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白杜甫才華橫溢,爲什麼會考不上進士呢?

李白杜甫才華橫溢,爲什麼會考不上進士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李白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科舉考試不僅是國家選拔賢才的手段,也是保持社會公平的“減壓閥”。科舉制誕生以來,朝廷官吏任命一直以門閥傳承爲主,科舉制的誕生,使得底層平民百姓也有了一條非常現實的上升通道,很多寒門士子通過十年寒窗,也能謀一個錦繡前程,實現“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昇華。

古代很多名人,都是以科舉考試爲進身之階,從此踏上仕途,走上人生巔峯。但並非所有人都這麼幸運。唐朝詩壇雙子星、中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雖然留下無數動人詩篇萬口流傳,贏得身後千載名,但他們兩人卻是科舉考場上的失敗者,一生未能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

李白杜甫才華橫溢,爲什麼會考不上進士呢?

衆所周知,李白在天寶曾在天寶元年(742年)和天寶二年(743年)經幹過兩年翰林學士,但鮮爲人知的是,他的這份工作,並不是光明正大通過可靠獲得的,而是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名臣賀知章的“後門”才得以入職的。

而杜甫做過的兩個正式官職則是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此他又被稱爲杜工部、杜拾遺。但他的情況與李白大同小異,左拾遺是唐肅宗破格授予的,工部員外郎是鄭國公嚴武保薦的。他參加過的幾次科考也全部名落孫山。

李白杜甫才華橫溢,爲什麼會考不上進士呢? 第2張

李白才高八斗,杜甫學富五車,都是一肚子學問,爲什麼一輩子連個進士都考不上?其中原因一言難盡。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唐朝科舉考試中的題目,相當於“高考題”,實在太難了。

唐朝的科舉考試分爲六個科,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明書科、明算科、秀才科,其中明經科和進士科側重考察四書五經的掌握理解程度,其他各科則是供某些方面學有專長的人士開設,因此明經科和進士科,也是絕大多數人選擇報考的兩科。

明經科考題分爲三部分:帖經、口試、“時務策”。前兩項考察考生對四書五經的熟悉程度,會死記硬背即可過關。“時務策”纔是真正的難點,側重考察察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的水平。

明經科“時務策”有三道題目,針對當時社會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出題,讓考生拿出解決辦法,可能是一個案子如何審理,抑或是一個經濟難題,也可能是一個軍事難題,還可能是一個外交困境。“進士科”的“時務策”是五個題目,還要多兩道。

《全唐文》中詳實保留了唐朝歷年“時務策”部分題目。其中有一道是:“有征無戰,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啓;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陽,寒蓬易卷,今欲先驅誘諭,暫頓兵刑,書箭而下蕃臣,吹笳而還虜騎。眷言籌劃,茲理何從?”

用現代漢語說,大意是:國家面臨邊境危機,必須要用兵打仗。但百姓和戰士們都厭惡戰爭帶來的殺戮與損失,態度消沉。面對敵國挑釁,是應該不計一切代價以武力還擊,還是盡力避免戰爭,委曲求全以談判解決問題?請問你會拿出個什麼樣的兩全其美的應對之策?

對於一個在書房中長大的年輕書生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治國用兵經驗,回答這樣深奧龐雜的現實問題,實在是勉爲其難。當年諸葛亮未出茅廬,卻用一篇“隆中對”三分天下,可是像他那樣的曠世奇才千年難見。

對大多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年輕考生來說,回答這樣的問題都會力不從心,能讓考官們滿意的寥寥無幾。李白杜甫過不了關,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他們只能將滿腹才情化作詩篇,現代人才能在《唐詩三百首》中欣賞到到他們的動人詩句,讓一代又一代讀者爲之心醉神迷。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李白杜甫考不上進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唐朝少了兩個官吏,世界上卻多了兩個偉大詩人,纔會有《唐詩三百首》等豐美的精神食糧供人們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