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張良是西漢帝國的開國功臣,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稱中國古代14位聖人,張良被冠於謀聖的稱號。劉邦能夠在短短七年時間內從一介布衣北漂成功,建立大漢王朝,跟他手下三位關鍵人物密不可分,即兵仙韓信、宰相蕭何、謀聖張良,史稱“漢初三傑”。

漢代人對張良的評價頗高,陳平說他是“智足決疑,功成身退,元勳之首冠也。“而劉邦給了他極高的評價“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張良可不是普通的謀士,他智謀過人,且具深謀遠慮,但是卻在劉邦殺韓信時,他選擇袖手旁觀。要知道韓信被貶引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引發陳豨叛亂,陳豨之亂一大批開國功臣受到牽連,連劉邦最親近的鐵哥們燕王盧綰都牽涉反叛。

韓信之死並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帶來的是一大批開國功臣相續叛漢,因爲他怕了,害怕自己是第二個韓信。劉邦當了幾年的皇帝,基本上都在平叛中度過,最後在平定英布叛亂時,中了致命的箭傷,回到長安不久後就駕崩了。

那麼謀聖張良他沒有預想到韓信之死帶來的後果嗎?天下大亂極有可能重蹈秦二世而亡的覆轍,那麼張良爲何對韓信的遭遇選擇冷眼旁觀?這恐怕要從韓信如何被殺說起。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張良畫像

一、韓信之死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韓信爲了實現自己的軍事抱負,仗劍從軍投靠項羽叔父項梁。項梁戰死後,韓信轉到項羽麾下,因在項羽麾下不受重用,叛楚歸漢,在蕭何的引薦下,被劉邦任命爲大將軍。韓信之死跟他多次冒犯劉邦有關,那麼韓信是如何一步步讓劉邦起了殺心呢?

1)求封齊王爲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以後,北方諸侯國相續叛漢,劉邦派韓信北上平叛,韓信將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全部殲滅以後,向劉邦請封假齊王,此時的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無還手之力,韓信此時理應發兵增援劉邦,趁機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反而趁劉邦危難之際敲詐他,劉邦能不氣憤嗎?

劉邦看到韓信的求封信以後,勃然大怒,但是他沒有辦法,自己實力太弱只能依靠韓信,滿足他的一切要求。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2張

韓信畫像

2)擴大封地讓劉邦動了殺心

公元前203年,劉、項兩家大戰於固陵,漢軍慘敗,本來先前與劉邦約好一起滅楚的韓信,卻負約不來,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眼看項羽就滅亡了,韓信還沒有看到什麼好處,他想做真正的諸侯王,你先前封他爲齊王,那是不得已而爲之,韓信心裏很清楚。”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許諾給韓信加封,韓信與劉邦達成協議以後立即出兵。此時的韓信在劉邦危難時刻不出手相救,反而落井下石,以市井小人之心對待領導,怎麼可能得到領導的尊重和信任呢?

故而擴封一事讓劉邦動了殺心,劉邦稱帝以後,第一件事奪取韓信的兵權,後來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將韓信囚禁於皇宮內,但是並沒有限制他的自由。

陳豨謀反時,韓信爲陳豨做內應,準備釋放囚徒攻打皇宮,卻被人出賣。呂后、蕭何謊稱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邀請諸侯祝賀,把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殺害。

那麼韓信遇難,張良爲何選擇袖手旁觀?筆者認爲主要有三點原因。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3張

韓信劇照

二、韓信謀反是事實,無論於公於私張良都不能相救

學術界對於韓信之死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爲韓信謀反是事實,並非冤殺,是他罪有應得。而另外一派則認爲韓信謀反是冤案,是劉邦與呂后怕自己的兒子鎮不住這一幫功臣,爲年幼的兒子掃清障礙,而找了個除掉韓信的藉口。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派意見,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班固、司馬光,班固在《漢書》中說:“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班固認爲韓信謀反是事實,是因形勢所迫。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韓信滅齊以後,不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反而自立爲王,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時,韓信負約不參戰,這纔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司馬光認爲韓信死有餘辜。

第二派意見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學者樑玉繩,他認爲韓信之死純屬冤案,韓信功成名就以後,以千金酬謝漂母的一飯之恩,不忘劉邦解衣推食之恩,拒絕武涉、蒯通三分天下之建議,樑玉繩認爲韓信並無反心,是因爲他功高蓋主給自己惹來殺生之禍。

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樑玉繩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4張

韓信劇照

那麼筆者認爲韓信謀反是事實,原因如下:

1)韓信最後是被呂后和蕭何誘騙到長樂宮殺害,倘若韓信無反心,那麼一定沒有做好起兵的準備,家中只有一些家人和奴僕,呂后想要抓韓信非常容易,爲何要以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邀請羣臣到皇宮慶功爲由誘捕韓信呢?顯然韓信的侯府已經做好準備,甚至有可能已經駐滿軍隊,誘捕可以避免一場血光之災。

2)倘若韓信謀反是冤案,那麼呂后殺韓信只有一個目的,劉邦年事已高,她要爲年幼的兒子劉盈掃清障礙,讓劉盈更方便的治理國家。筆者認爲呂后有賊心未必有賊膽,韓信被殺這年是劉邦廢太子劉盈慾望最強烈的一年,劉邦認爲劉盈軟弱不像他,而趙王劉如意像他。倘若此時呂后濫殺功臣,不正好給了劉邦廢太子的藉口嗎?呂后敢冒險嗎?自然不敢。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史記·留侯世家》

3)樑玉繩認爲韓信手握重兵時,都沒有謀反,他更不可能等到手無縛雞之力時再反叛。筆者不這麼認爲,韓信本無稱帝之志,他只想做諸侯王,他手握重兵時,劉邦滿足了他的慾望,所以最初韓信一直認爲劉邦待他很好,直到他被貶後,纔有所醒悟。韓信被貶後,一次路過舞陽侯樊噲的府邸,韓信離開時說:“沒想到我韓信淪落到與樊噲這等人爲伍”,韓信的一句話道出他對自己爵位的不滿,後來絕望之際策反陳豨,他想借此機會翻身。

4)《史記·魏豹彭越傳》記載彭城謀反是冤案,呂后是主謀,而《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謀反是事實,倘若都是冤案,爲何司馬遷單獨把彭越一案寫成冤案?只能說明韓信謀反是事實,並非有意掩蓋。

縱觀韓信一生可以發現,韓信的功名心重,他多次跳槽,爲的是將來能夠功成名就,他未必有當皇帝之志,但卻有稱王之心,劉邦能夠滿足他時,他自然爲劉邦賣命,不能滿足時,就不好說了,再說韓信又不是第一次叛漢,他有過前科。

既然韓信謀反是事實,謀聖張良無論於公於私都不能相救,劉邦本來猜忌心重,張良爲何要蹚渾水?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5張

劉邦劇照

三、劉邦剷除異姓王,欲建立家天下的新政治,出手相救只會適得其反

楚漢戰爭時,劉邦爲了打敗項羽,相續分封七位異姓諸侯王,除了他的親家趙王張耳以外,其他六位諸侯王,並非本意所爲,而是實際所需,因爲劉邦的實力太弱,他只能拉攏人才跟他一起打天下,老謀深算的劉邦把分封視爲打敗項羽的國家戰略。

楚漢時期的分封制度大致有兩種,即因功封王和因親封王,分封的對象分爲王族、功臣、舊貴族三個層次。劉邦採用的是因功封王,只有這樣他才能拉攏一大批人才爲他賣命。

劉邦登基稱帝以後,他採取的分封制發生了變化,由因功封王轉向因親封王,劉邦逐一剷除異姓諸侯王,分封自己的親子弟,目的是把“共天下”轉變爲“家天下”。

1)平定臧荼叛亂以後,封盧綰爲燕王

臧荼的燕王本是項羽所封,韓信北伐時,臧荼覺得自己打不過韓信,於是降漢。項羽自刎以後,劉邦對其舊部發出誅殺令,並懸賞千金捉拿大將季布。臧荼覺得他的燕王本來是項羽所封,只要原來不是劉邦陣營的人,可能都難逃此劫,於是起兵叛漢。

臧荼兵敗被殺以後,劉邦封盧綰爲燕王,盧綰在楚漢爭霸時期,隻立過一次功。西楚國滅亡以後,臨江王共尉對項羽很忠誠,拒不降漢,劉邦派盧綰率軍討伐共尉,共尉不戰而降,雙方沒有打。盧綰這點功績遠不如劉邦麾下的幾位大將,劉邦之所以封盧綰爲燕王,因爲盧綰自幼跟劉邦相識,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玩耍,一起唸書,加之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是摯友。劉邦的臥室只有盧綰和他最親的弟弟劉交可以自由進入,其他人都不行,所以劉邦分封盧綰完全是因爲他們的關係很鐵。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6張

盧綰劇照

2)劉邦的庶長子劉肥授封齊王

劉邦手下的謀士曾經向他提議,漢朝建立之初,有兩塊地方最重要,一塊是關中,另外一塊是齊地,關中之地有“百二雄關”之稱,而齊國有“十二之地”之美譽,所以齊地要封給自家人。

韓信徙封楚王以後,劉邦就把齊國封給他的庶長子劉肥,劉肥沒有治國安邦的經驗,也沒有立過什麼軍功,因爲劉邦是他爹,不用奮鬥就可以被封王。

高帝以長子肥爲齊王,而以參爲齊相國。——《史記·曹相國世家》

3)劉邦封劉賈爲荊王,劉交爲楚王

韓信被降爲淮陰侯以後,劉邦將他原來的封國楚國一分爲二,劉交封爲楚王,管轄其中三郡三十六縣,劉賈爲荊王,管轄另外52座城池。

劉交是劉邦最親的弟弟,劉邦起兵以後,一直把他帶在身邊,可見他與劉交的兄弟之情。劉賈則是劉邦的遠房堂兄,他能夠被封王,主要原因是他姓劉。

其實劉邦最想封的是他的兒子,奈何兒子除了劉肥以外,其他都沒有成年,劉邦認爲兒子年幼不能擔此重任,鎮不住藩國,無奈之下只能封給自己的同宗和兄弟。

由此可見,劉邦在往家天下發展,他僞遊雲夢智捕韓信,張良也在場,但是張良卻選擇保持沉默,因爲他看明白了劉邦的意圖,劉邦欲建立中央集權專制家天下的帝國,從而鞏固劉氏漢家天下,強化專制皇權。劉邦逐一殲滅異姓諸侯王,取而代之是自己的親子弟,其實說白了就是“家天下”和“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做鬥爭,張良倘若出手相救,不就支持共享天下的政治理念嗎?這樣一來不就跟劉邦的理念產生衝突了嗎?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就難以想象了。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7張

張良劇照

四、不問政事,爲了明哲保身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七位異姓諸侯王聯名上書請求劉邦稱帝,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不久遷都長安。

張良向來體弱多病,身體不好,劉邦遷都長安後,張良每天跟道士似的,閉門練氣功,不吃糧食,說是爲了鍛鍊身體,其實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之計。

一次張良向劉邦提出隱退,他說自己的先祖輔佐過五代韓王,韓國滅亡以後,他就想顛覆秦國,報仇雪恨,他萬幸中遇到了劉邦,滅了秦國,完成夙願,劉邦又給他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這輩子別無他求,只想學習道士雲遊四方。張良是聰明人,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選擇不做官,讓劉邦忘了他。

漢六年,劉邦大封列侯,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卻辭封,求封與劉邦相識的留地,只能說張良智謀過人,韓信就是要求加封封地給自己惹來大麻煩,張良索性辭封。張良求封留地寓意深遠,讓劉邦明白自己要以此來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同時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作爲領導自然很開心。

張良行事謹慎,不但對韓信之死不出手相救,連劉邦剷除其他異姓諸侯王,張良都極少參謀,堅守“疏不間親”的原則,張良爲的是明哲保身。

韓信是如何被殺的?劉邦殺韓信張良爲什麼不阻止? 第8張

劉邦畫像

總而言之,在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幾乎不出謀劃策,因爲他深知開國功臣和皇帝往往一起打天下時親如兄弟,等到天下大定後卻視爲心患,而且皇帝殺功臣跟個人恩怨無關,他們考慮更多的是江山的存亡,自己辛苦建立的政權是否穩固,這一幫開國功臣會不會成爲將來的威脅。

爲漢帝國立下蓋世奇功的張良,面對劉邦殺戮功臣時,他選擇袖手旁觀,體現了他的大智慧。

不得不說韓信作爲漢朝第一開國功臣,他的一生確實是個悲劇,並非功高蓋主就一定會惹來殺身之禍,主要取決於你怎麼跟領導周旋。韓信不願自立,甘願爲劉邦打工,結果屢次冒犯領導,釀成自己的悲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