,眼中流露出無比豔羨的目光,直到秦皇車隊漸漸遠去,這個漢子才感慨不已地發出一聲長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第2張

此人正是日後的漢高祖劉邦。此時劉邦的身份,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泗水亭長,身份卑微生活貧困,只能把心頭燃燒着的蓬勃野心勉強壓制下去。不過他的機會不久之後就來了。秦朝末年,二世胡亥橫徵暴斂,天下大亂,各路英雄乘勢而起,開啓了新一輪帝王爭霸戰。

與秦末羣雄相比,劉邦文才武略一無是處,軍事才能比起項羽簡直就是個笑話。但他也有一個他人所不及的長處:善於慧眼識人,敢於放手用人。秦末漢初的天下英才若水之歸海,紛至沓來,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英布彭越,各路英才濟濟一堂,最終幫助劉邦成就霸業,讓他如願以償登上九五之尊。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第3張

然而,讓劉邦沒有想到的是,當上了皇帝,真正的麻煩纔剛剛開始。如何治理天下,免蹈秦朝覆轍?如何處理君臣關係,使得上下相安各守本分?衆多的皇子中,又該讓哪一個當大漢帝國繼位人?年輕靚麗的戚夫人和患難老妻呂雉之間鬥得你死我活,他又該傾向哪一方?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第4張

一連串的棘手問題,把劉邦搞得焦頭爛額。直到此時他才明白,皇帝真不是那麼好乾的,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並不是無所不能。僅僅君臣關係一項,就讓劉邦吃盡苦頭。

漢朝當時面臨一個迫在眉睫的嚴重問題:開國戰爭中,誕生了一大批功勳卓著的諸侯王。漢朝建立後,他們依舊手握重兵,稱霸一方,皇權構成潛在威脅,讓劉邦日夜如坐鍼氈,惴惴不安。

劉邦自知年事已高,來日無多,沒有耐心與這些功臣大將虛與委蛇,爲了鞏固皇權,讓劉氏子孫千秋萬代坐江山,他採取了最爲簡單粗暴的殺戮手段,想永絕後患。劉邦的冷酷無情,讓這些功臣大將們人人自危。很多人不甘心引頸就戮,走上了反叛之路。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眼看韓信彭越先後遇害,終於起兵造反。年逾五旬的劉邦,此時已經不放心把兵權交給任何一個武將,親自帶兵御駕親征。由於雙方實力懸殊,英布的抵抗並未能持續多久,就土崩瓦解,歸於失敗。但劉邦也爲此付出沉重代價:在激烈的戰鬥中,劉邦靠前指揮,結果捱了一箭。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第5張

劉邦一生久經沙場,此前多次負傷,“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都挺了過來。但此時劉邦今非昔比,年齡不饒人,體質大不如前,這一箭雖未射中要害,但創口卻經久不愈,日甚一日,漸漸讓劉邦臥牀不起。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第6張

呂后擔心老頭子安危,於是找來一位著名的良醫給劉邦治傷。劉邦的反應卻出人意料,他一見醫生就火冒三丈地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聲稱死生自有天命,他要聽從上天安排。結果把醫生給趕跑了。

劉邦爲什麼要把醫生趕跑?難道是他真的一心求速死?恰恰相反,他這麼做就是爲了多活幾天,纔不敢接受這位醫生的診治。

處理完功臣問題後,漢朝當時的儲君之爭又趨於白熱化。呂后之子劉盈雖已經被立爲太子,但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有心廢掉劉盈,讓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當太子。戚夫人和呂后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如果他真的這麼幹,戚夫人勢力就此崛起,呂后及其家族馬上要遭受滅頂之災。

劉邦晚年中箭爲什麼趕跑醫生 難道說劉邦一心求死嗎 第7張

因爲此事,劉邦與呂后這一對患難夫妻早已貌合神離。滿腹機心的劉邦,之所以不敢接受醫生治傷,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擔心醫生被呂后收買,在療傷時做手腳暗害他,因爲只有他死了劉盈的太子之位纔會安穩。呂后也確實具備這麼幹的動機。

那劉邦爲什麼不自己找醫生治傷?一來這麼幹無異於和呂后直接攤牌,激起不測之大變,二來呂后勢力遍佈朝野,難保再來一個醫生仍然是呂后的人。因此劉邦只能靠自己的身體硬抗,就這樣在傷痛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爲了皇權奮鬥一生的劉邦,晚年卻落入這樣的淒涼處境,令人一聲長嘆。

參考資料:《史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